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名家品论语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名家品论语

  • 作者:过常宝 刘德广 梁启超
  • 出版社:中国华侨
  • ISBN:9787802224780
  •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1日
  • 页数:294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国学热”,确切说是“儒学热”悄然兴起,愈演愈烈,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引发各方人士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到底是进步还是逆流产生激烈的论争,然其背后有个事实不容忽视:它起码表明国人不再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亦步亦趋,而是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希图通过文化上的“寻根”,使枯寂的生命变得更为丰盈,使躁动的心灵获得某种抚慰,使疲累的神经得到稍许舒缓。这就够了!而《论语》作为这股文化热潮的“重中之重”,确也起到了温暖人心的社会效应。我们编选的这本《名家品(论语)》,精选了近百年来海内外一批知名学者解读《论语》的美文,正是希望通过名家的视角,帮助我们悟得《论语》奥义,在*大程度上襄助我们了解《论语》,体味其中的思想精华。
    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在记言中兼顾叙事写人,文字凝练生动,意味无穷。“孔子一生仕止久速、造次颠沛、纂修删述,靡一不具《论语》;及门弟子德行气质、学问造诣、浅深高下、进止得丧,靡一不具《论语》。”(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十一引谭贞默语)读其书,闻其言,怀想其人,不觉心生景仰。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而名家的解读
    文章节选
    孔子和他的学说 姜亮夫
    姜亮夫(1902-1995),云南省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国学大师,成就**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本文**部分“孔子的生平”,并未详录孔子生平事迹,而是从情理出发,结合考据,否定“孔子修删《六��》”说和“孔子见学于老子”说;第二部分“孔子的学说”指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以人生问题为**而偶然论及宇宙及‘知识”’,并辨析了“仁”、“忠恕”、“礼文”、“孝”、“性与大道”等概念;第三部分“释儒”梳理了“儒”这一名称之所指的演变,简明清晰。
    一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即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五五一年)生于昌平乡陬邑。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即鲁哀公十六年,西历纪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卒。他生平的事迹,《史记•孔子世家》载得*详,我们不必再来详录。我这儿只想提供几件与他的学术有大关系的事说说。(一)是孔子与《六经》,(二)是孔子见老子。这两件事对于学术上的关系很大。
    (一)孔子与《六经》
    《六经》成为“儒家”的专经,这的确是汉以后的事。但汉以前的《六经》,应当是诸子的共业。“儒家”自然也是读《六经》的人;不过汉以前的《六经》,其面目决不与汉以后的《六经》相同。这是我们所要预先知道的。孔子是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人,《六经》想来当然也读过,甚至读得很熟。不过可断言者,读的决不是现存的《六经》。至于“删诗”“定礼”“笔削《春秋》”的话,那决不可相信。偌大一件事,倘若孔子真是这样干了孔子自己即算不声不响,他这般大弟子由夏之徒,还怕不诵芬漱芳,再三言之的吗?就是好扯谎的孟子,也不过仅仅说过《春秋》是孔子著的而已。而甚称孔子与《六经》有关的,倒反是“老家”的《庄子》。这真是不可解说的难题。《易经》显然有“五行”“阴阳家”的思想,《书经》显然是靠不住的,是夏商之品(《周书》大概是真的),我虽不愿说《六经》全是战国以后之作,但孔子所读的《六经》也决不是战国以后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把现代的《六经》归之孔子的修删,却是大错。不过它大半确是经过后来的“儒家”所修删,故仍不失为可为儒家经典的资格。
    (二)孔子见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聃的事起于《庄子》、《吕氏春秋》、《史记》诸书,但老子本身“便是个大问题”。《史记》以为适周在昭公二十年(时孔子年三十),《水经注》云:“孔子十七适周”,是为昭公七年。《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是为定公九年。清人阎若璩琚又据《礼记•曾子问》:“昔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恒,日有食之。”推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己未朔已时日,恰人食限,孔子年三十四岁(江慎斋亦主此说)。这真是异说纷纭,年龄上又有这些矛盾。这些话要说真,便应当都真。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并无高低可说。这个问题的是否应当成立,只在老子这个人的本身上去求是非,便能明白。
    老子这个人,自太史公便已不能确知为谁。《史记》于是乎闹出了三个莫名其妙的人。那么我们要问:“孔子学礼的是李耳?是老莱子?是太史儋?传五千言的是否即此三人中的一人?”依照“儒家”经典的《礼记•曾子问》篇看来,当然是老聃。再以《庄子》各篇中所举的孔子与老聃问答的地方看,则老家也认为是老聃。儒道两家都有相同的传说,当然是老聃无疑,而《天下篇》中所称引老子之语,与今老子书所载亦多相同,则作五千言的老子,当然是老聃无疑。
    ……
    目录
    卷一 论语要旨
    读《论语》法 梁启超
    孔予的智慧与幽默 林语堂
    孔子和他的学说 姜亮夫
    《论语》 杨伯峻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外二篇) 金克木
    论孔子的思想** 庞朴
    品读论语 吴小如
    卷二 礼乐政教
    孔子学说与中国古代社会 傅斯年
    孔子与音乐 徐复观
    《论语》:礼与仁 葛兆光
    “学而时习之”及其他 叶秀山
    礼乐与人生 杜维明
    卷三 儒雅人生
    孔子人生旨趣 梁漱溟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
    《论语》的“仁” 徐复观
    生活的艺术(外三篇) 南怀瑾
    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汤一介
    儒学的道德精神及对它的现实思考 姜广辉
    卷四 君子人格
    “仁”与“君子” 梁启超
    孔子“振衰而起儒” 胡适
    孔子的品格 林语堂
    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 徐复观
    孔子“君子”的理想 余英时
    卷五 金声玉振
    孔子与中国 陈独秀
    论孔子 冯友兰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冯友兰
    孔子与中国文化 张岱年
    孔子奠定中国人文思想之基础 林继平
    编辑推荐语
    读其书,闻其言,怀想其人,不觉心生景仰。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而名家的解读,则为我们品读《论语》,并以生命的名义体认孔子,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介质。
    《论语》之*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孔子讲的人格标准,凡是人都要遵守的,并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义务的轻重来。
    ——梁启超
    人们如果定要尊孔,也应该在孔子不言神怪的方面加以发挥,不可再提倡阻害人权民主运动,助长官僚气焰的礼教了
    ——陈独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