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反渗透和纳滤技术与应用/膜分离技术与应用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反渗透和纳滤技术与应用/膜分离技术与应用丛书

  • 作者:王晓琳 丁宁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569778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399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阐述了反渗透和纳滤技术及其应用,共分6章,其中包括反渗透技术早期发展史、现状与展望,纳滤膜的问世及其研究进展;反渗透和纳滤过程分离特性、分离模型和评价方法;反渗透和纳滤膜材料、形态及组件;膜工艺及其操作模式、膜污染的**;工艺设计、系统操作和维护管理;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膜分离技术研究、生产及使用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反渗透和纳滤技术简介1
    11反渗透技术早期发展史1
    12反渗透技术现状与展望6
    13纳滤膜的问世及其研究进展14
    131中性溶质体系17
    132电解质体系19
    ……
    编辑推荐语
    本书详细阐述了反渗透和纳滤技术及其应用,共分6章,其中包括反渗透技术早期发展史、现状与展望,纳滤膜的问世及其研究进展;反渗透和纳滤过程分离特性、分离模型和评价方法;反渗透和纳滤膜材料、形态及组件;膜工艺及其操作模式、膜污染的**;工艺设计、系统操作和维护管理;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膜分离技术研究、生产及使用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前言
    1960年Sidney Loeb和Srinivasa Sourirajan根据优先毛细吸附模型,发明了用于海水脱盐的醋酸纤维素膜,开创了膜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的新纪元。在过去的50多年里,膜科学与技术得到了���勃发展,而且毫无收敛之势,与其相关的学术论文也不断地出现在期刊上,如:1959年才出版的《应用高分子科学期刊》,然后是1965年出版的《脱盐》,还有1976年出版的《膜科学期刊》,我国《膜科学与技术》创刊于1981年。现代膜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有发展前景的高新科技之一,并期待着开发出新的膜及膜集成技术。像1960年Loeb和Sourirajan发明醋酸纤维素非对称膜成功地用于海水脱盐那样,期待在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污染的膜法水净化与处理方面再创辉煌,出现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谁*先提出了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这一术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Gerald Hassler研究小组提出,并*早出现在1956年8月的UCLA工程报告中;另一种说法是由佛罗里达大学Charles Reid研究小组提出,并出现在1957年4月的苦咸水研究院的研究开发进度报告中。因为上述两个小组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完全独立的,所以无法界定反渗透这个术语到底是谁*先提出。不过“反渗透”对该过程可逆性的准确定义,应该归因于Hassler和Reid都是**的物理化学家,擅长化学工程热力学。
    谁*先提出了纳滤(nanofiltration,NF)这一术语?根据Robert JPetersen教授所述,“纳滤”这一术语*早诞生于1984年底FilmTec公司广告经理的办公室会议。FilmTec公司采用纳滤这一术语,至少有一些逻辑基础。首先,Sourirajan和Takeshi Matsuura提出了反渗透膜表面力毛细管流动模型,并推算出醋酸纤维素膜的理想毛细管孔径约为09nm,“疏松型反渗透膜”应具有稍大些的毛细管孔径,大概在10~12nm;其次,早期反渗透膜研究中出现的超过滤(hyperfiltration)被认为是反渗透的同义词,因此为何不简单地将“纳”和“滤”直接连在一起呢?再者,“纳米级”溶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带有“纳”字的术语意味着优良、纯洁和品位,因此纳滤可能给产品带来正面的广告效应,因此FilmTec公司立即将“FT”膜改称为“NF”膜。
    21世纪是水的世纪,正是膜科学技术大显身手的时代,反渗透和纳滤作为其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在各行各业的水净化与处理、产品的精制与分离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书作为“膜分离技术与应用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反渗透技术早期发展史、现状与展望,纳滤膜的问世及其研究进展;第2章介绍了反渗透和纳滤过程分离特性、分离模型和评价方法,**介绍了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固定电荷模型、静电位阻模型和浓差极化现象,并论述了膜的分离特性、特征参数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第3章关于反渗透和纳滤膜材料、形态及组件,介绍了各种组件的优缺点及使用状况;第4章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介绍膜工艺及其操作模式,讲述膜分离中浓缩和渗滤两种操作模式及其组合优化,第二部分介绍了膜污染的**,包括膜污染的定义和分类,膜污染对膜性能的影响,膜污染的控制方法及膜清洗技术;第5章为工艺设计、系统操作和维护管理,首先介绍了膜系统工艺设计,包括原水水质评价和系统性能预测等,其次介绍了系统操作和维护管理,包括日常起动、操作参数调整和系统性能标准化等,*后介绍了系统故障分析和排除;第6章介绍了几个应用实例,包括法国MérysurOise纳滤饮用水净化系统、新加坡SUT SERAYA公司抗污染反渗透膜法废水回用、中国太钢集团反渗透膜法废水回用、西班牙Lanzarote四期海水淡化系统、日本冲绳海水淡化系统、中国山东荣成海水淡化系统以及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书前言和第1章由王晓琳撰写,第2~6章提纲由王晓琳确定,具体内容由丁宁编写,*后由祝振鑫教授审核和校对了全文。虽然本书的编写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由于编者自身缘故,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深感自己在纳滤和反渗透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知识方面的不足,尽可能引用这一领域*新的研究开发成果和技术应用实例,始终得到了高从堦院士、谭永文教授、徐平先生、张建飞先生、郭有智先生、曹新民先生、中尾真一教授、山村弘之先生、川崎睦男先生、前田恭志先生等的热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王大新、姚红娟、汪伟宁等研究生也为本书相关文献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