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博士文丛(四)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08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博士文丛(四)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08

  • 作者:马建辉
  •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1029029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236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一些重要范畴或概念的梳理和研究,来揭示当时语境中,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规定或认识。本论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规定或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是首先通过对那些重要的理论概念或批评术语的理解与使用来实现的。本论文着重研究了“科学”、“物”、“表现”、“反映”、“意识形态”、“美术”六个在当时被广泛使用的文论范畴(其中“物”范畴又包含了“想像”、“人生”、“时代”、“情感”、“思想”等子概念),介绍了这些范畴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文本中的具体的使用情况,以及在这一使用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意义规定。当时人们对这些文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标志着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的历程及其所达到的程度。
    本论文的研究是文论史研究,在研究方法或书写模式上,它力图突破传统的宏观的“大语境”文论史写作模式,探索或尝试一种文论史的微观的“小语境”(即由文本自身的术语、概念、命题所结构而成的“内部”语境)书写模式,并以此来确立一种以基本概念语义生成及发展而结构起来的文学理论史。
    文章节选
    **章 科学
    胡适在于1923年11月29日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道:“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确乎如此,科学作为当时新知识分子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几乎影响到了当时意识形式的方方面面。比如对于文学是一种科学的看法,如果不放到那个具体的语境中则几乎是难以理解的。文学是科学的观念表达了那个时代对于该时代文学的认识的深度和角度。“科学”作为“五四”启蒙精神的一面重要旗帜,其形上的超越性质常常是明显的,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同一的。科学或被理解为求真精神,或被理解为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被视为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或被视为单纯的自然科学,对于文学与科学的一途或殊途的判断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的不同。
    一、20世纪初叶,人们对于
    “科学”概念的认识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1915)一文中写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像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可见,陈独秀的科学观重在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品质,以此来破除或矫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主观性和虚幻性。正是基于这种对“科学”的理解,陈独秀在《**之教育方针》(1915)中称“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是“科学精神”在“美术”(含文学艺术)中的体现,他说,“此精神磅礴无所不至,见之伦理道德者,为乐利主义;见之政治者,为*大多数幸福主义;见之哲学者,日经验论,日唯物论;见之宗教者,日无神论;见之美术者,日写实主义,日自然主义。”
    ……
    目录
    导言
    **章 科学
    一、20世纪初叶,人们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
    二、问题意识、自然主义与科学作为文学的本质
    三、“科玄论战”中相关科学与文学关系的论述
    第二章 物
    一、想像理想
    二、时代人生
    三、情绪情感
    四、思想(一)
    五、思想(二)
    第三章 表现
    一、何为表现?
    二、表现再现写实
    三、表现与“自我”
    四、“表现”意义的转向
    第四章 反映
    一、“反映”概念在我国的*初接受及其语境
    二、我国现代文论中“反映”概念涵义的基本确立与定型
    三、语义转向与基本定位
    四、僵化与扭曲
    第五章 意识形态
    一、作为社会结构层次之一的意识形态与文学
    二、意识形态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三、作为文学对象的意识形态与作家的立场
    四、新时期文艺意识形态观念的演进
    第六章 美术
    一、文学为美术之一
    二、美之为美与文学
    三、美术之用与美对于文学的意义
    附录“反映”概念的含义
    一、“反映”的翻译
    二、“反映”的哲学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