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反复强调,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型**。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直接使用“创新”、“自主创新”概念多达近50处。此外还使用了大量类似或相近的提法,如“创造”、“首创”、“革新”等,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特别是他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他在谈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首先突出出来,明确指出,“这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很显然,党**是把创新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的关键措施来对待的。这一英明决策,对于我们**不仅具有极其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佳选择和*有效的武器,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它是使人类自身过得越来越幸福、自由,越来越有尊严,使人越来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需要。人类的历史一再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素质,不创新,就灭亡! 从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力图探索出一条**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一理想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华儿女始终在苦苦探索着。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革命进步打开了新的一页,但很快又陷入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的伟大革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探索了一条真正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