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资治通鉴(共4册)(精)(纸张类型:胶版纸)
QQ咨询:
有路璐璐:

资治通鉴(共4册)(精)(纸张类型:胶版纸)

  • 作者:(北宋)司马光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4818288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3002
  • 定价:¥15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篇,其编撰时间共历十九年,正文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上起东周下迄五代之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资治通鉴》采取编年体形式,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及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当年宋神宗在听司马光讲读了《资治通鉴》的部分内容后,十分赞赏,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下令将该书改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撰写了序文。自《资治通鉴》问世以来,历代为官为政者都将它视为案头**之书,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它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终其一生*爱读的巨著之一,他读之入迷,共批阅了十七次之多,虽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
    文章节选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凡十二年。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
    天汉三年春。二月。王卿有罪自杀,以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初榷酒酤。
    三月,上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计。还,祠常山,瘗玄玉。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者终无有验,而公孙卿犹以大人迹为解。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犹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夏,四月,大旱。赦天下。
    秋,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弃市。
    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骑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余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韩说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杆将军公孙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之,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兵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因杆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时上遣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日:“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夏,四月,立皇子为昌邑王。
    太始元年春,正月,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要斩。
    徙郡国豪杰于茂陵。
    夏,六月,赦天下。
    是岁,匈奴且辊侯单于死。有两子,长为左贤王,次为左大将。左贤王未至,贵人以为有病,更立左大将为单于。左贤王闻之,不敢进。左大将使人召左贤王而让位焉。左贤王辞以病,左大将不听,谓日:“即不幸死,传之于我。”左贤王许之,遂立,为狐鹿姑单于。以左大将为左贤王;数年,病死;其子先贤掸不得代,更以为日逐王。单于自以其子为左贤王。
    目录
    卷**周纪一
    卷第二周纪二
    卷第三周纪三
    卷第四周纪四
    卷第五周纪五
    卷第六秦纪一
    卷第七秦纪二
    卷第八秦纪三
    卷第九汉纪一
    卷第十汉纪二
    卷第十一汉纪三
    卷第十二汉纪四
    卷第十三汉纪五
    卷第十四汉纪六
    卷第十五汉纪七
    卷第十六汉纪八
    卷第十七汉纪九
    卷第十八汉纪十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
    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
    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
    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
    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
    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
    卷第二十六汉纪十八
    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
    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
    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卷第三十汉纪二十二
    卷第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卷第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卷第三十三汉纪二十五
    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
    卷第三十五汉纪二十七
    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卷第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卷第三十八汉纪三十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卷第四十一汉纪三十三
    卷第四十二汉纪三十四
    卷第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
    卷第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卷第四十七汉纪三十九
    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
    卷第四十九汉纪四十一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
    卷第五十四汉纪四十六
    卷第五十五汉纪四十七
    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
    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卷第六十一汉纪五十三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卷第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
    卷第六十九魏纪
    卷第七十魏纪二
    卷第七十一魏纪三
    卷第七十二魏纪四
    卷第七十三魏纪五
    卷第七十四魏纪六
    卷第七十五魏纪七
    卷第七十六魏纪八
    卷第七十七魏纪九
    卷第七十八魏纪十
    卷第七十九晋纪
    卷第八十晋纪二
    卷第八十一晋纪三
    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卷第八十三晋纪五
    卷第八十四晋纪六
    卷第八十五晋纪七
    卷第八十六晋纪八
    卷第八十七晋纪九
    卷第八十八晋纪十
    卷第八十九晋纪十
    卷第九十晋纪十二
    卷第九十一晋纪十三
    卷第九十二晋纪十四
    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
    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
    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
    卷第九十六晋纪十八
    卷第九十七晋纪十九
    卷第九十八晋纪二十
    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
    卷**百晋纪二十二
    卷**百一晋纪二十三
    卷**百二晋纪二十四
    卷**百三晋纪二十五
    卷**百四晋纪二十六
    卷**百五晋纪二十七
    卷**百六晋纪二十八
    卷**百七晋纪二十九
    卷**百八晋纪三十
    卷**百九晋纪三十一
    卷**百一十晋纪三十二
    卷**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卷**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卷**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
    卷**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
    卷**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卷**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卷**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卷**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卷**百一十九宋纪一
    卷**百二十宋纪二
    卷**百二十一宋纪三
    卷**百二十二宋纪四
    卷**百二十三宋纪五
    卷**百二十四宋纪六
    卷**百二十五宋纪七
    卷**百二十六宋纪八
    卷**百二十七宋纪九
    卷**百二十八宋纪十
    卷**百二十九宋纪十一
    卷**百三十宋纪十二
    卷**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卷**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卷**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卷**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卷**百三十五齐纪一
    卷**百三十六齐纪二
    卷**百三十七齐纪三
    卷**百三十八齐纪四
    卷**百三十九齐纪五
    卷**百四十齐纪六
    卷**百四十一齐纪七
    卷**百四十二齐纪八
    卷**百四十三齐纪九
    卷**百四十四齐纪十
    卷**百四十五梁纪一
    卷**百四十六梁纪二
    卷**百四十七梁纪三
    卷**百四十八梁纪四
    卷**百四十九梁纪五
    卷**百五十梁纪六
    卷**百五十一梁纪七
    卷**百五十二梁纪八
    卷**百五十三梁纪九
    卷**百五十四梁纪十
    卷**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卷**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卷**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卷**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卷**百五十九梁纪十五
    卷**百六十梁纪十六
    卷**百六十一梁纪十七
    卷**百六十二梁纪十八
    卷**百六十三梁纪十九
    卷**百六十四梁纪二十
    卷**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
    卷**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
    卷**百六十七陈纪一
    卷**百六十八陈纪二
    卷**百六十九陈纪三
    卷**百七十陈纪四
    卷**百七十一陈纪五
    卷**百七十二陈纪六
    卷**百七十三陈纪七
    卷**百七十四陈纪八
    卷**百七十五陈纪九
    卷**百七十六陈纪十
    卷**百七十七隋纪一
    卷**百七十八隋纪二
    卷**百七十九隋纪三
    卷**百八十隋纪四
    卷**百八十一隋纪五
    卷**百八十二隋纪六
    卷**百八十三隋纪七
    卷**百八十四隋纪八
    卷**百八十五唐纪一
    卷**百八十六唐纪二
    卷**百八十七唐纪三
    卷**百八十八唐纪四
    卷**百八十九唐纪五
    卷**百九十唐纪六
    卷**百九十一唐纪七
    卷**百九十二唐纪八
    卷**百九十三唐纪九
    卷**百九十四唐纪十
    卷**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卷**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卷**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卷**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卷**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卷第二百唐纪十六
    卷第二百一唐纪十七
    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
    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
    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
    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卷第二百十唐纪二十六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纪四十五
    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卷第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卷第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
    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
    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
    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卷第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卷第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卷第二百七十三后唐纪二
    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
    卷第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卷第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
    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卷第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
    卷第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
    卷第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
    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卷第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
    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
    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卷第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
    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