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儒学释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儒学释蕴

  • 作者:刘大钧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44462
  •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01日
  • 页数:627
  • 定价:¥5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易学和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一个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正统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的**。
    2005年在山东举行了“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除大陆、台湾、香港之外,还有来自韩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囊括了海内外易学与儒学研究的众多重量级学者。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论文集的儒学卷。包括简帛儒学研究、先秦儒墨思想研究、经学研究、唐代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清代儒学研究、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价值研究、儒家哲学与文化综论、中国哲学综论、台湾儒学研究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国内和国际上儒学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文章节选
    一、“仁者,人也”
    据学者研究,仁字出现较晚,甲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发现仁字,仁字也“不见于虞夏商《书》及《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周初有此言而尚无此字”。仁字出现于何时虽不清楚,但似与人类发展一定阶段的自我反省和认识有关。先秦典籍中常有“仁者,人也,,的说法,应是对仁之本义的基本训释。所谓“仁者,人也”是说,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也就是说,具有了仁才能成其为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他不是满足、停留于自然、本能的生活,也不仅仅是在消极地适应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在满足了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更进一步对生命的意义发生追问:到底什么是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人?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询及回答,往往决定了一文化后来的发展和方向。仁无疑就是古代先民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是在这一思考中提出的基本概念。孔子及��儒家在此基础做了进一步探索,通过仁提出更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从而使仁成为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概念,一部儒学史某种程度上即是对仁的诠释历史,“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
    不过,对“人之为人”的思考,虽然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便已开始,但其具体内容却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此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诗经。郑风.叔于田》说:“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该诗描写**“叔”打猎、饮酒、骑马时的风姿,赞美其人品出众,****。所以如有学者指出的,“洵美且仁”的“仁”似不具有道德的含义,而主要强调的是外貌英俊威武,有男子气魄。
    而男子气魄之所以被称为“仁”,是因为在当时**看来,具有男子气魄才能算是人。《诗经·齐风·卢令》说:“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此诗描写一位猎人的风采,下面两段又分别提到“其人美且鬈”、“其人美且偲”,“鬈”,或说“当读为权,权,勇壮也”(《郑笺》);或说“须发好貌”(《朱子集注》)。“偲”,“多才也”(《郑笺》),均说的是容貌气质和能力。“其人美且仁”的“仁”字与之对应,也应是指男子气魄而言。所以《诗经》中仁字凡两见,但均与后世的用法不同,主要是指有人样子,有男子气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之为人”的理解。仁后来用作“亲”的意思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如《诗经.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这里的“匪人”,并非是骂先祖不是人,而是“不仁”的意思。之所以写作“人”,可能是因为当时“有此言而尚无此字”,所以用“人”字来假借,或是“人”、“仁”在当时可以通用。《尚书·金滕》中也提到一个仁字:
    ……
    目录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代序)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辞
    ·简帛儒学研究·
    郭店竹简“悬”字与孔子仁学
    从《穷达以时》看孔子的“时遇”思想——兼谈《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理解问题
    试论郭店楚简对儒家“知命”学说的贡献
    ·先秦儒墨思想研究·
    孔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
    从孔子人格教育思想论君子儒与小人儒
    孟轲的“四善”论
    论“可欲之谓善”
    理智与情感之辨——孟子非以禽兽喻杨墨论
    战国前期的儒墨论争——兼议“墨从儒出”
    论儒墨之相通
    ·经学研究·
    儒家公羊学派与心性派之迥异:人性论概述(摘要)
    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
    “六经”考
    论《白虎通》与汉代经学之关系
    论焦循的尚书学研究
    ·唐代哲学研究·
    论理想与现实悖离时欧阳修的因应之道
    李翱复性思想研究
    ·宋明理学研究·
    论朱熹的老学思想
    “仁”的诠释之转化与延伸——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例
    陆九渊思想与道家、道教
    高攀龙的“理气心性”观
    ·清代儒学研究·
    简论清代儒学的再整理
    ·现代新儒家与儒学现代价值研究·
    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哲学化诠释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难抉择——当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
    中国哲学的重建:梁燕城、牟宗三与现象学
    牟宗三三系论的两个理论意义
    人文与自然的相须互动——儒家生态哲学的现代诠释
    简论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从儒家大同思想论全球化的迷思
    ·儒家哲学与文化综论·
    儒家的整体生命哲学
    儒学的求真求善与科学技术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以儒家文化为**
    中国南北宗的祭孔典礼与韩、中释奠大祭比较
    ·中国哲学综论·
    论中国哲学中的“一二三”——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所想到的
    ·台湾儒学研究·
    1930年台湾儒学、墨学论战之思维与诠释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