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央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央空调新技术及其应用

  • 作者:俞炳丰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560614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473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了达到节能**,促进环境保护与人类身心健康,**空调自身发展了一些新技术,而且通过与其他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空调技术呈现出更加新颖、精致的特点。本书介绍了目前应用在**空调领域内的一些新技术,包括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气流组织技术、变风量空调技术、低温送风技术、环境热源热泵技术、电机及驱动技术、冰蓄冷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微生物污染**技术和空气品质处理技术。不仅阐述了这些新技术的诞生背景及基本理论,而且介绍了这些新技术在**空调中的应用情况,还指出了这些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从事**空调工作的研发人员与设计人员可通过本书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要点,并能结合本职工作加以创造性地应用。本书可作为制冷空调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或专题讲座教材。本书还可用于**空调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
    目录
    "1 制冷原理1
    11 制冷剂及其替代2
    111 制冷剂的种类和符号表示2
    112 选择制冷剂的原则3
    113 ODP和GWP4
    114 制冷剂替代6
    12 单级压缩蒸气制冷循环12
    121 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理论循环12
    122 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实际循环22
    1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25
    131 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25
    1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原理28
    13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一般特点34
    134 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方法35
    参考文献37
    2 空调原理39
    21 湿空气的性质与焓湿图39
    211 湿空气的组成及基本状态参数39
    212 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43
    22 空调房间热��湿负荷与送风量的确定51
    22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51
    222 空调房间热、湿负荷的计算53
    223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和送风量的确定57
    224 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59
    23 空气调节系统60
    231 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60
    232 集中式空调系统61
    233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73
    24 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76
    241 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76
    242 室内冷(热)、湿负荷变化时的运行调节79
    25 空气热湿处理及净化处理设备82
    251 喷水室82
    252 表面式热交换器85
    253 空气加湿处理设备86
    254 空气减湿处理设备88
    255 空气过滤器90
    256 空气的除臭和离子化92
    参考文献93
    3 传热学基本理论95
    31 概述95
    311 传热学研究对象及其在**空调中的应用95
    3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95
    313 传热问题的能量守恒97
    32 导热98
    321 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98
    322 通过平壁、圆筒壁的一维稳态导热101
    323 通过肋片的导热102
    324 非稳定导热的基本概念105
    33 对流换热106
    331 对流换热概述106
    332 相似原理和准则关系式109
    333 强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1
    334 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5
    335 凝结换热及其表面传热系数计算116
    336 沸腾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118
    34 辐射换热120
    3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20
    34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121
    343 角系数和黑体间辐射换热124
    344 灰体间的辐射换热125
    345 气体辐射126
    35 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计算127
    351 复合换热127
    352 传热过程及其计算128
    353 热换器的型式及其平均温差130
    354 换热器的热计算133
    355 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134
    36 传质过程135
    361 分子扩散传质135
    362 对流传质136
    363 传热与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138
    参考文献139
    4 智能控制基本理论140
    41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140
    411 智能控制理论发展概述140
    412 智能控制理论的定义141
    413 常用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在空调控制中的应用概述141
    42 模糊控制理论146
    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定义146
    422 模糊算法及控制148
    423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实现150
    424 模糊控制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150
    43 神经网络控制153
    431 神经网络原理及概述153
    432 前向神经网络154
    433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157
    44 专家系统159
    441 专家系统原理159
    442 专家系统的组成160
    443 专家系统的设计161
    45 遗传进化算化162
    451 遗传进化算法的原理162
    452 标准遗传进化算法的实现163
    453 进化模糊控制器的实现164
    46 混沌系统及分形165
    461 混纯系统的定义及行为165
    462 分形的定义166
    463 混沌系统的控制及算法168
    参考文献169
    5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171
    51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及其发展171
    511 制冷方法与原理172
    512 制冷剂173
    513 制冷空调的节能173
    514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技术174
    515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类型181
    52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几个关键技术186
    521 容量控制原理187
    522 容量控制194
    523 回油控制技术195
    524 噪声控制技术206
    525 网络控制技术210
    53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实例222
    531 SMV多联体**空调系统布置方式及设备选型222
    532 SMV多联体**空调系统室外机房布置222
    533 新风供应方式224
    534 SMV多联体**空调系统控制方式224
    535 SMV多联体**空调系统与常规系统经济技术指标比较224
    536 SMV多联体**空调系统特点及应用225
    参考文献225
    6 气流组织技术226
    61 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与评价226
    611 概述226
    612 对温度梯度的要求226
    613 对工作区风速的要求226
    614 气流分布性能指标ADPI227
    615 通风效率Ev227
    616 空气年龄228
    617 换气效率228
    62 送风口的空气射流229
    621 等温自由射流229
    622 非等温自由射流230
    623 受限射流231
    624 平行射流232
    625 旋转射流232
    626 送风口型式233
    63 回风口的空气汇流235
    631 空气汇流235
    632 回风口型式236
    64 气流组织形式236
    641 混合式气流组织236
    642 置换式气流组织238
    643 单向流式气流组织239
    644 局部式气流组织240
    65 气流组织的设计240
    651 概述240
    652 侧送风的设计计算240
    653 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243
    654 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243
    655 置换通风的气流组织设计245
    656 单向流式气流组织的设计249
    66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的应用252
    661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的作用252
    662 室内气流的数值模拟方法253
    663 两种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实例256
    参考文献259
    7 变风量空调技术261
    71 概述261
    72 变风量空调系统组成262
    721 变风量系统的主要形式262
    722 变风量末端装置263
    73 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方法266
    731 室内温度控制266
    732 新风量控制270
    733 室内正压控制273
    734 送风温度控制273
    74 变风量系统的应用274
    741 变风量系统的应用配置275
    742 变风量系统应用中注意的问题276
    参考文献277
    8 低温送风技术279
    81 低温送风系统概述279
    811 低温送风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279
    812 低温送风系统的分类280
    82 低温送风的特点及适用条件280
    821 低温送风的优点280
    822 局限性283
    823 适用场所284
    83 低温送风系统的构成284
    831 冷却盘管284
    832 风机286
    833 风管288
    834 末端扩散设备292
    84 低温送风系统设计296
    841 低温送风系统设计步骤296
    842 设计实例分析298
    参考文献305
    9 环境热源热泵技术307
    91 概述307
    911 热泵与建筑空调节能及环境307
    912 热泵技术在我国发展应用的背景与条件308
    913 热泵的热力学循环与能量利用系数309
    92 热泵的热源311
    921 热泵的热源及其分类311
    922 环境热源312
    923 排热热源314
    93 热泵系统的分类及经济性指标316
    931 热泵的工作原理及分类316
    932 空气源热泵316
    933 水源热泵318
    934 地源热泵319
    935 热泵的热力经济性指标319
    94 热泵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320
    941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320
    942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322
    943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24
    944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326
    95 热泵系统的节能技术328
    951 热泵空调器的变频技术328
    952 热泵的建筑余热和空调系统余热的热回收技术329
    953 热泵式太阳能热水设备330
    96 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330
    961 热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330
    962 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331
    参考文献333
    10 电机及驱动技术335
    101 电力电子器件概述335
    1011 基本变频调速系统335
    1012 制冷系统中常用电力电子器件336
    1013 常用电力电子控制器件DSP346
    102 电机控制中脉宽调制技术概述349
    1021 逆变器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349
    1022 正弦PWM技术350
    1023 优化PWM技术353
    1024 随机PWM技术354
    1025 PWM控制中的死区补偿方法354
    103 异步电动机及驱动355
    1031 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原理355
    1032 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及实现357
    104 永磁电动机及驱动360
    1041 永磁电动机控制基础361
    1042 现代控制技术及应用366
    105 开关磁阻电机及驱动369
    1051 开关磁阻电机369
    1052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及控制374
    参考文献378
    11 冰蓄冷技术379
    111 蓄冷技术的应用背景与经济性分析379
    1111 蓄冷技术的发展概况379
    1112 蓄冷空调的发展阶段380
    1113 蓄冷空调的基本原理381
    1114 蓄冷空调经剂性分析382
    112 空调蓄冷方式选择384
    113 冰蓄冷空调技术385
    1131 基本定义385
    1132 冰蓄冷设备386
    1133 冰蓄冷空调系统392
    113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与自动控制394
    114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395
    115 冰蓄冷空调工程实例398
    1151 工程简介398
    1152 蓄冰方案399
    1153 设备选型400
    1154 系统测试400
    参考文献401
    12 楼宇自动化技术402
    121 智能建筑概论402
    1211 智能建筑的定义402
    1212 智能建筑的组成403
    1213 智能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08
    122 楼宇自动化系统409
    1221 楼宇自控系统的结构组成410
    1222 楼宇自控系统的功能简介411
    1223 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控制网络技术416
    123 某BAS系统控制方案421
    1231 工程概况421
    1232 控制方案422
    参考文献423
    13 微生物污染**技术425
    131 微生物污染分类与常用微生物污染消除方法425
    1311 微生物污染分类425
    1312 微生物污染的常用消除方法426
    1313 空调系统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必要性430
    132 **SARS时期空调系统的应急措施431
    1321 不同空调方式的应对办法431
    1322 其他相关措施433
    133 对今后空调系统方式的思考434
    1331 室内环境控制需考虑的因素434
    1332 目前空调方式的评价435
    1333 对未来空调系统方式的思考436
    134 空调制造业对微生物污染的**策略441
    1341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441
    1342 生物污染的**措施442
    1343 空调产品**生物污染研发工作的几点建议448
    参考文献448
    14 空气品质处理技术450
    141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污染物450
    1411 悬浮颗粒物450
    1412 气体态污染物451
    142 纤维过滤技术452
    1421 纤维过滤过程与过滤机理452
    1422 纤维过滤器的性能453
    1423 影响过滤效率的主要因素454
    1424 纤维过滤器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55
    143 静电过滤技术455
    1431 静电过滤原理455
    1432 影响过滤效率的因素456
    1433 静电过滤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57
    144 吸附技术457
    144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457
    1442 影响气体吸附效果的因素460
    1443 吸附原理460
    1444 吸附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1
    145 光催化技术461
    1451 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原理462
    1452 气-固相光催化反应过程462
    1453 影响光催化净化的主要因素462
    1454 光催化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4
    146 负离子技术465
    1461 负离子与人体健康465
    1462 负离子的空气净化原理466
    1463 负离子发生技术467
    1464 负离子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7
    147 臭氧技术468
    1471 臭氧净化与人体健康468
    1472 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468
    1473 臭氧发生技术468
    1474 臭氧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69
    148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470
    1481 低温等离子体的空气净化原理470
    1482 低温等离子体的发生技术470
    148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空气品质处理中的应用471
    149 组合技术472
    1491 光催化与吸附技术的组合472
    1492 光催化与臭氧技术的组合472
    1493 光催化与化学催化技术的组合472
    参考文献47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