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外感热病证妙谛(中医三名三绝)(中医三名三绝)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外感热病证妙谛(中医三名三绝)(中医三名三绝)

  • 作者:文彬 贺松其
  •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1800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83
  • 定价:¥4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分感冒、风温、春温、暑温、暑湿、秋燥、温疫、痢疾、疟疾、大头瘟和烂喉痧等12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外感热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文章节选
    三、白虎汤
    【方名】白虎汤。
    【来源】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解】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解肌热,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之热,而重在清泻肺胃,除烦热,可谓一举三得,故为主药。知母味苦寒,有清热养阴之功。既助石膏以清热,又治热邪已伤之阴,为辅药。甘草、粳米和胃护津,缓石膏、知母的苦寒重降之性,共为佐使。
    本方主治邪热在气分,阳明经热,症见壮热,汗出,口渴欲凉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吴瑭日:“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第7条》)又云:“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9条》)从温病角度上论述了病邪传人中焦,阳明温病的证治,明确地指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是应用白虎汤的主要脉证。并明确指出,适应白虎汤的四大禁忌证,谆谆告诫临床上必须辨别清楚才不会误治。 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可见多读书、读好书是成为一名好医师的前提。然而,自古至今,各种医书汗牛充栋,各种资料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正如晚清名医雷少逸在《时病论》所感叹的:“甚矣!医道之难也。”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读到文章的精髓,在纷呈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东西,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许多身处基层的同行,有许多医学著作是无法阅读到的。作为**医科大学的学者,占有文献、科研和临床的优势,因此,我们一直觉得有义务和责任解决这个难题。
    2004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作为有着光荣历史的**军医大学,响应**军委号召,集体转制,脱下军装,投身到地方的建设之中,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具有30年历史的全军惟一的中医系也扩建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正是在这不平凡的时刻我们决定,集中力量,编写一套反映中医药学术渊源,介绍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名著、名医经验、妙验方剂的书籍,作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念,作为我们融入地方**保健事业后的献礼。这一想法,得到了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南方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寒暑两易,终于完稿。
    邵尧夫在《渔樵对问》中说:“能用天下之���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本套书籍的编写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使己目“无所不观”的“天下之目”,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经验,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贡献。本套丛书分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心脑病证、肺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急性病证、外感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眼科病证共12册,每册按中医病名分章,各章之下,再细分为“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和“名方应用精析”三部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既要有学术性、系统性,又要有理论深度;既要注意到可读性、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力求突出中医特色,保持中医病证分类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选内容尽可能包括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文献入选的时间跨度则从春秋战国至今。
    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但愿本丛书的出版,能够给读者带来便利和收获。我们也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目录
    第1章感冒
    **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战国《黄帝内经》: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
    二、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
    四、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风病名
    五、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感冒病名
    六、朱丹溪《丹溪心法》: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七、龚廷贤《万病回春》:风寒感冒
    八、张介宾《景岳全书》:伤风与伤寒
    九、林佩琴《类证治裁》:时行感冒
    十、李用粹《证治汇补》:补脾胃治虚人伤风。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一、 谢昌仁论治感冒注重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二、吕承全将四季外感归属三型诊治经验
    三、李辅仁**感冒发热,注重宣肺
    四、黄文政诊治感冒变证的经验
    五、于己百**感冒的经验
    六、严继林**昆明地区感冒的经验
    七、任继学**感冒后久咳的经验
    八、白云辉辨治感冒经验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 荆防败毒散
    二、桂枝汤
    三、银翘散
    四、桑菊饮
    五、参苏饮
    六、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2章风温
    **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提出风温病名
    二、王叔和《伤寒例》:风温与伏气温病
    三、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风温的病因、主症及治法
    四、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风温的病因与证治
    五、许叔微《伤寒发微论·论风温证》:风温病乃感受风邪而成
    六、汪石山《重订广温热论》:新感风温
    七、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的发病季节、病变部位、病邪传变及**宜忌
    八、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
    九、吴鞠通《温病条辨》:风温的辨治
    十、吴坤安《伤寒指掌·伤寒类症》:气候反常与风温为病
    十一、章虚谷《医门棒喝》:气候变迁与风温为病
    十二、陆子贤《六因条辨》:风与温合的病理
    十三、张畹香《张氏温暑医旨》:风温从三焦辨治
    十四、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伤寒与风温的异同之治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一、丁甘仁**风温的用药特点
    二、吴承忠**风温以清宣肺气为要
    三、江育仁**小儿重症肺炎经验
    四、汪履秋**风温肺炎经验
    五、何任**风温的体会
    六、戴裕光在风温病中运用清化热痰法的经验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 麻杏石甘汤
    二、葛根芩连汤
    三、白虎汤
    四、调胃承气汤
    五、竹叶石膏汤

    第3章春温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4章暑温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5章暑湿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6章湿温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7章 秋燥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8章温疫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9章痢疾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10章疟疾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11章大头瘟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第12章烂喉痧
    **节名著经典精讲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锡类散
    ……
    编辑推荐语
    囊括了1000多种名著的经典论述,阐述了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用药。
    精选了800多位古今名医的临证应用经验,点拨了其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
    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组成、配伍法则及效用,介绍了现代用法和研究进展。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