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货币银行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货币银行学

  • 作者:王玉平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25267
  •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01日
  • 页数:373
  • 定价:¥1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健全,货币、银行、金融市场方面的一些举措及货币政策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微观经济主体。如**银行如果要紧缩货币供应100亿元,那么你是否会意识到“工作将更难找,我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会上升百分之多少”等问题,现在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了,你是否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可能还会提出很多。 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在《货币银行学》里,对这些问题的分折往往不是直接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提出一些论断、模型、思路来引导大家分析这一领域的问题。因此,学完《货币银行学》是否有收获,关键是能否利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判断我们身边发生的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现象和问题,这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天地,它会带给伤****的挑战和兴趣。
    目录
    前言 货币与经济
    **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起源
    1.1.1 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
    1.1.2 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等价交换
    1.1.3 商品怎样成为货币: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演变
    1.2 货币形态
    1.2.1 实物货币
    1.2.2 兑现纸币
    1.2.3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1.2.4 电子货币
    1.3 货币的职能
    1.3.1 价值尺度
    1.3.2 流通手段
    1.3.3 支村手段
    1.3.4 贮藏手段
    1.3.5 世界货币
    1.4货币的定义与度量
    1.4.1 货币的通俗定义
    1.4.2 货币的理论定义
    1.4.3 货币的实证定义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货币制度
    2.1 货币温度及其构成要素
    2.1.1 货币制度的形成
    2.1.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2 货币制度的演变
    2.2.1 银本位制
    2.2.2 金银复本位制
    2.2.3 金本位制
    2.2.4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2.3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信 用
    3.1 信用及其产生
    3.1.1 什么���信用
    3.1.2 信用与债务、信贷的区别
    3.1.3 信用的产生
    3.2 信用的发展
    3.2.1 高利贷信用
    3.2.2 现代信用
    3.3 现代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3.3.1 商业信用
    3.3.2 银行信用
    3.3.3 **信用
    3.3.4 消费信用
    3.4特殊信用形式:股份公司
    3.5金融与信用
    3.5.1 金融概念的形成
    3.5.2 金融与信用
    3.5.3 金融的构成要素
    3.5.4 信用的功能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利息与利率
    4.1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规律
    4.1.1 利息的本质
    4.1.2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4.1.3 收益的资本化规律
    4.2 利率体系
    4.2.1 利率体系与基准利率
    4.2.2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4.2.3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4.2.4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4.3 利率的计量与应用
    4.3.1 单利计息法:先付法与后付法
    4.3.2 复利计息法:复利、终值与现值
    4.3.3 利率与收益率的区别
    4.4 利率与经济
    4.4.1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4.4.2利率的功能
    4.4.3 利率功能发挥作用的环境与前提
    4.4.4 利率在我国的运用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5.1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结构
    5.1.1 金融市场的功能
    5.1.2金融市场的结构
    5.2 金融工具
    5.2.1 金融工具的特征
    5.2.2 金融工具的种类
    5.3 货币市场子市场及金融工具
    5.3.1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资金
    5.3.2 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
    5.3.3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承兑汇票
    5.3.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5.3.5 回购协议市场:回购协议
    5.3.6 国库券市场:国库券
    5.4 资本市场子市场及金融工具
    5.4.1 证券发行市场
    5.4.2 证券交易市场
    5.5 衍生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
    5.5.1 期货市场:期货交易和期货合约
    5.5.2 期权市场:期权
    5.6 金融资产与资产选择
    5.6.1 金融资产
    5.6.2 资产选择
    5.6.3 资产组合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6.1 金融机构与资金融通
    6.1.1 直接融资及其机构
    6.1.2 间接融资及其机构
    6.1.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相对重要性
    6.2 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的优点
    6.2.1 使融资成本*小
    6.2.2 能续短为长,发放长期贷款
    6.2.3 降低融资风险
    6.2.4 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得风险
    6.2.5 银行存款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6.3 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6.4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6.4.1 金融管理机构
    6.4.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6.4.3 股份制商业银行
    6.4.4 三大政策性银行
    6.4.5 非银行金融机构
    6.5 西方**的金融机构体系
    6.5.1 金融管理机构
    6.5.2 存款机构
    6.5.3 合约性储蓄机构
    6.5.4 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
    6.5.5 证券机构
    6.5.6 政策性金融机构
    6.6 国际金融机构
    6.6.6 国际金融机构
    6.6.2 世界银行
    6.6.3亚洲开发银行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
    7.1 商业银行的过去与现在
    7.1.1 货币经营业到银行业的转变
    7.1.2 现代银行的产生
    7.1.3 商业银行的特征
    7.1.4 商业银行的“存”、“放”、“汇”、“创”职能
    7.2 商业银行的体制与集中度
    7.2.1 分业与混业
    7.2.2 总分行制与单元银行制
    7.2.3 银行业集中度
    7.3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基本业务
    7.3.1: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格式
    7.3.2 负债业务和资本金
    7.3.3 资产业务
    7.3.4 对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转换器”的感性认识
    7.4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7.4.1 中间业务
    7.4.2 表外业务
    7.5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7.5.1 管理的“三性”原则
    7.5.2 日常经营管理实践的基本内容
    7.5.3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7.6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银行:间接调控与监管
    8.1 **银行的过去
    8.1.1 **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8.1.2 **银行制度的两个典型: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
    8.1.3 **银行制度的发展
    8.1.4 我国的**银行
    8.2 **银行的类型结构
    8.3 **银行的性质与职愿
    8.3.1 **银行的性质:特殊**机关
    8.3.2 **银行的职能
    8.4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8.4.1 各国**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对比
    8.4.2 负债业务
    8.4.3 资产业务
    8.4.4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8.5 **银行的金融监管
    8.5.1 为什么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8.5.2如何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8.5.3 对金融业监管的内容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货币供应
    9.1 二级银行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
    9.1.1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9.1.2存款货币的创造:简单模型
    9.1.3 存款货币的创造:现实考察
    9.2 二级银行体制下的全部货币量的创造
    9.2.1 基础货币:原始存款的源头
    9.2.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
    9.3 货币供应机制
    9.3.1,货币供应基本模型
    9.3.2 货币供应舞台上的各位演员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货币需求
    10.1 货币需求: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10.1.1 主观的货币需求与客观的货币需求
    10.1.2 宏观的货币需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
    10.1.3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
    10.2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0.3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之: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10.3.1 现金交易方程式
    10.3.2.现金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10.3.3 货币数量论转化为货币需求论
    10.3.4 费雪理论存在的问题
    10.4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之二:剑轿方程式
    10.4.1 剑桥学派的基本思路
    10.4.2’剑桥方程式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10.5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之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0.5.1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
    10.5.2 凯恩期的货币需求函数
    10.5.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意义
    10.5.4 凯恩斯理论的新发展
    10.6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之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0.6.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0.6.2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
    10.6.3 货币需求函数转换为现代货币数量论
    10.6.4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不同
    10.7.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的比较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货币的供求均衡与市场供求均衡
    11.1 研究货币供求均衡的意义
    11.1.1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11.1.2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11.1.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11.2货币均衡与失衡
    11.2.I 货币均衡
    11.2.2 货币失留
    11.3 从失蘅到均衡的调节
    11.4 货币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中性与非中性
    11.4.1 货币中性论
    11.4.2 货币非中性论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2.1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12.1.2 通货膨胀的度量
    12.1.3 通货膨胀的分类
    1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12.2.1 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
    12.2.2 需求拉上型
    12.2.3 成本推动型
    12.2.4 结构型通货膨胀
    12.3 通货膨胀的后果与影响
    12.3.1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12.3.2 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12.3.3 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2.4 通货膨胀的对策
    12.4.1 需求政策
    12.4.2 收人政策
    12.4.3 供给政策
    12.4.4 收人指数化政策
    12.4.5 货币改革
    12.5 通货紧缩及其对策
    12.5.1 国际上关于通货紧缩的讨论
    12.5.2 什么是通货紧缩
    12.5.3 通货紧缩是好是坏
    12.5.4 通货紧缩的原因
    12.5.5 通货紧缩的对策措施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右手”
    13.1 *终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
    13.1.1 稳定物价
    13.1.2 充分就业
    13.1.3 经济增长
    13.1.4 国际收支平衡
    13.1.5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13.1.6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3.2 货币政策工具
    13.2.1 再贴现政策
    13.2.2 存款准备金政策
    13.2.3 公开市场政策
    13.2.4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3.2.5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3.2.6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3.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3.3.1 为什么要设置中介目标
    13.3.2 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13.3.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3.3.4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3.4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13.5 货币政策效果
    13.5.1 货币政策时滞
    13.5.2 货币流通速度
    13.5.3 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思考与练习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左手”及其与“右手”的配合
    14.1 数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
    14.2 谁更有效: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14.3.政策思路:两者必须协调配合
    14.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方式
    14.5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14.5.1 货币财政政策所依托的宏观大背景
    14.5.2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操作及效应
    14.5.3 近年来财政政策的操作及效应
    14.5.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设想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