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紫金山天文台于1953年建立天体物理组,1957年建立天体演化组,1961年建立恒星室,主要从事恒星物理和演化;1958年建立太阳物理研究室,主要从事太阳物理研究、应用研究和太阳预报;1980年建立理论天文研究室,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力学及等离子体天体物理的研究。1997年成立:天体物理研究部,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学前沿课题和基本理论研究。紫金山天文台在天体物理学研究领域做了很多国内有开创性的和国际有显示度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观测和理论成果:
·非局部对流理论和恒星的结构与演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1年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完成单位:紫金山天文台。恒星对流是天体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目前国际上惟一可用的是唯象的混合长理论。它在处理对流过冲等问题时,碰到严重困难。作者发展了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用于大质量恒星演化与太阳对流区结构的理论计算。克服了**的所谓半对流的理论困难。观测有利于新的非局部对流理论。
·哈雷彗星的观测研究,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1年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完成单位: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哈雷彗星1985���86回归期间,取得大量有价值的观测结果,发表论文90余篇。**定位工作为国际哈雷彗星空间探测成功做出贡献,观测到的断尾现象、彗核激变及等离子尾初现等现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这项工作在哈雷彗星回归研究中,在世界上占有较重要地位。
·第21周太阳活动峰年联合观测及资料分析,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完成单位: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1980—1982年2l周太阳峰值期间,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进行光学、射电太阳联测并综合研究耀斑问题。取得了15个大活动区及其大耀斑的全面资料,总共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有我国特色的耀斑论文,提出耀斑起因和其能量释放的新见解,引起国际太阳界的重视。
紫金山天文台在天体物理学前沿和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
·发展了一种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统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太阳对流区结构、大质量恒星演化和变星脉动的理论计算。克服了**的所谓半对流的理论矛盾,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区红(低温)端边界的理论难题,正确预期了太阳大气流速度场和温度场的主要观测性质和太阳对流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