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世纪行吟:夏衍传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世纪行吟:夏衍传

  • 作者:陈坚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30888
  •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1日
  • 页数:295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213030888
    • 作者
    • 页数
      295
    • 出版时间
      2005年07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仁和之子、东渡扶桑、激情“左翼”、流亡岁月、重庆鏖战、迎接共和国、转折期的迷惑、浩劫与复出等内容。勾画出夏衍生平与创作的脉络,展示了他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文章节选
    公元1900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八),浙江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27号) 沈家,一个男婴降生了。这是沈家的第八个孩子(有两个已经夭折),其时父亲沈学诗已年过不惑,他为这个“老来子”取名乃熙,字端轩,这就是日后在现代中国的戏剧、电影和新闻领域都成绩斐然的夏衍。夏衍出生之时,正是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那一年八国联军一路攻入北京城,给现代中国史重重地抹上了一个耻辱的印记,更令诸多有识之士对清政府彻底绝望。就在这耻辱和绝望中,一股新的、革命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它将引导着中国进入一个别样的天地。历史在那样一个灾难之年行进到了它关键的转折点,只是身处其中的人们未必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刚刚降临人世的夏衍自不待言,不过生于如此艰难时世,却注定了他与时代、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命运。 关于夏衍的出生地,据其孙女沈芸介绍应为浙江仁和县,仁和,旧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名钱江县,在宋、明、清三代都是杭州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上城钱塘、下城仁和合并为杭县。夏衍有一枚收藏章,上面所刻便为“仁和沈氏曾藏”。此印章为原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1976年去世前的绝作,原设计的印文是“仁和沈氏珍藏”,夏衍请他将“珍”字改为“ 曾”①,并解释说此字意味那些珍品只“曾”在他的画柜里收藏过,但不会永远归他所有,总有**会捐献给**的。 沈家祖籍河南,宋室南渡时移居江南,“经南宋、元、明、清王朝,至清朝末期,已成为相当富裕的中产地主**”②,并兼有中层官吏的身份,在当地可以说是很有影响的大户人家。沈家在仁和广置田产,还出资在严家弄西面修建了一个寺庙,名为“月塘寺”。但经太平天国战争后,沈家迅速衰败:城内骆驼桥的房产被焚毁,严家弄的房子则一度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属作为指挥所征用,夏衍祖父沈文远也在混乱中被太平军俘去,因其知书识字而成为陈玉成的记室(秘书)。太平天国失败后,陈玉成派了一个“小把戏” (小鬼)护送沈文远回到杭州,归乡后的沈文远不久也曾考中过举人,但未曾为官。沈文远娶妻余杭章氏,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堂妹。沈文远生有三子三女③,长子沈学诗,次子及一个女儿夭折,所以童年夏衍的记忆中只有大姑母、二姑母和四叔父。大姑母嫁樊家,住在杭州斗富三桥;二姑母嫁李家,安徽人氏。樊、李两家都为官宦人家,夏衍回忆大概是道台、学台或是抚台一类的官员。夏衍12岁时,大姑母过世,但樊家仍与沈家相往来;二姑母死于安徽,姑丈续娶了一位安徽籍的女子,但这位女子对沈家一直颇多照顾,直到夏衍赴日留学,沈、李两家仍交往不绝。四叔父在苏州衙门做事,家境并不宽裕。至于祖母的娘家章氏一族,在夏衍童年时已无直接来往,不过逢婚丧大事互相通知、致送一份礼仪而已。 沈学诗,字雅言(用杭州话来读即为“夏衍”),是一个迂阔而比较恬淡的人,秀才出身,曾去应试而未中举,从此放弃功名,在家中读书自娱。他的书柜中摆满了各类书籍,除经史子集外,还有《七侠五义》、《天雨花》、《再生缘》等杂书,这些杂书顺理成章地成为夏衍的幼年读物,也为他将来走向文学之路铺就了**块基石。沈学诗对医道颇多了解,且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但并未正式行医,只在乡间为熟悉的乡亲治病。也有人请他去坐馆(即当私塾的教师),他婉谢不就,如此坐吃山空,家境没落之势更甚。夏衍不足4岁时,父亲沈学诗于除夕之夜突然中风身亡,终年仅48岁。和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一样,夏衍也遭受到了幼年丧亲之痛。 沈学诗过世后,家庭的重担便压到了夏衍母亲徐绣笙的肩上。 徐绣笙是德清人氏,夏衍称她为“性格奇特的人”,当然并非指其性格有何怪异之处,而是对其非同一般的坚强表示惊讶。徐绣笙不信佛,也不敬奉耶稣,她以自己的辛勤劳作支撑着七口之家,以直面现实的态度为儿女们提供精神动力,夏衍宽厚而坚忍的个性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密不可分。徐绣笙是养蚕能手,每年都要养一批“头蚕”和“二蚕”,此外她还种菜、种豆,饲养鸡、鸭以贴补家用。尽管她苦苦支撑,终难维持一家的生计,长子乃雍早已去德清做了学徒,不得已又将三女儿琴轩送给苏州的四叔父抚养,同时仍然还需接受亲戚的周济方可维持。……P1-3
    目录
    **章 仁和之子(1)
    第二章 东渡扶桑(18)
    第三章 激情“左翼”(一)(39)
    第四章 激情“左翼”(二)(93)
    第五章 流亡岁月(118)
    第六章 重庆鏖战(149)
    第七章 迎接共和国(181)
    第八章 转折期的迷惑(198)
    第九章 浩劫与复出(236)
    综论时代之子文化巨匠(261)
    夏衍笔名集录(274)
    夏衍大事年表(276)
    参考文献(292)
    后记(29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