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对西方社会和谐思想的追踪自然要遵循“言必称希腊”方法。在西方思想史上,*早严肃认真地探讨社会和谐问题的哲学家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他把“数”视为万物的本源,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把世界的本原认定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产生和谐。从苏格拉底(Sokrates)开始,“和谐”被正式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Platon)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社会的至善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物质富足、国民体格健壮、人人品德高尚。一个**的政权应该由中等**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Cicerro)在继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天生平等”的主张,认为社会离不开老年人,身体的娱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有毒害性的灾害,友谊使宇宙间一切事物联合起来。塞涅卡(Seneca)认为,人的灵魂是相同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道德与门第无关,无论是国王、自由人还是奴隶,通过修养都可以得到它。所以道德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而不是先天的生物差异的产物。正因为塞涅卡有此观点,所以恩格斯称他为“基督教的叔父”。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部署,落实《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关“以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为**内容”、“切实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工作”的要求,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人事厅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与广东实践”和“公务员公共管理能力培养”两个系列丛书,其内容涵盖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在贯彻落实**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突出了着眼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帮助广大干部完善科学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