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42.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6.80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旧书VIP用户价:¥15.90
页数:317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蔡昉教授的论文集,汇集作者许多真知灼见。书中分为三农问题、人口与迁移、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三篇,从中可见作者研究的系统性,以及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把握,可以看到作者研究的超前性和前沿性。作者围绕“三农”问题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既涉及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本身的发展理论和政策问题,又研究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以及在目前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问题。
定价:¥49.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9.60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旧书VIP用户价:¥18.60
页数:395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调研成果,书中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坚信21世纪将是中国重铸辉煌的世纪。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深入调查浙江经济崛起的原因,提出混合所有的股份制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形式。二、跟踪分析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的情况,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取代重化工业化。三、研究破解“三农”难题的政策措施,提出以劳力换土地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战略。
定价:¥22.00
旧书普通用户价:¥8.8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8.30
页数:299
本书以人的生活与发展为中心,梳理和分析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调查统计资料,提出了一套评价性的社会指标体系,从物质生活与消费水平、群体生活与社会交往、文化教育与精神生活等主要方面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城市居民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性因素。通过将城市和城市居民理解为动态的发展系列,书中阐明了近现代中国的城乡关系,论述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社会行为、主观态度的生成与变化过程及其对于理解社会转型的意义。
定价:¥39.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5.60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4.80
页数:203
慕尼黑,伊萨尔河畔的雅典,德国的无冕首都,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城,最发达的高科技和媒体中心,这里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文荟萃,千年不变的日常生活风俗,使人感受大城市的气派和乡村的魅力。风景如画的郊区,多样化的建筑杰作,新天鹅堡的传奇,世界上最大的啤酒节的盛况,等待着您来亲历。本书资讯详尽,内容丰富,把德国阿尔卑斯山下南部城市的生动的生活图景和名胜尽现读者眼前。
定价:¥22.00
旧书普通用户价:¥8.8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8.30
页数:287
如果您以为您正拿在手中翻阅的《克隆转忆人》,是一部类似美国科幻大片《克隆人的进攻》的电影文学脚本,那您就错了;如果您以为它是一个类似小说《在他的映像中——一个人的克隆》,这种曾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流行的冒充真实事件的虚构故事,那您也错了;如果您以为它是一个类似号称“人类祖先为外星克隆人”的拉恩雷尔邪教教旨的痴人说梦,那您还是错了。
本书是一个认真严肃的思考。这个思考向您展示了一个如何使人转世复活,永生不死的构想及其全面论证。这个构想是由人的克隆问题引发的,这个构想的论证是也从这个问题开始的,这个构想的实现同样要以克隆人为基本路径。
人人得以永生,一直是我们渴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本书的思考,是否真的把它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是否真能帮助我们美梦成真?这是一个疑问。
还有,这个梦想一旦成为普遍事实之后,无疑将导致整个世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它将颠覆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许多东西,将彻底改变人类自身生产的方式,同时还将引出一种在自然人前提下所不可能出现的社会模式及其发展前景。面对所有这些根本性的改变,我们是否愿意承受?这又是一个更大的疑问。
所以,本书关于人的永生的构想及其配套主张,乃
定价:¥98.00
旧书普通用户价:¥39.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37.20
页数:1246
定价:¥28.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1.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0.60
页数:403
本书是一部关于晚清社会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对晚清社会福祉和慈善、赈灾问题、晚清幕僚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晚清商会审理权问题、晚清家学与近代社会的变迁、晚清价值观的演变,以及在晚清产生特别影响的思想家等课题,从新的视角进行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不仅扩大了晚清史研究的范围,也深化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对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大有裨益。本书选题新颖,资料丰富,立意深刻,行文流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定价:¥43.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7.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6.30
页数:516
定价:¥28.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1.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0.60
页数:360
青年哲学家余章宝、杨玉成的学术专著《经济学的现解和解释》,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开拓性的作品。该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哲学背景、历史观、价值论、政治观、方法论的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了教学实际和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以学术研究提升教学和以教学支撑学术的科研型大学的精神。
斯密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而且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经济学-哲学传统。尽管西方经济学经李嘉图开始(特别经边际革命之后),存在着经济学与哲学分离的研究路向。但是,经济学-哲学仍然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传统。如奥地利学派和制度学派等基本上都遵循着经济学-哲学传统。随着现代学科分化和纵深发展,各学科发展出现了综合趋势。西方经济哲学学科的发展,无疑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如欧洲管理学院于1999年成立了经济哲学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nomic Philosophy, 简写为CEP)。这个研究中心是由欧美著名学者组成,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学科。总之,国外的经济哲学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范式和问题论域。
定价:¥83.00
旧书普通用户价:¥33.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31.50
页数:1051
《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最早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刊物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历史研究》共发表文章约4000篇,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新中国几代史学工作者的成果结晶,作者涵括从郭沫若等20世纪中叶即已名扬天下的史学巨匠,直至新世纪方始崭露头角的学界新秀,体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研究发展的最高水平及演进路向。因此,从学术史发展与演变的意义来讲,《历史研究》的五十年,也即是新中国史学发展的缩影。为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丛书,以纪念《历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
定价:¥30.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2.0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1.40
页数:429
由张颢瀚、张明之、王维同志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专著,是张颢瀚等同志长期研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最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至今还处在攻坚阶段。本书的出版,对于大家更好地探索和掌握我国国企改革的规律性,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国外对国有企业的研究通常以欧洲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为对象,在不与私人企业争利的思想主导下,西方国有企业许多是为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而设立的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和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也相当有限。由于整体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较为健全,西方学者普遍将明晰产权界定视为国有企业的基本前提,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选择、国有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领域。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不乏一些成熟的和优秀的成果。例如,就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所有者和所有者代表、特殊的社会目标、特殊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特殊的产权组织运作机制。就国有企业绩效低下问题
定价:¥25.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0.00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旧书VIP用户价:¥9.50
页数:306
文化重在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是理论认识与实践运作的统一,是文化建设过程与实现建设目标的统一,是文化成果积累与文化作用发挥的统一。“小康文化”建设中,主导思想必须鲜明,民族精神应当大力弘扬,整合与创新亟待实现。
本书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以“小康文化”的建设为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小康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以社会和谐发展及人的自由进步为主线,从理论认识和实践运作两个方面,对“小康文化”的内涵、特质、功能及发展规律,对“小康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对“小康文化”建设与促进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之内在关系,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若干具体文化的建设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定价:¥39.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5.6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4.80
页数:613
近年来,收入差异以及其他方面的经济社会差异的迅速扩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理论家和学者们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分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孙立平的“断裂社会”观点认为目前的分化已走向两极分化,而陆学艺等人提出的“中产化现代社会”观点则认定趋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同时,李路路的“结构化”论点认为边界日益分明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然形成,而李强、李培林的“碎片化”观点则强调分化的多元特征而阶级阶层结构难以形成。本书采用丰富的实证资料及社会分层研究方法,考查和验证上述几种理论观点,总结出当前经济社会分化的丰流态势是多层分化的结构化趋势,并进而预测,这一分化趋势的未来走向,取决于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妥协,同时也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
定价:¥48.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9.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8.20
页数:438
本书记录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崔红等人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有益探讨,相对于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由中国词汇分类中得出的“大七”人格结构无疑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更加接近中国人人格的真实状态。
定价:¥28.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1.2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0.60
页数:381
信息披露问题一直在西方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术界有关“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争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至今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理论的著作,所收论文均为该领域最权威的经典作品。它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研究金融管制、证券立法、公司治理的学者,对于制定金融证券政策的决策人士,对于证券业、企业界的市场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本书所提供的资料也是十分难得的。
定价:¥29.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1.6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11.00
页数:505
近年来,社会中间阶层成了国内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种关注有三个方面的必然性。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导致了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作为一个重要利益群体的中间阶层正在中国逐渐兴起;其二,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中间阶层对于民主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内的许多学者也据此判断,中间阶层的状况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三,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政治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向经济建设,淡化“阶级”概念而重视“阶层”概念,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种现实语境。不过,已有的关于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众多研究,大多是一种社会学的观察和分析,鲜有从政治学角度所做的研究。其实,从政治学的方法分析社会中间阶层,具有社会学的分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正是我向出版社和读者推荐该书的主要理由。
本书作者张伟博士,是一位刚从北京大学完成学业的年轻学者。青年人的最可贵品质,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从本书的选题,到研究工具的使用和最终结论的形成,无不体现这一可贵的品质。作者选择用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的方法,考察正在兴起的中国社会中间阶层,这本身就是一件有着
定价:¥25.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0.00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旧书VIP用户价:¥9.50
页数:375
这是一部探讨新形势下大学面临的问题、寻求大学和谐发展道路的力作。它以创新为使命,直面现实,为读者展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开拓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立论深入,辨析淋漓。作者认为,当前大学存在的功利现象,干扰了大学正常目标的实现。大学是教化机构、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开启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大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极端化的功利追求却偏离了这一目标,大学将因此丧失创造智慧、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降格为社会就业的服务站。
定价:¥48.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9.20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旧书VIP用户价:¥18.20
页数:
本书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实证材料,首次对一个典型的屯堡村落进行了多学科交叉与多种方法并用的整体性考察和系统——结构解析。描述和刻画了屯堡乡民社会与传统的主流乡土社会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揭示并回答了屯堡聚落及其文化现象在长期留存中变与不变的张力和秘密;提出了旨在描述和刻画屯堡文化性状结构与系统特征的“自组织机制”和“亚稳定结构”概念,为发现和寻求现代乡村重建的内源性资源及其现代性转换所必须的传统支撑,作出了富有启示的探索与思考,使传统的地方性研究超越了狭隘的地域局限而具有了普泛性的意蕴和价值。
定价:¥25.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0.00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旧书VIP用户价:¥9.50
页数:355
详细阐述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和战略目标、任务、对策及重点,并就江苏省在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定价:¥26.00
旧书普通用户价:¥10.40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旧书VIP用户价:¥9.80
页数:415
本书记录和评估了20世纪90年代里中国公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重点在于这一变革的动因、背景、方式、特点及其后果。研究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来自作者对全国上千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及相关的国家统计资料。全书向读者展示了这一正在深刻改变中国制度基础的微观制度演变因何而起、怎样展开、问题所在,以及它对中国未来的制度变迁可能产生的影响。坚持当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规范,注重对变革过程的准确把握,避免对变革后果和性质的仓促定性,是本书作者在分析和写作上的基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