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西文化纵横论(修订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西文化纵横论(修订版)

  • 作者:张忠利
  •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815755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274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总论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成因与起源,**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先秦诸子文化、两汉经学文化、魏晋玄学文化、隋唐佛学文化、宋明理学文化、明清实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古典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近代启蒙文化、现代人文主义文化、现代科学主义文化,考察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进而概括了中西文化的特质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
    本书适合文、史、哲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广大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文章节选
    1 文化
    1.1 文化的概念
    1.1.1 界定文化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人们热衷于有关文化问题的探讨和论争。“文化”一词的随意使用,常常引起思想和论述的混乱。文化是什么?中外学者感到茫然,而且难以一言蔽之。正如罗威勒(A.Lawrence Lowell)所言:“……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在近代人类学史上,“文化”一词*早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使用,德文中则始于1793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人们所谈文化正如克鲁伯等人类学家所说,只能算是似是而非的历史重现。在中国,有些人士将“历史”与“文化”随意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染以“道统”和“理学”色彩,也是属于这一类。这也许是志在恢复正在激变中的原有文化,而不是认知文化。要认知文化,*好是阅读以研究文化为专业的人的研究成果。要想接近这些成果,*好是先知道他们对于文化所下的定义。
    显然,要了解文化,所需触及的方面极其广泛。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制度到科学和工业,无一不包含在文化之内。因此,要了解文化,不可不从了解文化的众多方面着手。但是,就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论,不需要触及这么广,也不可能触及这么广。
    ……
    目录

    1 文化
    1.1 文化的概念
    1.1.1 界定文化的必要性
    1.1.2 文化的概念
    1.2 文化与人
    1.2.1 人是文化的动物
    1.2.2 文化和人的实现
    1.3 文化的特征
    1.3.1 规范特征
    1.3.2 艺术特征
    1.3.3 认知特征
    1.3.4 器用特征
    1.3.5 几点注意
    1.4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1.4.1 文化的结构
    1.4.2 文化的功能
    1.5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1.5.1 文化的多样性
    1.5.2 文化的相对差异性
    1.5.3 文化变迁
    2 中西文化的成因和起源
    2.1 中国文化的成因和起源
    2.1.1 中国文化的成因
    2.1.2 中国文化的起源
    2.2 西方文化的成因和起源
    2.2.1 西方文化的成因
    2.2.2 西方文化的起源
    3 中西文化的发展
    3.1 中国文化的进化
    3.1.1 先秦诸子文化
    3.1.2 两汉文化——两汉经学
    3.1.3 魏晋文化——魏晋玄学
    3.1.4 隋唐文化——隋唐佛学
    3.1.5 道教文化
    3.1.6 宋明文化——宋明理学
    3.1.7 明清文化——明清实学
    3.2 西方文化的演进
    3.2.1 西方古典文化
    3.2.2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3.2.3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3.2.4 近代启蒙文化
    3.2.5 现代人文主义文化
    3.2.6 现代科学主义文化
    4 中西文化的交流
    4.1 西学东渐
    4.1.1 西学东渐的**期
    4.1.2 西学东渐的第二期
    4.1.3 西学东渐的第三期
    4.2 东学西传
    4.2.1 东学西传的**期
    4.2.2 东学西传的第二期
    4.2.3 东学西传的第三期
    5 中西文化的比较
    5.1 中西文化的特质
    5.2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5.2.1 静止与运动
    5.2.2 和平与斗争
    5.2.3 平均与非平均
    5.2.4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5.2.5 求同与求异
    5.2.6 后馈与超前
    5.2.7 受指主义与能指主义
    5.2.8 模糊与**
    5.2.9 整体与个体
    5.2.10 性善与性恶
    5.2.11 人治与法治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