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打来电话说,孩子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东西。我问孩子是怎么回事,他却沉默不语,既不说自己没偷,也不说自己错了,甚至连“我就是想要那个东西”这种话也不说,只是坐着沉默不语。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害怕被批评,还是由于我怀疑他而伤心,或者在生闷气?我一无所知,只能独自郁闷。 两个小朋友在打架,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被打的孩子挑衅地说:“一点儿都不疼。”然后他气喘吁吁地瞪着打人的孩子。明明很疼,为什么还说不疼?打人的孩子现在又会怎么做?是打得更厉害,还是转身离开?被打的孩子是不是在虚张声势?打人的孩子有没有识破对方的伪装?被打的孩子之所以说出这些话,是不是因为“不想给对方想要的东西”?这两个孩子熟不熟? 我们不仅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能以其他方式将它隐藏起来。有的孩子以沉默来表达情绪,有的孩子则通过虚张声势来隐藏情绪。这��孩子是否把自己的心声传递给了他们的父母和朋友? 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表示,人类经过发育,形成“容量”更大的大脑,是“为了与其他个体和谐共处”。尽管大脑只占我们身体的2%,却是一个需要消耗20%氧气的“昂贵”器官。如此微小的器官发育到消耗惊人能量的程度,得益于“他人的帮助”。一个人只能与大约150个人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组成同一群体的那些人在与其他个体建立起合作关系的同时,也会互相欺骗与利用。于是,群体越大,洞察他人的内心就越复杂、越困难。 在我们的对话中,有60%以上都是涉及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话题。由此可知,其他个体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据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探究他人的秘密更有趣的事情了。小时候,我们谈论朋友;长大了,我们谈论父母。在谈论自己看到或听到的父母的言行之后,我们通常还会探寻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并猜测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会发脾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人类的历史,或许就是众人聚集在一起,投入大量时间去猜测、想象和理解内心所得到的成果。*重要的是,我们在谈论他人的行为和内心的过程中,也能理解自己的内心。“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会这么做。原来这就是理由。”同时,这种认知又被应用于下一次努力地去洞察他人的内心。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他说:“我也有过跟你相似的经历。”综上可知,我们既能通过其他个体的内心理解自己的内心,又能通过自己的内心去理解其他个体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