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庄子奥义
QQ咨询:
有路璐璐:

庄子奥义

  • 作者:张远山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926988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38
  • 定价:¥2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书名《庄子奥义》,取自《老子》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绪论两篇。一篇横向描述庄子时代的战国总图,把庄子著书的特殊语境予以全景还原;一篇纵向概述郭象以降的旧庄学总貌,把逃逸一千七百年的文化罪犯郭象捉拿归案。《奥义》七篇。以战国总图、庄学全图为背景,逐一拼合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学拼板,逐一修复被郭象及其追随者修改增删的每块拼板,部分找回被郭象及其追随者故意销毁的关键拼板,把每块拼板置于恰当之处,与所有相邻拼板严丝合缝。余论三篇。一篇把业已拼合的单篇图景拼成庄学全图,论证庄学奥义的全息结构。一篇把庄学全图置于中国文化全景之中,论证庄学奥义的中国价值。一篇把轴心时代的伟大先知置于人类精神全景之中,评估哲学先知的普世价值。
    文章节选
    弁言战国纪年,错讹无穷
    研究战国诸子思想,必先了解诸子共处的战国时代。进而了解诸子之母邦,诸子之个人生平及其思想源流,乃至师友、论敌之母邦,师友、论敌之生平及其思想源流。
    秦灭六国之后,尽焚六国史书。司马迁著《史记》时,战国史仅有依据《秦纪》的秦国纪年基本无误,六国纪年只能据《秦纪》推断。除了周室纪年、楚国纪年也基本无误外,其余五国纪年纪事错讹无穷。司马迁排比魏、齐、赵、韩、燕五国纪年纪事时,有时改了《魏世家》,却忘了与《赵世家》、《韩世家》统一,导致五国《世家》互相冲突。有时统一了《齐世家》、《燕世家》,却忘了与《六国表》统一,导致五国《世家》与《六国表》成为错进错出、难以兼容的两个系统。由于牵一发必动全局,司马迁甚至会根据错误排定的五国纪年,把周、秦、楚的正确纪年纪事改为错误纪年纪事。
    这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况,本该在西晋太康年间汲冢出土魏国编年史《竹书纪年》之后迎刃而解,可惜此书又于两宋间亡佚。尽管亡佚前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已依据《竹书纪年》对《史记》的战国纪年稍加厘正,但一来厘正极不完备,二来《竹书纪年》止于“今王(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因此战国史至今一团乱麻。虽经诸多学者殚精竭虑的考订勘误,如陈梦家《六国纪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等,至今仍多异说。《辞海》所附《战国纪年表》,既代表学界主流观点,又进一步影响学界主流观点;参考综合了差别极大、均有错讹的各家系统,遂成错讹之集成。《辞海》1999版的《战国纪年表》,对1979版做了一些改动,然而有时纠正了前者之错,有时反将原本不错者改错,有时两者相同而皆错,有时两者相异而皆错。
    战国纪年的错讹,使系于战国纪年的诸子生平也扑朔迷离,进而导致诸子学说研究也陷入困境。不少治庄者都用错讹的纪年纪事证明其臆测,由于因果颠倒,师承失序,敌友不分,其所阐释的庄学义理距庄学真义甚远。专治其他诸子者亦然。多数治庄者回避了纪年纪事错讹淆乱的莫大难题,在不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学说背景、著书隐曲的情况下,望文生义地妄解臆说,导致庄子与其时代完全脱钩,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学。
    我为了读懂《庄子》而研究战国史及诸子学二十五年,对任何疑难都不敢回避,稍欠把握就不敢动笔。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理顺了战国时代十九个主要诸侯国的纪年,**理顺了不属“战国七雄”但研究《庄子》无法回避的宋国史和中山国史。我考定的战国纪年,与学界主流观点差别极大详见拙著《战国纪年厘正》,江苏文艺出版社即出。。
    研究庄学,必先了解��国大势与庄子生平,弄清庄子为何要这么写,究竟在说什么。
    一 庄子宋人,宋王暴君
    前369年,宋辟公(前380-前340在位)十二年,庄周生于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史记》仅说庄子是“蒙人”。高诱《吕览·必己》注、《淮南子·修务训》注均曰: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皇甫谧《高士传》同。。
    前340年,庄子三十岁,宋辟公卒,谥桓侯。其子剔成(前340-前338在位)继位,同年改元。
    前338年,庄子三十二岁,宋君剔成之弟宋君偃逐兄篡位,翌年改元。剔成奔齐,无谥。
    前328年,庄子四十二岁,宋君偃继齐、魏之后,成为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称王前在位十年,称王后在位四十二年,总计在位五十二年(前337-前286)。《史记·宋世家》误为四十七年(前332-前286),《史记·六国表》误为四十三年(前328-前286)。
    宋王偃是中华历史上****的暴君,《吕览·淫辞》记其邪恶残暴: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 “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
    “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何,宋君杀唐鞅参阅拙著《寓言的密码》二十九章“言论是否永远无罪--唐鞅招杀”。。
    《史记·宋世家》记其因残暴荒淫而国灭身死:
    君偃十一年(案:
    误后一年。当为十年称王,翌年改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
    “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案: 误少五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宋王偃向齐、魏两强挑战,由盛转衰的魏国已无力惩戒,魏在齐、秦东西夹击之下,自保不暇,而且未能保住其属国中山。齐国却不肯坐视,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宋王偃出奔魏,卒于魏之温城参见《史记·魏世家》魏昭王十年。,谥康王。
    齐之灭宋,得魏、楚出兵相助,故魏、楚得以瓜分宋地。庄子于宋灭之年物化,死后故邑蒙城归楚。因而后世有异说,误传庄子为楚人,成为进窥庄学奥义的一大障碍。
    从三十二岁到八十四岁,庄子在宋康王暴政阴影之下,生活了整整五十二年。宋康王是宋国史****。《庄子》乃至一切古籍所称“宋君偃”、“宋王偃”、“宋偃王”、“宋康王”、“宋王”,均指同一暴君。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暴君宋康王,更不能不了解庄子的特殊著书方式,与宋康王之残暴有莫大关系。
    庄子著书,既要避免母邦暴君宋康王诛杀其身并剿灭其书,又要预防后世暴君剿灭其书,不得不支离其言,晦藏其旨。因此《人间世》曰: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德充符》曰: “游于羿之彀中,然而不中者,命也。”《大宗师》曰: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二 宋君称王,战国第三
    宋康王是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仅次于齐、魏两雄,而早于秦、赵、韩、燕四雄。
    东周诸侯称王,楚、吴、越*早,都在春秋时代,均非中原诸侯。入春秋(前770-前482)后,周室积弱渐衰,中原诸侯仍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争霸,不敢称王。霸主无不率领附从诸侯“尊王攘夷”。以田齐篡姜齐(前481)为标志,历史进入战国(前481-前221)。
    春秋末期,晋之六卿争长,直至魏、赵、韩三家分晋。战国首年(前481),田成子弑齐简公,田齐遂篡姜齐。孔子请求鲁哀公征伐未果,两年后去世。入战国后,周室益衰。前403年,周威烈王(前435-前402在位)不得不承认三家分晋的既成事实,正式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前380年,周安王(前401-前376在位)应魏武侯之请,又不得不承认田齐篡姜齐的既成事实,正式册封田齐为诸侯。从此周室仅存象征性权威,中原诸侯才先后称王,打破“王天下”格局。
    战国初期,魏文侯(前446-前397在位)率先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又任用鲁人吴起、中山人乐羊为将,拓展疆土。前408年至前406年,担任魏将的中山人乐羊,伐灭母邦中山国。魏之国威大振,史称“强魏”。魏虽在战国初期称霸中原,但未敢称王。
    随后楚悼王(前401-前381在位)任用魏文侯死后遭魏武侯(前396-前371在位)排斥、自魏至楚的鲁人吴起为相,实行变法。称霸南蛮,史称“强楚”。楚自春秋以来,继续称王中原之南。
    随后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任用被魏惠王轻视、自魏至秦的卫人公孙鞅为相,实行变法。称霸西戎,史称“暴秦”。秦虽称霸中原之西,但未敢称王。
    魏惠王(前370-前319在位)继其祖魏文侯、其父魏武侯之后,继续为中原*强,起初格于“王天下”的中原固有格局,仍未敢称王。
    前353年齐、魏桂陵之战,齐初胜中原*强之魏。齐威王(前357-前320在位)遂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称王。其后齐、魏形成均势,继续争霸中原。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齐再胜魏。从此齐强于魏,成为秦与诸侯共谋弱之的中原*强国。前340年,秦相公孙鞅领兵攻魏,因功封于陕西商州商洛县,史称“商鞅”。
    魏惠王被齐、秦两强东西夹攻而无力反击,马陵之战后任用主张与齐和解的宋人惠施为相,并于前335年成为继齐之后第二个称王的中原诸侯,翌年(前334)改元。魏惠王与齐威王在齐地徐州会盟,由魏相惠施、齐相田婴共同主持,相互承认称王事实,史称“徐州相王”。周天子的象征性权威,从此也荡然无存。
    宋君偃称王之年(前328),秦惠王(前337-前311在位)任用魏人张仪为相,第四年(前325)称王,翌年(前324)更元。秦惠王称王后二年(前323),曾与张仪在秦国争事秦惠王失利的韩人公孙衍,与魏相惠施结为死党,共同游说魏惠王建立中原诸侯“合纵”联盟,与齐、秦两强抗衡。魏惠王遂主持了赵、燕、中山称王,与秦惠王同年称王的韩宣惠王也应邀与会,五国相互承认称王事实,史称“五国相王”。《史记·鲁世家》日:“景公二十九年(前323)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五国相王”是*后的一次性“王”号大派送。“王”号通货膨胀,导**度贬值。此后再无诸侯称“王”,已成强魏附庸的卫从未称“王”。
    前353年齐在中原率先称王之年,庄子十七岁。前323年六国皆称王之年,庄子四十七岁。三十年里,庄子亲历“王天下”分崩离析的完整过程,身处“礼崩乐坏”的极度乱世。庄子母邦,摊到了残暴至极又在位甚久的宋康王。庄子本人,抽到了毕生与之共始终的下下签。
    三 中山称王,灭于赵国
    战国诸侯称王,有两国不在“战国七雄”之列:中山与宋。因此汉人刘向编定的《战国策》,除了为七雄各开专章,另有《中山策》、《宋卫策》两章。
    齐威王对老牌霸主魏国继齐之后称王尚能容忍,对宋继齐、魏之后称王却难以容忍,而对中山在“五国相王”中称王更为震怒。《战国策·中山策》日:“中山与燕、赵为王,齐(威王)比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日:‘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
    赵武灵王对中山称王的愤怒远甚于齐威王。因为前475年,赵襄子伐灭古之代国,但代国与赵国南部本土中隔古之中山国,无法并入版图,代郡遂成赵国的北部殖民地。前406年,魏文侯伐灭古之中山国,但中山与魏国南部本土中隔赵国,无法并入版图,遂封幼子魏挚于中山,中山遂成魏国的北部殖民地。代郡、中山、赵国、魏国,由北至南交错。魏无力灭赵联结版图,赵蓄意灭中山打通版图。
    魏属中山国从未被周室正式册封为诸侯,却凭借与魏同宗,在“五国相王”中直升为“王”。魏惠王组建“合纵”联盟,同时魏氏一宗两王,风头重新盖过强齐。齐威王不承认中山称王,仅是对强魏的象征性敲山震虎,但因五国结盟,并未征伐中山。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即位两年之后,被迫参与“五国相王”。由于中山横亘赵国腹心而不愿与中山结盟,同时拒绝使用“王”号。《史记·赵世家》日:“五国相王,赵(武灵王)独否,日:‘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日‘君’。”
    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实行“胡服骑射”变法,开始征伐“盟国”中山。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禅位年仅十二岁的嫡长子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前296在位),自号“主父”,亲自领兵于赵惠文王三年(前296)伐灭中山,国威大振。继战国初期之强魏、战国中期之强齐之后,成为战国后期的中原*强国,史称“强赵”。
    魏属中山国****,是魏属中山开国之君魏挚(魏文侯幼子、魏武侯幼弟)之子,魏惠王堂弟,其名不详。庄子学派重要人物魏牟,是中山王之子,魏挚之孙;魏武侯族孙,魏文侯曾孙,魏惠王堂侄,魏襄王族弟。赵武灵王于魏襄王十六年伐灭中山,魏惠王早已死去,“合纵”诸侯勾心斗角,魏又渐衰,魏襄王未能保住同宗别封,且于同年死去。
    四 宋国称王,灭于齐国
    前481年田齐篡姜齐,在格于“王天下”旧格局的中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中原诸侯、诸子鄙视。直到齐威王击败强魏成为战国中期中原*强国,诸侯、诸子才不得不仰视齐国。痛恨“乱臣贼子”的大儒孟子、苟子,均先后游仕孔子力主征伐的田齐,成为稷下学宫的客卿。孟子任列大夫,苟子三为祭酒。但庄子终生未履紧邻宋国的齐地,痛诋田齐为僭窃“仁义”的窃国“大盗”。齐威王死后四年(前316),崇信儒家长期鼓吹的“尧舜禅让”的燕王哙(前320-316在位),禅位燕相子之(前315-前314在位)。三年后燕国大乱,当时游仕齐国且“言必称尧舜”的孟子,竟然怂恿齐宣王(前319-前301在位)趁机伐燕。齐之伐燕,导致燕王哙死,子之逃亡,燕国两年(前313-前312)无君,几乎灭国。“合纵”诸侯共谋伐齐救燕,齐才被迫撤兵。赵武灵王派赵将乐池领兵,护送在韩国做质子的燕公子职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为复齐仇,准备了整整二十八年,筑黄金台招贤,魏人乐毅、周人苏秦、齐人邹衍等列国士人纷纷往燕担任客卿。苏秦为报燕昭王厚恩,请缨出使齐国行使反间,信誓旦旦对齐滑王(前300-前284在位)保证燕永不反齐,骗得信任并获重用,遂留齐担任客卿,竭力怂恿齐滑王伐宋,为燕创造复仇机会。
    宋康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拓地三百里,久与齐、魏、楚为敌。齐国伐宋,魏、楚出兵相助。秦国坐山观虎斗,希望中原*强的齐国,因伐宋而师劳国疲。为了促成齐滑王伐宋,前288年秦昭王用秦相魏冉(封穰侯)之策,与齐滑王互尊为“东帝”、“西帝”。然而迫于诸侯压力,月余即各自撤销“帝”号。宋为商朝后裔,作为周朝同宗后裔或周朝功臣后裔的各大诸侯,均未救援,坐视其亡。前286年齐灭宋后,秦国立刻改变战略。其余诸国担心齐国坐大,进而危及自身,遂共谋弱齐。
    齐灭宋两年之后的前284年,担任燕将的魏人乐毅(为魏伐灭母邦的中山人乐羊后裔)率六国联军攻齐。六国兵至,齐滑王始悟苏秦为燕谋齐,遂车裂苏秦,出逃至莒,被楚将淖齿杀死。乐毅占领齐大半国土六年,导致齐六年(前283-前278)无君,几乎灭国。前279年燕昭王卒,继位的燕惠王(前278-前272在位)为储君时与乐毅有隙,遂命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从齐逃亡至赵。前278年,齐将田单在孤城即墨以火牛阵反攻,收复失地,扶佐齐襄王(前279-前265实际在位)复国。然而强齐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再与暴秦抗衡,强赵遂被推上了抗秦*前线。
    ……
    目录
    序言 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绪论一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弁言 战国纪年,错讹无穷
    一 庄子宋人,宋王暴君
    二 宋君称王,战国第三
    三 中山称王,灭于赵国
    四 宋国称王,灭于齐国
    五 诸侯称王,暴秦称帝
    六 宋王篡位,庄子弃职
    七 寓言讽世,痛诋专制
    八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九 晚年挚友,大知惠施
    十 隐攻公孙,暗讽孟轲
    十一 公子魏牟,失国改宗
    十二 庄子著书,支离其言
    十三 朝三暮四,晦藏其旨
    结语 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绪论二 庄学四境与郭象篡改
    弁言 庄学奥义,沉埋千古
    一 庄学公案,小大之辨
    二 破案铁证,呼之欲出
    三 连环奇案,互做伪证
    四 逆向淘汰,层累造伪
    五 庄学四境,思想范式
    六 专制天敌,正解招杀
    结语 郭注小年,庄学大年
    《逍遥游》奥义——蕴涵四境的“自由”论
    弁言 七篇之首,庄书之魂
    一 首章奥义,庄学大纲
    二 次章奥义,社会应用
    三 末章奥义,个体应用
    结语 天地至文,妙绝古今
    《齐物论》奥义——万物齐一的“平等”论
    弁言“齐物”篇名,仅有一读
    上篇 此岸俗谛,物德相对
    一 三籁章:地籁皆和
    二 人籁章:人籁不和
    三 言吹章:悖道人籁不及地籁
    下篇 彼岸真谛,道极**
    四 至知章:顺道人籁高于地籁
    五 无知章:形象说明顺道人籁
    六 待彼章:至知至人独待天籁
    七 物化章:形象说明独待天籁
    结语 卮言寓言,结构井然
    《养生主》奥义——身心兼养的“人生”论
    弁言 真谛必“知”,俗谛必“行”
    一 吾生有涯,有殆当已
    二 保身需技,葆德需道
    三 俗谛难行,人刑必逃
    四 真谛易知,天刑不逃
    结语 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人间世》奥义——因应外境的“处世”论
    弁言 “养生”续篇,群体处世
    一 颜回往谏,主动往刑
    二 叶公使齐,被动近患
    三 颜阖傅储,刑名迫近
    四 栎树寄社,不材全生
    五 商丘散木,异材大用
    六 荆氏文木,材之大患
    七 支离其形,养身尽年
    八 接舆讽孔,临人以德
    九 漆园自况,无用之用
    结语 乘物游心,间世保身
    《德充符》奥义——因循内德的“葆德”论
    弁言 葆光养心,支离其德
    一 兀者王骀,王德之人
    二 兀者申徒,痛斥子产
    三 兀者无趾,痛斥孔子
    四 恶人哀骀,其德不形
    五 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六 ��无俗情,永葆常情
    结语 贬孔太甚,泛论亦偏
    《大宗师》奥义——顺应天道的“明道”论
    弁言 游方之外,以明达道
    上篇 卮言七章,正面论道
    一 天人章:知天所为,知人所为
    二 真人章:真人真知,登假于道
    三 众人章:役人之役,适人之适
    四 天人不相胜章:逃刑逃名,以德为循
    五 江湖章:陆处王霸,水处两忘
    六 小大章:万物所系,一化所待
    七 明道章:造化天道,自古固存
    下篇 寓言七章,形象论道
    八 明道寓言:成道九阶,闻道九阶
    九 造化寓言:生于造化,死于物化
    十 江湖寓言:方内方外,两种选择
    十一 处丧寓言:尊重俗情,去排安化
    十二 宗师寓言:伪道黥劓,真道息补
    十三 坐忘寓言:儒学始祖,皈依真道
    十四 道极寓言:天地无私,道极无极
    结语 道极无限,成长无极
    《应帝王》奥义——****的“至人”论
    弁言 庄学至境,“应帝”之“王”
    一 失德后仁,俗王“臧仁”
    二 失仁后义,俗王“式义”
    三 素王不治,顺物自然
    四 明王之治,虚君无为
    五 俗王季咸,素王壶子
    六 至人若镜,胜物不伤
    七 造化浑沌,文化凿窍
    结语 造化文化,永恒较量
    余论一 庄学奥义的全息结构
    弁言 微观奥义,宏观结构
    一 支离拼板,晦藏全图
    二 重言为真,拼图举例
    三 七篇篇名,奥义提示
    四 七篇首尾,始卒若环
    五 庄学四境,**钥匙
    六 四境范型,动植象征
    七 排行隐喻,结构重言
    八 纷繁角色,四境定位
    九 寓言六式,息黥补劓
    十 总体结构,南溟吊诡
    结语 **结构,至高创造
    余论 二文化与造化
    一 “文化”的对词——“造化”
    二 “造化”、“文化”的价值序列
    三 广义“文化”中的普适“文明”
    四 广义“文化”中的独特悖道“文化”
    五 广义“文化”中的独特顺道“文化”
    六 “文化”、“文明”的道器之辨
    七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
    结语
    余论三 哲学先知与时代精神
    一 “知识”生产三阶段
    二 共时性的三种“时代精神”
    三 历时性的三种“时代精神”
    四 三种“常识”和三种“迷信”
    五 物质与精神的反向运动
    跋语 超越老孔,****
    编辑推荐语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於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谐,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陈寅格《冯友兰上册审查报告》 庄文原貌,唐宋以降**公诸于世。庄学真谛,有史以来**大白天下。打两千年中国学术*大的假!打假对象,两千年专制庙堂,以及儒学官学。
    本书化神奇为臭腐地抉发庄学奥义,意在帮助读者化臭腐为神奇地进入庄学宇宙。扫清文本障碍和历史牛粪之后,读者必能与庄子直接相遇,因为庄学真谛就在每个人的天赋真德之中,正如天道就在每个人的天赋真德之中。轴心时代的伟大先知,正是因此成了后人顺应天道、抵抗伪道的永恒太阳。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