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定慧初修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定慧初修

  • 作者:南怀瑾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31942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243
  • 定价:¥1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本书收录了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的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规、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文章节选
    修止观与参话头
    树信依师,舍三学而业何修?德何进?三学者,戒、定、慧也。无戒而德莫全,无定而事莫成,无慧而智莫显。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释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东方有圣人焉,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盖不同,即非圣人。古德云:同一鼻孔出气。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也。然学人致力于斯,每生多异,今以二法揭其咎。
    一、志困平常
    尝自念言:是三学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实无奇特,宁有胜行?以白乐天之贤,白鸟窠言,犹曰:三岁孩儿解得。况其余乎!惟以平视,遂忽不趋;无始沉沦,长劫没顶。古德讥曰:近山无柴。近河无水。
    二、心理怠忽
    未了当体圆成,无德不具,放心不系,怠忽趑趄,谓此三学,圣者所居,凡庸宁至?……
    目录
    修止观与参话头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
    初修禅定人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略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苦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 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 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 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网吹识浪 自有定盘心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消一分业
    不沾念
    生死本空
    见性解脱 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
    几人得到了一心不乱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笑话
    临终时的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 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伟法
    但持正念 莫问黑烟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编辑推荐语
    禅宗故事:黄鹤楼前鹦鹉洲
    事情发生在唐末五代,现今湖北武汉三镇地带,有名的黄鹤楼就在这里,风景很美,唐代名诗人崔颢有诗为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当时有个禅师,自己认为已经大彻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经到了家的大居士那里去化缘,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大居士接待这位禅师,知道他来化缘,就说:“好啊,大和尚.我问你.答得出来一切供养,答不出来,免谈。”和尚说好,你问吧。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一个古老的铜镜,脏兮兮的,生满铜锈,没有擦干净前怎样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污得像沾过油漆一样,黑乌乌的一片。居士又问:“古镜既磨后如何?”假使好好磨擦干净了后怎样?和尚答:“照天照地。”这不可好,大居士说:“不行,对不起,请出去,不供养你。”
    没有错啊!依教理讲,那禅师这样回答,一点都没有错。古镜未磨,此心还没得定发慧,没悟以前,黑如漆,哪里有错?古镜既磨后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识所讲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了吗?但是宗门祖师禅与如来禅不同。你们如果去化缘,遇到同样的情况,给人扫地出门,你服不服气啊?不服气。这和尚当然不服气,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潜修,三年以后,再回来化缘。大居士看到他又来了,好啊,请坐,我问你,还是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答:“此去汉阳不远。”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答:“黄鹤楼前鹦鹉洲”。嘿!请接受供养。
    这是什么道理?三年的历练毕竟没有白费。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辈玩口头禅的阶段,真也到了相当程度,也有相当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见五蕴皆空,便算了道吗?不对的,我们这位大维摩居士说不对就不对,你有什么办法。
    —摘自《定慧初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