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方瞬星的“异国之恋”
1921年月11月7日,正是苏联“十月革命”4周年纪念日。莫斯科大剧院里座无虚席。
以列宁为首的一批苏联政府**领导人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上,神情专注地欣赏着这场异乎寻常的专题晚会。列宁的亲自出席,显然增加了晚会的隆重和热烈气氛。
舞台上,一个身着红衣、红帽、红鞋,身段姣好迷人的女舞蹈家,在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的伴奏下,表演着即兴舞蹈。她那优美娴熟、富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姿,以及那满带激情的、具有青春活力的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
这个表演者,就是曾经风靡美国和欧洲的**舞蹈家阿赛朵拉·邓肯。邓肯是应苏联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卢那察尔斯基的邀请,克服重重阻力,由美国专程来苏联演出的。
晚会进行到*后,当邓肯跳起为纪念“十月革命”4周年而特意创作的新型芭蕾舞《国际歌》时,整个剧场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台上,邓肯表演着芭蕾舞的*后一场;台下,在卢那察尔斯基的亲自倡议下,**观众起立,同声高唱《国际歌》。刚健优美的舞蹈和雄壮激越的歌声,使整个剧场沸腾起来。大厅里洋溢着令人激动不已的振奋和欢快。
叶赛宁是那天晚上的现场观众之一。邓肯的出众舞姿和崭新���艺术风格,当然也给叶赛宁留下极为美好的印象。尤其是从邓肯身上透溢出来的那种艺术家独具的浪漫气质,更是在叶赛宁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他觉得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被深深触动了。因此,他简直是有些迫不及待地要见到并认识邓肯。
叶赛宁终于被人带到这个西方舞蹈明星身边,并介绍给了邓肯。邓肯在西方时,就读过叶赛宁那些美丽的抒情诗,如今见到这位诗人竟是这般年轻英俊,那双神情略显忧郁的蓝眼睛里进发出如此奔放而灼人的热情……她完全被迷住了。而对叶赛宁来说,邓肯是他**个接触的现代西方女子,她身上有着俄罗斯女子所没有的魅力。同时,她又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那台上台下的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具有一种风雅和美感。正因为如此,两人一见倾心。
邓肯是拥有许多缠绵柔情和浪漫气质的异国女子,叶赛宁需要像邓肯这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艺术家,以重新点燃心内那差不多快要熄灭的爱情之火。
而邓肯则需要叶赛宁这样有才气的诗人,来进一步激发蕴藏在她心内的艺术创造力,并焕发自己的第二个青春。而且,两人都是杰出的艺术家,就更为他们的感情寻到了共同的基础。这样,彼此就能克服语言不通和年龄悬殊(邓肯比叶赛宁大l 7岁)
…… 世界的守夜人
文/林和生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他就出去痛哭。(路22,60一62)
生与死的难度
1925年12月28日,圣诞节期间的列宁格勒(即彼得堡),时年30岁的谢尔盖·叶赛宁自杀身亡,留下悲剧的“文化英雄诗”(cultural heroics):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并不新鲜。
可是活着,当然更不稀罕。①
诗人掂量了生与死,两者他都不甚看好,但*终站到了死的一边;他的反省用了复数,否定了“我们的生活”。消息传到500公里外的莫斯科,时年32岁的马雅可夫斯基不以为然地写下同样严肃的诗句: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死并不是难事;
更难的是,怎样把生活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