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故事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故事中的新课程改革丛书(故事中的新课程改革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故事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故事中的新课程改革丛书(故事中的新课程改革丛书)

  • 作者:刘耀明 丛书 郑金洲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50038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42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来有一个日趋明显的倾向,就是从过去关注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到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特殊情境中应具备的专业智慧。教师在中小学实践中常需思考的这样的问题:智慧从哪里来?知识与智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积识成智”、“化德性为智慧”是智慧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增进知识、增长见识、涵养性情,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其次,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故事作为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经历的媒介,承载着教师的欢乐与忧愁,蕴含着教师的性情与品德,体现着教师的理想与理念,凸现着教师的技能与技巧。一句话,其中不乏智慧的火花,睿智的见解。把这些故事中的智慧火花加以收集,积小智成大智,为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
    这套丛书立足于为浅描与深描、事例与事理、知识与智慧搭建桥梁。各书所引用故事,大多是对教育教学事实的“深描”,我们在编纂这些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导读”的设计以及对各故事简要的评论,试图使故事逐渐呈现出相关的意义与理论认识,汲取教师闪光的智慧,并借此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文章节选
    简评
    应该说,这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开心”的案例。之所以开心,是因为这则案例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生活化”。写作文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求学生涯中都不陌生、也都感到不轻松的事。要做到开开心心作文很难,难就难在一是无话可写,二是不知道如何写。中小学的语文教师都深知教作文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挑战,更是对自己教学的挑战。而要让学生喜欢上作文,首先要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己——他应改变作文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作文的方式。怎么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的特点出发,换位思考。对于处于少年或儿童时期的学生来说,好动、喜爱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愿意在活动中思维,在玩中思考,而讨厌那种枯燥抽象的命题式作文。因为在活动中他们获得了体验,有了直接的感受,感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
    作文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学生也就无从下手。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师命题式作文,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需要出发,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地应付,难以触发其生活的经验,局限了想象力,只能生拉硬扯拼字数。本案例中的教师从学生对作文的反映中敏感地捕捉到改变作文教学的灵感,投学生所好,激发其兴趣,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地尝试:题目不再固定,内容丰富多彩,把原来的单人作文转变成先集体情景表演,让学生先说后写,玩中体悟,愉快作文。 编写一套关于课程改革方面的“故事书”的想法由来已久。其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教师通过叙事、案例、日志等方式记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反映了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与做法,将这些故事加以搜集、整理,本身就是在展示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固化”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二是教师们的故事在不断累积,数量在不断增大,但也有教师陷入新的困惑,如何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如何摆脱故事叙述的简单循环?如何真正使故事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教师对叙事出现了“审美疲劳”,影响着叙事的深入,从而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学校教育科研乃至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
    叙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比较恰当的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它体裁灵活,文字活泼,可长可短,可虚可实,与教师的职业特性相协调,与教师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它没有专业词汇的抽象,没有理论冷冰冰的“面孔”,没有学术论文的晦涩,没有基础学说的刻板,有的是思维的灵动,有的是切身的体验,有的是直白的描述,有的是动人的情节。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叙事一出现,就被教师视为知己,深得教师喜爱,迅速在广大教师中风靡。
    目录
    导论:在故事中研究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变化/1
    二、教学故事:研究课堂的一种新视角/4
    三、让教师在故事中成长/7

    **章 新课堂的基本取向——引言/13
    一、新课堂对学生生活的关照/17
    故事1:教学生“对”“歌”/18
    故事2:开开心心“玩”作文/24
    二、新课堂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29
    故事3:李吉林《太阳》课堂教学精彩片断/31
    故事4:学生的“动”,教师的教/35
    三、新课堂对师生互动质量的追求/37
    故事5:成长的尊严/38
    故事6:《雷雨》课堂教学片断与反思/41
    四、新课堂对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44
    故事7:心有灵犀一点通/46
    故事8:“顺口溜班会”/49
    相关链接: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51

    第二章 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视角——引言/54
    一、为学生的“学”而设计/57
    故事9:《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58
    故事10:三教《坐井观天》/67
    故事11:《勾践灭吴》三人教/73
    二、为创设情境而设计/82
    故事12:《掌声》教学设计/83
    故事1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188
    三、为动态生成而设计/91
    故事14:三教“两位数减一位数”/92
    故事15:在情境中开展识字教学/97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98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引言/101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的自发产生/104
    故事16:《奇妙的指纹》教学实录及反思/105
    故事17:田垄里丰收过我的欢笑/114
    二、提**生的思维质量——知识的自主建构/117
    故事18:三教《蜻蜓和麻雀》/117
    故事19:由学生一个“口误”引起/123
    三、升华师生的精神生活——目标的自然实现/124
    故事20:我宣布:我很重要/125
    相关链接: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何以可能?/133

    第四章 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诊断——引言/136
    一、教学问题的专家型诊断/137
    故事21:他们为什么在应用题上失败了?/138
    故事22:借用点拨,引导学生走出迷茫/150
    二、教师对自身教学问题的诊断/156
    故事23:哄堂大笑之后/157
    故事24:三教《社戏》,三窥课改/161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诊断/168
    故事25:捏住手中的每一把钥匙/169
    相关链接:教学诊断是什么?/172

    第五章课堂教学的反思——引言/174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177
    故事26:三教《田忌赛马》的启示/178
    故事27:《六一居士传》教学反思/189
    二、对教学行为的反思/194
    故事28:老师是一只青蛙/194
    故事29:《松坊溪的冬天》教学反思/197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200
    故事30:执教《怎样加快溶解》的一点反思/201
    故事31:《我就是你的眼睛》教学与反思/205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是什么?/211

    第六章 课堂教学评价——引言/214
    一、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从一元到多维/217
    故事32:两个课堂教学评价案例的比较/218
    故事33:《两只小狮子》教学片段/221
    二、课堂教学评价取向:从规范控制到情感激励/227
    故事34:评价更多应是一种激励/228
    故事35:老师崇拜的学生/30
    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从知识校对到人文关怀/232
    故事36:这儿有一片树叶/233
    故事37:“你”比“他”好/236
    相关链接:新课程改革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评价?/237
    后记/241
    ……
    编辑推荐语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场独特的际遇,一次发展的契机。以故事为**,透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经验”,颇富兴味而又具“深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瞿葆奎
    故事中蕴含着无尽的教学智慧,故事中体现着新颖的教学理念,故事中映射着理论的光辉,郑金洲教授主编的“故事中的新课程改革丛书”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教育部校长培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陈玉琨
    叙述教师身边的故事,洞察故事背后的意义,凝练教育教学智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当今教师成长的有益之路。郑金洲教授主编的“故事中的新课程改革丛书”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枏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