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梁启超讲国学(近代学术名家大讲堂)
QQ咨询:
有路璐璐:

梁启超讲国学(近代学术名家大讲堂)

  • 作者:梁启超 丛书 葛剑雄
  •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643866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153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梁启超是近代**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先后参与过戊戌变法和护国讨袁运动。1922年起在清华兼课,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时人誉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一生学术涉猎广泛,著作等身。他在经学、史学、佛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作品集有1936年出版的《饮冰室合集》148卷,计1000余万字。 《梁启超讲国学》即从《饮冰室合集》中选取“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国历史研究法”三部分编辑成书,以飨读者。
    文章节选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甲)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孟子》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堕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须一读。*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上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后人才能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人的成果,后人不得不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达到前人的高度,“广陵绝响”是人类学术史上经常不得不面对的千古遗恨。要是人类的学术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传承,人类能取得的进步肯定要大得多。
    秦始皇时代,多数儒家经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传播。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墙壁间,秦汉之际的战乱过后大部分已经遗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为基础,终身传授《尚书》。在他九十余岁时,汉文帝派晁错去他家学习。此时伏生已口齿不清,由他女儿转述才大致完成传授。尽管由于双方所操方言的差异,导致晁错的一些误解,但基本内容还是得以流传。“薪尽火传”,靠的是火种不灭。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并发扬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种。
    印刷术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书籍的流传,但人为的破坏还是会使有些书籍从此毁灭,往往使一门学问后继无人。而且,对严谨的学者来说,总会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项具体成果来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只能靠口耳相传。
    目录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丙)韵文书类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戊)随意涉览书类
    附录一:*低限度之****
    附录二:治国学杂话
    附录三:评胡适之的《一个*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自序
    《论语》《孟子》(附论《大学》《中庸》《孝经》及其他)
    《史记》
    《荀子》
    《韩非子》
    《左传》《国语》
    《诗经》
    《楚辞》
    《礼记》《大戴礼记》(附《尔雅》)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
    史学之界说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论正统
    论书法
    论纪年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