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在北大学中医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在北大学中医

  • 作者:陆广莘
  •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 ISBN:9787507419092
  •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1日
  • 页数:228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北大这么一个场所开坛讲中医,而且还一讲就是很多期,场场爆满。听众从在校学子、公司白领到达天知命的老者,成为北大每**的盛景,这不能不说是具有历史性标志的事情。
    六位中医名家的潜心之道让读者回归真正纯粹的“中医本源”,同时又与儒释道、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融会贯通,打成一脉。一个中医大家,必定是一个国学集大成者;一个信赖中医的人,亦将是一个国学传统的爱好者。
    由北大中医学社倡导发起的中医讲演系列《在北大学中医》,邀请德高望重的中医学者参与,从学中医、走近中医的大众角度,*明白晓畅、但又高屋建瓴地讲解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不回避谈到对当代中医不足的失望,如庸医、假中医等现象,不规避尖锐话题。使传统医道与国学文化能够自然地契合起来,以求“传承国粹,共享医道”。
    本书既雕既琢复归乎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以抛砖引玉的形式,通过中医学者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中医理念,让读者既能领略传统医道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健康养生切实的关怀……
    文章节选
    **章 生活中学医,学医中生活——学医述要
    1.冰是精化的水——中华医道与传统的中医文化
    唐代的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谈到,“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这里谈的“三圣道”指的就是中医学。
    回顾在北大做弘扬中医学的工作,将近三年了,这一工作还是很重要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实践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可见,中医学在传统文化中地位非常重要,弘扬传统文化,不弘扬中医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北京大学没有中医学太遗憾了。
    现在大家越发感觉到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的重要性,所以三年前,当时禅学社的社长陈晨与我商量,到北大���一些弘扬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工作。
    一开始,大家先是讨论《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根本的经典,也是我们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谈天说地,但是真正谈人本身,在传统文化中是哪本书呢?就是《黄帝内经》。是哪门学问呢?就是中医学。传统的中医学,真正谈的是人,从人的角度来谈天地万物的变化。
    《黄帝内经》,我们讨论了很多重要的篇章,如《上古天真论》、《灵兰秘典论》等,大家也觉得很有兴趣。讨论《黄帝内经》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属于泛谈。正规的学中医了,应该从哪本书学起呢?
    正规的方式应该是从《医学三字经》这本书开始学习。
    今天谈的题目是学医述要,就是为什么要学医?怎么学医?当然这个医都特指的是中医学,就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医学,也是*传统的医学。不仅仅是医学,实际上是道,医道。
    从这几点来论述一下:
    (1)简介:简单介绍一下传统的中医学。
    (2)意义:学医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学。
    (3)要求:要正规学中医了,对你有什么要求。
    (4)门径:怎么去学,有系统的方法。北大课程设置非常合理,才能培养出人才来。我们学中医也是这样,没有方法次第,学不成。
    (5)读法:这本《医学三字经》,我们应该怎么读?有一套传统的读书法,其实古人学习任何书都是这么读,跟现在学习课本可能不太一样。
    活用圣道:有病治病,没病养生,养生更胜于治病
    中医学只是“看病”吗,到医院,大夫伸出三个手指头一摸脉,看看病,是不是这么简单的一门学问,我要没病就不用去医院了,不用看中医,好像这个中医学只有医院才独有的一个东西,跟我们生活没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当然这种错误观念已经有好几十年了,因为在几十年前,中国人不是这样看待问题的,而且中国人把中医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有了好几千年了。
    这里可以看看《红楼梦》,《红楼梦》这么一本小说里处处都谈到了中医,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离不开中医学的。比如说贾宝玉上薛姨妈那儿喝酒去了,这个薛姨妈就说了,可别喝凉酒,要温一下,喝冷酒喝多了以后你的手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很深的医学道理。还有,韩剧《大长今》都有很多中医的道理,吃什么东西都有很深的医理在里面。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包括中国文化圈,韩国、日本,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医,只有在这几十年当中大家才真正感受到。以前我们认为中医只有在医院里才有,没有病的话,跟我没关系,我们有了病可以看西医,我们不看中医也可以,这些都是很错误的观点。
    中医学是什么呢?中医学是圣道,唐代的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谈到,“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这儿谈的“三圣道”指的就是中医学。也就是说,这个人被绑起来了,你把他解开,遇到艰难了让他脱离困难,能够全真导气,而且使黎元百姓得到拯救,而达于仁寿,使得赢劣的这些病人、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能够得到平安。这个大道,非“三圣道”是达不到的。
    这个“三圣道”是什么呢?孔安国序《尚书》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坟”者大也。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开创者,他们传下来的书,叫三坟,视为大道。
    所以医学是大道,能够解决人本身的问题,人的生命的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密不可分呢?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不分家的,《黄帝内经》是医学的典籍,它也在道藏里,道家也要研习它,儒家的这些后代学子们、儒生们也都要学习,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把《黄帝内经》作为一本子书,是一定要学习的。所以,过去的秀才一般都懂点儿医,贾宝玉、薛宝钗都懂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能读过《黄帝内经》。所以,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本来是不分家的,文、史、哲,包括医学都是不分家的。《史记》,能简简单单说它是一本史书吗?它里面有没有文学?有没有哲学?有没有医学?有没有地理、天文呢?都有,比如说《扁鹊仓公列传》讲的就是医学,里面还有病历,仓公是汉朝名医,治了哪些病人,怎么治的,脉象如何,都有。所以,古代的学问并不分家,是我们现代人为地把它分科研究了,割裂开来,这是文学,那是史学,这是医学,认为你要不当大夫就不用学医,——人为的割裂。“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所以,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注意,它本身是不能分开的。中医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不学习中医,是不够的。
    但是,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中医学又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工具和理论架构。
    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圣贤递相传承,已五千余载。
    中医学现在公认的说法是5000多年了,如果我们从黄帝算起5000年,如果再往上追溯,伏羲、神农,那是多少年呢?大家可以算一下,就绝不止五千年了。中医学本身具备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人类社会、人体与自然界乃至人体与整个宇宙相应的整体规律。我们大家现在用不着再去重新开拓了,因为我们的先祖早已经把握住了。中医的伟大功绩在于“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
    “造物以正气生人,而不能无夭札疫疠之患,故假诸物性之相辅相制以为补救,而寄其权于医,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医学真传·序》)
    中医学之伟大,令我们感受*深的是什么?这段话是说,上天造物生人。但是人不可能没有一些疾病,包括瘟疫,像“非典”这样大的疾患。那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它不是让你得病,你就没救了,就完了;还要用天地的万物来补救人的这些疾病、危难,当然包括动物也要得到拯救。这个是谁来做?就由医学来做,所以,“夭可使寿”,本来这个人活到20岁就要死了,医学可以使你长寿,活到八十几、九十几;“弱可使强”,这个人从小体质虚弱,通过医学保健**可以强壮起来;“病可使痊”,得了病以后,通过医学可以治好;“困可使起”,就是说你遇到了很困苦的环境下,可以使你重新唤起生命力。所以说,医生实际上是代天生人,这四个字非常有力量,代天生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但是上天本身不可能都做到,都很全面,因为谁也难免有一些疾病、困苦,医学来补充上天的不周到的地方,所以说“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撼”,就没有了这个遗憾了,没有困苦、疾病的遗憾,所以说,医学的功劳可以与天齐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医学是开放系统:规矩难绳内的历久长新
    中医理论不但是完善独立的,而且历久长新,在规矩准绳之内可以无限发展。中医学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取长补短,但是并不依赖其他文化体系。
    黄帝时代至今大概五千年,这之前中医理论就已经很完善了。几千年来,中医学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护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与健康。那个时代没有别的医学体系,汉族地区和汉文化圈就是中医这个体系,我们中华民族仅仅从数量来说也超过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见到医学的作用。
    中医理论是不是已经几千年就落后了,就跟不上时代了?不是这样的,他是历久长新的,永远是*新鲜的,永远是*先进的。
    例如,中医理论体系是几千年前建立的,那么艾滋病中医能不能治?艾滋病的历史没有多少年,是一个新产生的疾病。中医能治!这有事实为证(科技部做过一些调查)。再早了比如梅毒,梅毒是在明代传人中国的,当时明代的中医没见过梅毒,梅毒来了以后能不能治,能治!你们可以看看《霉疮秘录》这本书,就是讲中医怎么治梅毒的。
    “非典”更不在话下了,因为“非典”它不是什么新的疾病,中医学叫时疫,成功地**几千年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应该看一下《温病条辨·自序》,作者吴瑭,字鞠通,公元1736~1820年(清乾隆元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吴鞠通写成《温病条辨》,历六年没有出版,“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日: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有一个朋友说,第二年是未年(羊年),根据《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有可能要闹大的瘟疫,就催促他赶快把这本书印出来,可以救很多人。
    看看2003年,“干支纪年”是癸未年,闹了一场大疫,正好我们用上了《温病条辨》。我本人去SARS病房,就是用《温病条辨》的方法救活了我管的病人。所以,感觉到好像是几百年前吴鞠通就写好了放在那儿,就是给我们**“非典”用的。所以,中医学有这样神奇的威力,而且它真是历久而长新的,能够解决新的问题。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中医学抓住了客观规律,只要是人类,只要是太阳还从东边升起来,西边降下去,这个规律不会改,中医学就管用,就是这么回事。
    中医学在规矩准绳之内可以无限地发展。大家好好体会一下。也可以讲,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的,有一个规矩准绳、基本框架,只要在这个规矩准绳之内你可以无限地发展。所以不要忧虑,中医学要不要发展,儒家学说要不要发展,道家思想要不要发展?肯定要发展,而且我们大家通过学习、研究都可以发展他们;但是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在一个规矩准绳之内,可以无限发展,但是不能无限度,不能离经叛道。
    这与西方科学不太一样,西方科学可以否定以前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一些内容否定了,复杂科学把一些简单科学给否定了。西方医学也是这样,一百年前西医学进入中国时用的西药,到今天只剩下一种了,大家知道是什么药吗?阿司匹林。就剩一种了,其余都淘汰了。当时西医认为某个药非常好,大家出现某种情况都要用,但是过了一百年怎么不能用了,就是说他把以前给否定了。包括西医很多学术观点也否定了,以前认为这么治病是对的,现在是错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当时这些人等于是“受害”了。大家不要觉得好笑。现在我们笑前人,将来后人会笑我们。
    但是中医学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医学是在一个理论框架规矩准绳之内发展,就是不可能否定中医*基本的框架,为什么?因为中医学已经抓住了客观规律,既然抓住了客观规律的根本,它就没有必要再否定自己了。但是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举个例子,如抚琴,古琴老师讲,一个曲子可以有无数的弹法,你的心情不一样,弹出来的曲调就不一样;但是一个*根本的规律是不能改的。例如,《阳关三叠》的意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送朋友很高兴,欢送也可以奏《阳关三叠》;非常的悲痛也可以弹《阳关三叠》,大家一听还是《阳关三叠》,不会是别的。但同样是这首曲子,如果脱离了规矩准绳,弹出来的是《送郎当红军》的意境,就跑调了。音符还是这个,弹哪根弦还是哪根弦,手指该搁哪儿还搁哪儿,为什么你高兴可以弹,悲痛可以弹,而这么弹就不对,因为没有规矩了。所以,大家要理解传统文化都是这样的,有一个规矩,离开这个规矩,一发展就错;在这个规矩之内,怎么发展都对,可以有无限的空间。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中医学也是这样,所以不要怕不能发展,不能解决新问题,中医学本身没有这个问题。
    没有继承,没有规矩的发展,实际上是离经叛道。简单的例子,如片面地提倡**化瘀**心脑血管病。大家的亲属里头或者朋友里头,有得心脑血管病的吗?他们随随便便长期吃的某些新药,可能含有大量**化瘀药和冰片,大家知道文天祥自杀用的什么东西吗?冰片长期的用,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学学中医本草就知道了。所以,不学中医很多问题都不知道。中医的伟大在于:帮助有自我修复功能的人体恢复平衡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系统,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封闭的,既是博大精深,又是兼容并蓄的,全世界的文化到我们这儿来,我们都欢迎,海纳百川。*典型的时代就是唐朝,唐朝的文化就是这种气魄,唐朝的中医也是这样的,可以取长补短。但是有一点,中医学并不依赖其他的文化体系,现在有人认为没有西医,中医就治不了病了,说糖尿病就得吃降糖药,没降糖药就治不了糖尿病,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在西医产生之前,中医已经**糖尿病治了好几千年,造福了千千万万人。所以,中医并不依赖其他文化体系。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自然状况下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具备自我平衡的能力。当人体在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作用下失去这种平衡时,就会患病。医学的作用就是找到疾病的根本,恢复人体的平衡。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系统。人本身是一个小系统,人和宇宙是一个大系统,是不能够割裂开的,我们不能把人当成个机器,脱离开他的社会环境和他的自然环境,和整个宇宙对他的影响,只谈这个人,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人一定要跟天地联系起来研究。另外,人本身也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你把人的一块拿出来,说这是心脏,你单研究心脏,不研究肾、不研究肝,光研究心脏这是错误的。因为心、肝、脾、肺、肾这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五行系统,所以割裂的研究**是错误的。
    人是一个系统,那么,自然状况下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他有自我平衡的能力,自我修复的能力。也就是说一旦有干扰,他会自己去修复,自己去平衡。但是当人体在内因、外因或者不内外因这三因的作用下,一旦真的失去了这种平衡,自己无法修复的时候,这时候就叫得病了,人得病就是这样来的。那么医学,我们对她*大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要找到这个病的根本,使人体恢复平衡,这是医学的主要作用。
    目录
    序言一 千年悬壶 百世济民
    序言二 中医复兴 同登寿域
    **章 生活中学医,学医中生活——学医述要
    1.冰是精化的水——中华医道与传统的中医文化
    2.学中医可以“保身长全,养其生”
    3.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学中医需谙医典、读百家、广涉猎
    4.谁说学习中医不能偷懒——掌握四大经典是巧径
    5.运用独妙的读书法
    心远心愿(专家解惑):让中医健康妙法贴近现代心灵,帮助人们平安度过心与身的苦海
    心远心得——通晓传统中医的几大必读书集萃
    第二章 经络是人体喜获康福之魂——学习中医从经络开始
    1.播���健康福音——正宗有效的中**疗六法
    2.百病渐消,康福自来——经络是人体医魂
    中里巴人的健康诊所
    中里巴人教你几招实用小功法
    中里巴人告诉你(专家解惑):健康养生有妙法,求医不如求自己
    第三章 阴阳平衡,五行相配,康健一生——阴阳五行与中医
    1.并不费解的阴阳五行学说
    2.纲举目张,领提衣顺——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嘉戈养生指南(专家解惑):养生无大道,处处留心洞玄机
    嘉戈医生的临时诊所
    第四章 全面吸收正面能量,让疾病望而却步——走近中医
    1.俯瞰中西医
    2.**而神奇的中医诊治法——临床应用医学
    周鹰寄福(专家解惑):把健康亲手送给自己是大欢喜
    周鹰谈中西医:中医之道要学好,现代之术要学精
    周鹰跟你谈“秋冬进补”——别让“常识性”错误扼杀健康
    第五章 开启你手里的*佳健康方案——中医入道三大门径
    1.中医有八大境界
    2.中医入道门径一——“运意”的艺术
    3.中医入道门径二——“识文”的潜深性
    4.中医入道门径三——“悟道”的神机
    景华愿语(专家解惑):每个人都有上天植入的中医慧根,开启在自悟
    第六章 获得心安身健的幸福真经——中医学之道
    1.大难不死的中医
    2.开启中医健康之门
    陆老解道(专家解惑):安得颐养天年,中医之道
    中蕴慧机
    陆老启悟:心态是健康的**要素
    编辑推荐语
    *风靡京城的中医讲座,首部凝结**六位中医大家数十年心血的力作。
    陆广莘,傅景华,吕嘉戈,王心远,周鹰,中里巴人等医界大家坐镇北大感性回归中医本源。
    古老医道助你寻找*佳的生命平衡状态。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这“生生之道”,即赞誉生命、挽回生命的原理和方法。
    ——陆广莘 我国稳态理论奠基人之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为了感悟中华医道,必须懂得入道的三大门径。感悟中华医道的三大门径,**是运意,第二是识文,第三是悟道。
    ——傅景华 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审、研究员《捍卫中医》的作者
    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国古人把握到的地球万物的宏观所在。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以及阴阳五行的话,不光是中医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将失落。
    ——吕嘉戈 北京羲黄文化研究**《挽救中医》的作者
    中医学是圣道,唐代的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谈到,“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其中的三圣道即指的是中医学。
    ——王心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者 传统中医师
    中医学把人体放到自然环境中,研究人是如何适应自然,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鹰 北京中医医院**中医师 中医学者
    中医是一种****的东西,很多都需要信念上的一种感觉。所以我觉得从心灵上来入手、来学习中医、来感知中医是一条学习中医的捷径。
    ——中里巴人 中医养生名家《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