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
QQ咨询:
有路璐璐:

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

  • 作者:朱晓鹏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0268
  •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 页数:284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轴心时代 ”的思想范本,是真实地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原型精神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的组成部分。因此,道家思想绝不是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僵死了的思想化石,而是仍具有”活的精神”的古老智慧,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哲学史需要不断返回并驻足的思想原点,成为以后的思想者可以反复从中汲取思想养料、获得思想启迪的重要精神资源。当然,我们今天对以往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原著和史料包括出士文献的考证、整理和诠释,而是应对古人通过哪些具体的文本所体现出的思想和认识作深刻系统的理解和阐释,阐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活的思想整体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贯穿的基本精神,以及它所具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使人们能够在现时代的视野之下,重新关注并展示出其深广的价值境域。同时,我们还要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和认识生长发展的特有方法和途径如道家哲学的否定性方法,从而使我们也能从中学会”如何思想”,学会以现代意识和批判精神去审视传统思想,为能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传统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转换和重建找到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基础,为不同
    文章节选
    一、有无之间——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在哲学史上,一般所谓“本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是多样性的世界赖以存在的共同的基础,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性的特点。因而,本体论也就是一种关于一切存在的凭借和依据的共同基础的学说,是某种哲学思想对自己所探求的**存在的一种“**解释”。这就是大多数哲学家都具有的形上学追求。不过,从哲学史上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关于“本体”一词的内涵是不同的。在中国哲学史上,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Substance)一词意义较为接近或近似的词是“根”、“本根”等概念,而“本体”一词本身则有另外的不同含义,它主要指人的本性、形质以及事物的本然状态等含义。然而,尽管中西哲学中的“本体”概念的含义各不相同,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西方哲学中的那种“本体”概念,本体论思想也不够发达,但是,却不能由此否认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存在,那些认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先秦没有本体论哲学的观点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早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丰富的本体论思想,老子哲学就提出并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个本体论模式。
    当然,中西哲学本体论是有着许多差别的,除了用以表达的概念不同外,本体论的思想内涵、理论构架、论证途径、思维方法等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这里将要探讨的老子哲学的本体论,就在上述各方面都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本体论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探讨老子的本体论,既是深入研究老子及道家哲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本体论的起源及其基本的理论特色。
    (一)“道”与本体论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老子哲学的整个理论系统就是由“道”的观念开展出来的。
    ……
    目录
    绪言
    上篇 老庄学述
    一、有无之间——子哲学的本体论
    (一)“道”与本体论
    (二)否定性的形上学
    (三)有无统一的形上学意蕴
    二、“无知之知”——子认识论思想新探
    (一)本体论与认识论
    (二)无知之知是谓真知
    (三)涤除玄鉴,静观直觉
    (四)知与行的统一
    三、否定性方法——子哲学的形上学方法
    (一)哲学与方法
    (二)否定性方法及其意义
    四、有无模式——子哲学体系展开的一个内在逻辑
    (一)以反求正
    (二)肯定与否定
    (三)有无模式
    五、玄同于道——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一)人学本体论
    (二)“道”的境界
    (三)“玄同于道”
    六、道法自然——论老子自然主义的美学意蕴
    (一)反传统的审美追求
    (二)真与美的统一
    (三)恍惚之象与曲涵之美
    (四)语言困境与直觉体验
    七、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三义
    (一)“无为”即“自然”
    (二)“无为”即“无事”
    (三)“无为”即“善为”
    八、退化史观——老子历史哲学新探
    (一)历史退化论
    (二)历史循环论
    (三)历史辩证论
    九、浩荡奇言——庄子哲学与楚文化的关系
    (一)隐士作风
    (二)平等思想
    (三)浪漫主义
    十、探寻家园——庄子哲学的精神
    (一)诗化哲学
    (二)异化人生
    (二)还乡之路
    下篇 道家思想的价值境域
    一、大道之源——道家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
    (一)《易经》思想
    (二)史官文化
    (三)兵家传统
    (四)原始道家
    (五)氏族遗风
    二、道家流变——道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老学
    (二)庄学
    (三)黄老之学
    (四)魏晋玄学
    (五)薪尽火传
    三、无的哲学——道家的形上学及其理论特质
    (一)以无为本
    (二)本末一体
    (三)****
    (四)传统形上学的现代转型
    四、生命与超越——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一)生命的自由
    (二)审美的超越
    五、审美与自由——道家美学的基本精神
    (一)自由与审美心境
    (二)审美人生与自由
    六、权威的消解——论道家的社会批判思想
    (一)反权威与不合作
    (二)社会批判系统的创立
    (三)从内圣开不出外王
    七、大音希声——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一)崇尚自然
    (二)辩证的睿智
    (三)古典人道主义
    (四)批判现实主义
    (五)无为主义
    八、东方之智——老庄哲学与汤川秀树的真理观
    (一)科学与真理
    (二)真理的相对性
    (三)求真之道
    (四)真理的源泉
    (五)真理与价值
    九、自然之歌——道家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
    (一)自然主义
    (二)“道通为一”
    (三)自然无为
    (四)知止知足
    (五)热爱生命
    十、古道西风——道家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一)现代生态伦理学与西方文化传统
    (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三)评价和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作者有关道家哲学研究的第二本著作。本书既是作者十多年来从事相关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也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道家哲学研究方面一些新的关注点。本书作为道家哲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已涉及了道家哲学思想及其展开的许多重要的基本方面,探讨了其丰富深邃的多种价值境域.全书分上、下两篇,主要内容包括:“道”与本体论、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论老子自然主义的美学意蕴、老子的“无为”思想三义、道家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