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言文选读(第二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言文选读(第二册)

  • 作者:张中行 张铁铮 李耀宗 潘仲茗 编注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75628
  • 出版日期:2023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部《文言文选读》由张中行先生联袂几位语文教育专家,为了辅助中学语文课的文言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的能力, 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而编注的。也可供程度相当于中学生而初学文言的人研读, 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参考。 全书包括三册, 每册选文六十篇。 **册较浅近, 程度适合于初中。 第二册略提高, 程度适合于高中。此外, 中学生以外用这部书学习文言而想取得阅读一般古籍 (非特别艰深的) 的能力的读者, 都会希望多读一些程度再提高些的作品。第三册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注的。
    文章节选
    编者的话 这部《文言文选读》是为了辅助中学语文课的文言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的能力, 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而编注的。也可供程度相当于中学生而初学文言的人研读, 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参考。 全书包括三册, 每册选文六十篇。**册较浅近, 程度适合于初中。 第二册略提高, 程度适合于高中。 估计中学生中有一部分, 将来想学文科, 还会有一些, 虽然不学文科, 却想多读一些古典作品, 此外, 中学生以外用这部书学习文言而想取得阅读一般古籍 (非特别艰深的) 的能力的读者, 都会希望多读一些程 度再提高些的作品。第三册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注的。因为程度再提高, 它就可以容纳许多名篇, 一些重要作家、重要典籍,个别的文体, 以补**、 二册的不足。 全书的安排: **、 二、 三册由浅入深, 例如**册的选文, 文字较浅易, 记叙的, 尤其故事性的比较多, 以后文字略深, 议论性的增多。各册选文都按时代先后编排 (个别篇目也有 按体裁编排的)。一篇包括几则, 有时候按深浅或内容性质编排。一篇文章, 题目之下先列 “解说”, 为的是读之前先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下是本文, 标点、 分段, 段后有段落大意。难词 难句有注解, 为了便于检阅, 照语文课本体例, 排在本文同页的下方。*后是 “研读参考”。 选文的原则: (1) 思想感情要健康, 至少要无害。个别问题 (如有迷信成分) 在 “解说” 中说明。 (2) 文字要平实、 流畅。过于艰深的 (如《尚书》) 不选, 过于别扭的 (如唐朝樊宗师的文章) 不选, 文白夹杂的 (如语录) 不选。 (3) 酌量照顾传统名篇、重要作家、重要典籍、常用文体, 以期读者读后能够多有所得。(4)为了开阔眼界、 增加兴趣, 选材面求适当广一些, 如也收笔记、日记、诗话、词话等。 (5) 学会语言的重要方法是 “熟”, 因而读的字数偏少不如偏多。浅近的或故事性的文章, 篇幅长些的也选; 篇幅嫌短的, 集同性质的几则为一篇。 (6) 入选的文章, 不同版本文字不同的, 因为目的不在校订, 斟酌选用一种, 不加说明。 文题之下的 “解说”, 是想简要地介绍一下与这篇文章有关的知识: 选自什么书, 以及此书的情况; 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有什么值得注意之点; 作者的略历。 “段落大意” 简明地指出上面一段 (有时不止一个自然段) 的**意思, 并尽可能说说与前后文的关联, 目的是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内容和写法 注解: (1) 因为希望学生专靠自学能够理解, 所以注解 (尤其**册) 求详: 估计学生会感到困难的, 或者会误解的, 都注。 第二、 三册适当减少。 (2) 注解的用语, **、 二册尽量求浅显、简明; 第三册酌量用一些浅近的文言, 以期读者能够更快地熟悉文言。 (3) 为了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单词片语可以理解的, 尽量避免串讲。 (4) 必要时也引经据典, 但不作过多的考证和论辩。 (5) 为了减少记忆和诵读的负担, 有些字, 文言中某种用法过去要用另一种读法 (如 “王天下” 的 “王” 读 wàng), 现在不用另一种读法也不影响理解的, 只在字后注 “旧读什么”, 可以不照旧读法念。 (6) 有关文言词、句特点方面的知识, 适当地在注解中反复说明, 以求读者结合具体词、 句, 能够逐渐熟悉。 (7) 文言常用的词, 注解不多重复; 不常用的不避重复。 为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选文, 积累文言知识, 每篇后安排 “研读参考” 一项, 就本篇文字的主要特点 (语法、 修辞、 篇章、内容等方面) 提出三两点, 或介绍知识, 或启发思考, 或提出问题, 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目的是培养初步阅读文言的能力, 而能否达到这个目的, 还要看读者怎样使用这部书。 读文章, 先要 “确切理解”, 然后是 “读熟”。 读时先要慢, 体会词句的意义、 情调, 以及上下句的关联, 声音有快有慢, 有抑有扬; 渐熟后可以略快。这样连续读三两次, 自己觉得顺口了, 放下。 但不能从此不再过问,*好是过几天再读三两遍, 不时温习。特别喜欢的, 能够背下来更好。至于一年读多少篇合适, 那要看自己的兴趣和时间, 难于统一规定, 总的原则是多比少好。 没有学中学语文课的读者, *好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找来一道学习, 因为不少大家熟悉的名篇, 中学语文课本已经选了, 本书没有选。 本书承启功先生题书名, 王泗原、 王微、 隋树森三位同志审阅, 特此志谢。 编者学力有限, 书中难免缺点和错误, 希望读者多多指正。 编者 一九八一年十月
    目录
    一 《左传》 选 晋灵公不君 晋归楚钟仪 楚子西论吴王夫差 二 《国语》 选 臧文仲如齐告籴 季文子贵德荣 齐桓公求管仲 三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 四 《论语》 选 公冶长 微 子 五 寡人愿安承教 ························ 孟子 六 《庄子》 选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行于山中 庄子送葬 庄周家贫 七 《汤问》 篇选 ························ 列子 薛谭学讴 · 伯牙鼓琴 纪昌学射 · 造父学御 八 王 制 ···························· 荀子 九 晏子故事三则 ······················ 晏子春秋 晏子辞千金之赐 · 晏子使吴 晏子使楚 十 《说林》 篇选 ······················· 韩非子 师老马与蚁 · 不死药 巧诈不如拙诚 海大鱼 十一 渔 父 ··························· 楚辞 十二 上书谏吴王 ························ 枚乘 十三 人间训 ·························· 淮南子 十四 项羽败亡 ························ 司马迁 十五 万石君传 ························ 司马迁 十六 《新序》 选 ························ 刘向 齐遣淳于髡到楚 · 晋灵公骄奢 梁君出猎 十七 书虚篇 ·························· 王充 十八 龚遂传 ·························· 班固 十九 短文三篇 ························ 曹操 军谯令 与荀彧书追伤郭嘉 祀故太尉桥玄文 二〇 与朝歌令吴质书 ···················· 曹丕 二一 《高士传》 选 ····················· 皇甫谧 江上丈人 王 斗 韩 康 汉滨老父 二二 思旧赋并序 ······················· 向秀 二三 王粲传 ·························· 陈寿 二四 道 意 ·························· 葛洪 二五 兰亭集序 ······················· 王羲之 二六 黄宪传 ·························· 范晔 二七 《世说新语》 故事六则 ··············· 刘义庆 魏武将见匈奴使 ·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 王仲宣好驴鸣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 何次道往瓦官寺 桓南郡好猎 · 二八 《百喻经》 选 ··················· 求那毗地译 三重楼喻 说人喜瞋喻 ·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为恶贼所劫失喻 二九 永宁寺 ························· 杨衒之 三十 请正文风书 ······················· 李谔 三一 与博昌父老书 ···················· 骆宾王 三二 答书二篇 ························ 韩愈 答杨子书 答李秀才书 · 三三 杨烈妇传 ························ 李翱 三四 袁家渴记 ······················· 柳宗元 三五 野庙碑 ························· 陆龟蒙 三六 虬髯客传 ······················· 杜光庭 ……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