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 作者:李艺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123760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245
  • 定价:¥17.6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40123760
    • 作者
    • 页数
      245
    • 出版时间
      2003年01月01日
    • 定价
      ¥17.6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是配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供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的实用性教材。全书结合全球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起因、条件,说明了当前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又针对信息技术课程这一新生事物,以对信息技术的当前状态与未来发展的分析为基础,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对象、方法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观察,认识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具体问题,从而达到建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可供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新课程培训使用,也可作为各类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本专科教材。
    文章节选
    在德国,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是多方面的,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是传授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信息学是一门新生科学,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要学会信息的获取及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要使学生认识到人是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是交流技术的涉及者,他们自己应参与到交流计划中并学会以操作者的身份进入这些系统。要培养学生辨别各类信息及适应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让他们以对社会、对个人负责的态度使用这些技术。在教育中强调使学生能以计算机为工具用于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传递的目标。
    法国政府认为让未来的公民得到有关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专门训练、掌握必需具备的新的通讯工具,是政府教育的目标之一。信息和通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能了解信息自动处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懂得合理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并能学习在各种活动中隐藏着的与信息处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是对软件产品“使用方式”的教育,对信息处理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应有计划地出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各种情况下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方法。
    亚洲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早期,日本的信息教育在高中技术教育中以信息处理教育的形式实施。从那时起,信息处理教育开始逐步扩大到整个**中学。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日本于1997年11月17日公布了面向21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文件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基本规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为此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为了构筑情报通信环境及情报活用环境,文部省规划到2001年所有的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各学校以及到2003年所有的小学实行网络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亦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例如,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开展。
    目录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背景
    1.1 基础教育改革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供了宏观背景
    1.2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回顾
    1.2.1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1.2.2 从计算机文化观到信息素养观
    1.3 世界范围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1.3.1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
    1.3.2 课程设置形式与目标

    第2章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指导思想
    2.1.1 信息文化的发展背景
    2.1.2 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指导思想
    2.2 课程目标
    2.2.1 目标的形成和认识
    2.2.2 信息素养再解
    2.2.3 各个学段目标的界定

    第3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结构
    3.1 信息技术课程需求的原因
    3.1.1 外部现实条件的制约
    3.1.2 信息文化对课程的要求
    3.2 信息技术课程涉及内容的比较
    3.2.1 其他**和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3.2.2 中国内地的信息课程与内容
    3.2.3 中外课程内容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3.2.4 共同的趋势——关注学生的发展
    3.3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建设
    3.3.1 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
    3.3.2 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
    3.3.3 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
    3.3.4 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第4章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4.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4.1.1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
    4.1.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
    4.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主要原则
    4.2.1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4.2.2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4.2.3 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
    4.3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4.3.1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概述
    4.3.2 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4.3.3 信息技术课程的终结性评价

    第5章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5.1 从课程整合的角度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1.1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是相互孤立的关系
    5.1.2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等于两者的综合
    5.1.3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是课程的兼并
    5.1.4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等于新课程的创造
    5.1.5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是一种相互整合的关系
    5.2 课程整合的概念
    5.2.1 课程整合的提出
    5.2.2 课程整合概念的界定
    5.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轨迹
    5.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价值取向
    5.3.3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和功能
    5.3.4 在课程整合中打造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生态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