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基西克艺术史(附赠大容量世界画配乐欣赏VCD)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基西克艺术史(附赠大容量世界画配乐欣赏VCD)

  • 作者:(美)基西克 水平 朱军
  •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1721826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1日
  • 页数:493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大多数的艺术史读物分为两个相当鲜明的阵营:一种是引用传统西方艺术书籍的教义式的鉴赏;另一种是标榜“新时代”的教材,事实上采用的是多元化的观点。关于艺术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作用问题,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观念。本书的特点是以地域和时代的大文化为背景。介绍、分析艺术流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女性艺术问题。
    从早期绘画开始,本书带你饱览乔托、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等每一位西方大画家的创作。近500幅旷世杰作的彩图,为你讲述西方绘画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辉煌。
    近500幅幻灯彩图(VCD)让你领略从旧石器时期到当代艺术的绘画杰作。
    本书深入分析50余幅巨作,包括乔托的《哀悼基督》、《圣母子》、;马萨乔的《逐出伊甸园》、《圣三位一体》;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拉斐尔的《亚历山大城的凯瑟琳》;提香的《田野合奏》等等,提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
    简明扼要,娓娓道来。
    温雅隽永,耐人寻味。
    《基西克艺术史》将你引上一段奇妙的绘画、艺术旅程,带领你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
    文章节选
    我们知道狗必须摇尾巴,因为马车拉着马走。但魔鬼咆哮起来,就像从前一样:“这是���聪明,但这是艺术吗?——吉卜林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如果书店里充斥着过多谈论艺术的书籍,进而考虑到森林砍伐问题,您或许会问:“怎么又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我写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使贴近时代多方面、多途径地理解艺术更加容易。假定,欣赏艺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曾经陈陈相因的方法和臆断的真理正被觉醒的现代思维方式弃于路边,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正在建构更为宽容、更加开阔的置艺术于文化之中的艺术观,既考虑不同,也考虑相似的艺术观:既视经典的石刻作为艺术,也视能使我们理解人类基本观念的小品艺术收藏为艺术。为此,关键的问题是,重新思考如何及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即实实在在的文化——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而重新思考当我们接受这种标准时,里面暗含着什么样的价值判断。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也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必须根据原初历史文本重新思考某些“真理”的实质。在这点上,我希望在此所提出的观念能对你理解文化的复杂性有所裨益。
    影像的力量
    有一个人们经常讲起的故事。一个人总爱以貌取人,像他的很多朋友一样,他将某人的外貌同某一种性格等同起来:英俊的外貌说明某人具有**的品德。比如,他容易将声音洪亮、体态挺直、表情冷峻、目光犀利的人看作是品质高尚的**人物,并不停地搜寻*接近这一理想标准的未来明君。后来,他资助了一位相当标准的政客,并认为他是惟一合格的政治家,而天真地把政客真正的面目隐藏在内心深处。当然,结局是非常可悲的。这个故事的意义告诉我们,片面的论断是多么有害。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政客*后变成了暴君,主人公因为天真被逐出了王国。
    20世纪的历史不幸为这个简单的故事昕昭明的教训提供了佐证。这个鲜活的例子所说明的问题,事后我们才明白:一个人所看见的影像、听见的声音、交流的意见就像它们*初出现时一样单纯。[除了纳粹政治的残酷和游行队伍的壮观之间惊人的区别外,我们还需要看一看更多的例子(图1.2),这是二战前的德国吗?]
    虽然大多数人承认,表象能反映一个物体、一个影像甚至一个人的内在特质,但很少人会认为这是*可靠、***的判断方式。更多的人渴望了解表象之外的其他方面——我们的思想、情感等能代表“自我”的诸方面。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思想、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外貌。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证据,只要看一看人们如何选择时装就可以了,这是每天要做出的决定。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因此,我们会有一种“自我意识”想象自己留给他人的形象。精心选择的服装一般来说是人们试图向他人表现某种特点的很多种途径之一。选择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动。
    时装和时装工业是一个很具启迪性的例子。它可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社会影响是如何同个人行为交织在一起,而这种个人行为也许简单、平淡的像穿衣服。略为翻看一下像《时尚》、《绅士》这样的时装杂志刊登的服装广告,就会发现它们不仅是在推销精致服装,而且也在推销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在推销与时装相匹配的身份。如果一个人的穿着是其个性的延伸,那么选择服装本身就是为了表现富有魅力的一面。很多受欢迎的时装公司[如拉尔夫·洛朗和卡尔文·克莱因(图1.3)]成功地提高了服装的品位,旨在显示穿着者的自我意象及他(或她)精心选择的个性——因此称为时装“语言”。不过,希望向公众表现的某种意象,也不可能像**印象那么直接,因为对他人来说,缺少了解你的背景,无法做出判断。让我们再看一看时装这个例子:某种服装或某个制造商的产
    品不可避免地要比其他产品昂贵,他们服装的各个细节都是为富有**所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不仅可以反映个性特征,而且可以反映经济地位。有时时装的导向是隐晦的,他们推出的诱人款式,普通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模仿。这种时装也许只在心理上对销售起作用,他们还要设定一个销售的期望值和肯定使人不安的雷同。
    在这些例子中,可以找到表象与内部根据的本质联系,虽然这种内部根据经常是复杂而不被人注意的。认识到这种联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转,透彻地理解社会还需具有批判的眼光。
    虽然时装的历史的确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但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关于“艺术”的精妙思想。然而,这与时装是极为有用的具有相似点,因为如果一个人同意“眼见未为真”这一观点,那么,在任何艺术争论中一再出现的命题就无法绕开——即:决定某一事物诱人和流行的因素是什么?它又如何受其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什么让一代一代的人认为它是美和经典的呢?艺术作品传统的**标准源自何处?这些都是困难的问题,不是去附近博物馆转圈圈就能轻易回答出来的。但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艺术的实质,一个敏锐的观众作一番彻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的艺术观是从何而来?作为本文的读者,你对艺术的本质很可能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或许这些见解是具体到某种特定的作品中——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或一尊雕像,并以此为尺度衡量其他的作品。假定艺术需要天赋、韧性和艰辛,那么,作者精湛的技艺应该得到赞赏。另外一个假定是很多观众所偏爱的:艺术就是作品看上去“像什么”。因为抽象的作品里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生活中所见到的物象,所以现在对它不是抱怨不理解就是捧为超俗的精品。甚至受过良好基础艺术训练的人也这样认为:记忆将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艺术家”(如图1.4,这是一本“绘画人门”书中的一页,其方法很有代表性)。谁会说描绘眼睛昕见到的物体就是艺术?有人可能会问一个更妙的问题:为什么平面上创作一个三维的图像,多少年来能让无数的人倾倒?显然,这种观念有其来源,它们一定基于一种普遍的艺术观——它是什么?它对社会有多少益处?我们再一次与时装作一类比,如果艺术以某种标准被生产、教授,甚至卖掉,那么它至少要遵从一个“愉悦”原则,就像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因此,艺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来审视历史的意义和真正的财富。
    作为语言的视觉艺术
    视觉形象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眼睛使人们*直接、*容易地感知世界,观念从这些**手的经验中形成。而且交流是一个相当复杂、多因素作用的社会行为。从此,他人传达一个哪怕是*简单的观念,也需要一系列精细的操作。
    **语言学家R.雅各布逊是*先分析交流行为结构的理论家。这种对符号系统的研究,一种称为“符号学”。这一理论分析了人类交流昕特有的六种因素。比如,与朋友进行一次友好的交谈,首先一个人要向另一个人讲话,言说者(1)对倾听者(2)说“你好”,二者之间传递了一个信息一一“你好”(3),它们拥有共同的编码使信息可以理解(4)——我们假定二人都懂英语;交流(5)的介质是实际讲出来的词语;*后还有一个谈话的背景(6)——也许是一个引子式的问候。如果六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交流就可能停止。比如,其中一方不懂英语(编码),交流便极为困难。同样,如果一方中途插入谈话,也不了解谈话内容的背景,他们就会“曲解”信息,进而交流就会受到挫折。因而观念的交流绝不像一个人事先假定的那样简单和完全。
    由于视觉图像由人创造、存留于世,并为世人观瞻,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交流的焦点,而且交流的一系列过程犹如传统的口语和书写形式。交通信号灯就是人们每天要面对的无数例子中的一个。如果社会成员没有同样的编码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给你提个醒),混乱就会随期而至。并非红色“就是”停,红色是一种颜色,只有当它处在一个交流介质的位置时(交通信号灯),全体社会或员一致赋予红色以“停”的意义;换一个地方,红色就不再意味着“停”,依具体的文化和场景而定,也许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行”。同样的分析也适合于欣赏一件艺术品。例如,用条目的形式来分析一下玛丽·卡萨特1891年创作的作品《洗澡》(图1.5):
    言说者:艺术家(玛丽·卡萨特)。
    倾听者:欣赏者(某人)。
    信息:母亲和女儿之间温馨的亲情关系、无邪的儿童、有教养的妇女等等。
    编码:传统的西方绘画手法,如浅的视觉空间、造型有体积感,受19世纪晚期介绍进来的日本印刷品的影响。
    语境:1891年由一女画家绘制,现位于一博物馆的1 9世纪晚期作品展览区。
    交流介质:一幅尺寸为100.2×66厘米的油画。
    注意,交流的语境可能会多种多样:信息取决于言说者和倾听者各自的阅历所形成的心性特征,这种语境甚至要跨越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事实上,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惟一不变的因素就是作品本身。
    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另一种艺术方式——文学上。任何一个读过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原作的人都会告诉你,在过去的六百年里,书写英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的读者实践上对于原著的某些部分已经完全读不懂了,因为编码(中古英语)和背景(15世纪的英格兰)同20世纪相去甚远。了解编码和背景对理解真正的文学杰作是有好处的。一头扎进作品之中,不去品味作者是如何与读者进行交流的,那么作品的原旨就会失去很多。视觉作品也是如此,了解编码和语境能让观众更多地理解作品。
    从以上的分析中,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所有的因素都具备,那么就可以实现****的交流。不幸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体都有一个让人失望的习性:易变。*明显的例子是生活中某一行动的两个参加者,因为不可能有两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方面完全相同,他们的世界观也绝不会完全一样。如果想要这方面的例证,可以看看自称是“目击者”的人,他们对罪犯的描述是多么不一样,尽管他们所闻所见是千真万确的。另外一个**的例子是这个对称的“希腊杯”(图1.6)在两张对视的脸中间形成了一个容器。根据观众和语景的不同,这个图就像变色龙一样,由杯变成脸。这样,观众就成为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部分,因为对象或图像的*终意义是观众所给予的。另外,在作品意义的形成过程中,观众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在创造艺术。
    前文对《洗澡》进行的符号学分析,还能提供些艺术批评的方法和策略。如前所述,艺术构成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对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交流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作品的研究产生影响,这种研究又反过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再来分析以下六大因素。比如说,某一观众对卡萨特的生活细节有着特别的兴趣,他就会注意作品《洗澡》与画家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自传式的外衣下理解作品将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把作品当作19世纪下半叶亲情关系的说明,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交流行为不可避免地因理解的角度和策略而异。这些交流中固定的构成因素,一般同下面的评论方法相关联:
    言说者:艺术家的思考;传记性的评论,基于对艺术家的生活、文字的精神分析式的评论。
    倾听者:基于观众对作品认知程度的评论;观众回应式的评论、观众的评价。
    信息:符号、主题、肖像以及文『匕差异的研究。
    编码:形式的评论、习俗的研究。
    背景:社会、政治的评论,对作品作历吏的解释。
    介质:材料的研究、作品的存放。
    注意,很多因素会对直于几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主题(信息)的研究可能包括情节或符号,而且一旦开始,这个过程本身可能与**的评论方式关联,就像符合不是存在于特定的背景和编码之外一样。总之,对作品的理解,就像作品的创作一样复杂和富有创造性。
    艺术及其编码
    一个共享的编码是有益的,它可以让图像、文字和其他的表现形式便于理解。一个人在人生的早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编码,比如英语或交通信号,一个孩子学习用这些编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没有这些编码,表达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同其他形式的交流一样,艺术也有一套编码,让图像、物体和建筑易于被他人理解。
    看看J.维米尔作于1664年的《持天平的妇人》(图1.7),他使用了几个认可的图样(也叫套路)。在这个作品里,我们能辨认出一些编码吗?今天我们如此喜欢用调和的历史
    眼光来观察世界,以至于从不断演变的叙述编码中很难探明现实的真相。《持天平的妇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诱人的和令人信服的设计显然是精心营造的——即使是个瞬间,观众也会感觉到在平面的画像上,有一个深度。如果将一现象作为一个物理问题来问你,你可能会回答,这是一些涂在画布上的油彩。再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回答可能差别很大:一位妇人站在室内的桌子边上,自然光从侧面而入。从布上油彩到室内妇人的转移,需要赋予油彩一系列假定的观念,简而言之,就是需要编码。
    在这个特定的例子中,编码似乎很容易识别,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将视觉形象视为现实生活的翻版。真是这样的吗?《玉屋内》(图1.8)同样描绘的是室内的妇人形象,但是,找不到维米尔的深度感和自然光。两个图像传达着非常相似的信息,但是如何如在一平面上*佳地描绘一幅景象的手段又是非常之不同。维米尔所在的17世纪的尼德兰,让人们认可英山的绘画方式有很多的优点是困难的,因为英山没有打算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并使人物占有一定的透视空间——二者对产生空间的幻象是至关重要的。英山生活在18—19世纪早期的日本,他的绘画被认为是没有生命感的平面作品,他强调的是线条、色彩和图案装饰。虽然英山的绘画中也包含有一定的空间感(通过重叠),但只是局部性的。到底孰是孰非呢?答案是二者都没错。但如果要理解其所以然,还要扩大早先编码定义的范围,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
    目录
    致谢
    前言
    引子
    影像的力量
    作为语言的视觉艺术
    艺术及其编码
    语汇课
    线
    灰度
    色彩
    和谐和无序
    不断变换的面孔
    善、恶、丑
    修订
    课程设置
    **章 艺术���始
    艺术的本质
    旧石器时期的图像
    拉斯科洞穴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的后方居民:新石器时代
    石阵
    史前与原始文化
    艺术及其更为复杂社会的发展
    纪念性建筑(monuments)的意义和功能
    古埃及文明的兴起
    古埃及艺术与永恒的观念
    纪念性建筑与权力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古代中国
    印度河流域文化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概述
    第二章 古典世界的艺术
    古希腊的艺术和观念
    自然主义
    人体
    现实主义
    古希腊艺术的起源:
    公元前1000一公元前600年
    陶器
    雕塑
    古风时期:公元前600一公元前480年
    雕塑
    瓶画
    建筑
    古典建筑和卫城
    古典雕塑:公元前479一公元前323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观
    古典时期晚期和希腊化时期
    向罗马过渡
    伊特鲁里亚艺术
    罗马的兴起共和时期的艺术
    奥古斯都及其帝国
    建筑
    罗马壁画
    概述
    第三章 艺术与宗教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的视觉艺术
    犹太人的传统
    犹太艺术
    基督教的传统
    图像和形象
    早期基督的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马赛克和景泰蓝
    圣像画
    对图像的辩解
    罗马风格时期的基督教艺术
    A.叙热和哥特式大教堂
    玻璃和书籍
    伊斯兰艺术
    书法与阿拉伯图案
    建筑
    印度教及图像崇拜
    印度艺术的历史背景
    雕塑
    建筑
    印度绘画
    佛教艺术传统
    早期佛教艺术和建筑
    佛像艺术
    中国佛教绘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理论气韵的观念
    日本禅宗画
    概述
    第四章 文艺复兴艺术的问题和观念
    学术的兴起
    个性与人文主义
    人体
    乔托与人物画的解放
    1400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艺术目标
    线性透视及其他文艺复兴程式
    北欧艺术的自然主义
    艺术资助人和文艺复兴的高潮
    多纳太罗
    波提切利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理念
    罗马,文艺复兴的**
    拉斐尔
    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评论:瓦萨里
    16世纪威尼斯绘画
    提香
    文艺复兴高峰时期的北欧绘画
    丢勒
    格吕内瓦尔德
    博斯
    概述
    第五章 巴洛克艺术
    《*后的审判》和1541年的罗马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
    卡拉奇和卡拉瓦乔
    贝洛里的艺术批评
    贝尼尼和雕塑中的巴洛克审美趣味
    巴洛克石雕
    巴洛克建筑
    博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
    罗马的影响
    艺术理论和法兰西艺术学院的改造
    西班牙绘画
    荷兰和佛兰德斯艺术
    鲁本斯和伦勃朗画《基督下十字架》
    伦勃朗和蚀刻艺术
    肖像画和风俗画哈尔斯、凡·代克、维米尔
    巴洛克艺术的衰落
    概述
    第六章 理性和革命 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欧洲艺术
    凡尔赛宫和巴洛克艺术的衰落
    卢梭对凡尔赛宫的批评
    罗可可艺术
    瓦托
    教化的风尚:有关艺术的论述
    雷诺兹和**美术学院
    狄德罗
    公共博物馆的诞生
    新古典主义艺术家
    大卫
    美国新古典主义
    艺术与人的非人性
    艺术与英雄史诗:浪漫主义
    序曲:工业和科学革命
    浪漫主义艺术理论中的草图和未完稿
    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1818)
    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的争论
    弗里德里希
    泰纳和康斯特布尔
    哥特艺术和拉斐尔前派
    概述
    第七章 现代社会及其艺术
    意识形态的迅速发展
    艺术和文化理论的进步
    库尔贝
    照相术与绘画
    早期照相术的发展
    涅普斯、达盖尔和福克斯·陶尔博特
    早期摄影的美学特征
    柯罗以及照相馆术对其作品的影响
    19世纪中叶的艺术家
    19世纪的色彩理论
    马奈的现代特征
    印象派
    莫奈
    印象派画家的各种尝试
    石版画艺术
    19世纪的雕塑
    吕德
    德加
    罗丹
    色彩的革命
    修拉
    日本绘画的影响
    高更
    梵高和蒙克
    主观与表现
    马蒂斯
    关于钢铁和摩天大楼
    技术的进步
    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
    摩天大楼
    流动的自然
    塞尚
    突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概述
    第八章 美洲艺术
    游牧社会的艺术
    早期文明
    两种世界的碰撞
    早期美洲黑人的艺术体验
    非洲遗产
    哈莱姆复兴
    崇奉大地
    三位风景画家:科尔、霍麦、奥基夫
    “七人集团”及加拿大风景画
    作为社会批评家的艺术家
    墨西哥壁画
    美国纪实摄影
    概述
    第九章 20世纪艺术
    作为一种观念的平面
    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
    作为观念的拼贴画
    反思另一个旧观念
    达达派及其传统
    阿尔普和恩斯特
    开启无意识之门:超现实主义及其传统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雕塑
    探索更为纯粹的艺术
    抽象艺术
    建筑中的现代艺术
    F·莱特的有机建筑理论
    风格主义的建筑
    包豪斯
    国际主义风格
    先锋派在美国
    抽象表现主义
    H.罗斯科和B.纽曼
    极少主义的出现
    一个时代的终结
    概述
    第十章 当代艺术
    前言:现代艺术的讽刺和衰落
    杜尚的教训
    劳申堡和约翰斯
    波普艺术的审美倾向 利希滕斯坦和沃霍尔
    波普之后的艺术:一些思考
    拓展的领域.概念艺术
    行为艺术和电视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新建筑
    新的表现主义和形象的回归
    挪借的艺术
    组装艺术
    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批评
    一堂历史课
    **代女性主义艺术和艺术批评
    第二代
    种族特征和修正论
    非裔美国人社会的艺术及批评
    关于公共基金和审查制度的一些狭隘思想
    结论
    附录:术语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艺术爱好者和入门者敲开艺术大门的**作品。”
    ——《纽约时报》
    “少有人具备他那样的观察与教导天赋。”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是约翰-基西克送给读者的一份厚礼,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把读者带进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加拿大艺术杂志》
    作者在有效表达艺术倾向和见地方面****,对女性艺术尤为关注,这是一本值得大力**的书。
    ——《时代周刊》
    我从未见到有哪一本艺术史读物有如此广的涵盖面,按照年代顺序展开,从旧石器时期的图像开始,历经古典世界艺术、艺术与宗教、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20世纪艺术……当代艺术,连贯、全面,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星期六评论》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因为要为学生们讲授《西方艺术研究》,所以我必须有这本书。我不仅要将它****给学校,而且还要把它**给那些想广泛深入了解艺术的人。作者通篇都采用了很多写作技巧,这就让学习变得简单多了。
    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它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米歇尔·安东尼 历述5000年西方绘画艺术的动人故事,从旧石器时期直至当代。
    基西克与艺术爱好者和入门者分享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与见识。
    近500幅旷世杰作的彩图细数西方绘画艺术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绘画大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