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当代文学通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当代文学通论》

  • 作者:孟繁华
  •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5064884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45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章 1949-1977综论: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是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分析、梳理和描述,是对文学认知过程的清理和总结,同时,也是文学史家对文学历史建构的一种方式。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来说,由于它的特殊性,即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中,它并没有在学科的知识层面充分地发展,文学并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门性的知识范畴去对待。在20世纪50~70年代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它直接延续的仍是40年代以来延安的传统,战时的文艺思想和建设一个现代民族**的总体需求,也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规约中,文学研究没有多少机会在自身的范畴内得以展开讨论,并取得相应的学术积累。我们不缺乏的则是不间断的争论和批判,而每次争论的背后都潜隐着明晰可辨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作为现代化后发**文学发展的特色。也就是说,文学的发展始终是我们现代性焦虑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我们焦虑的表意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在书写这一时段的文学史的时候,有必要放弃对学科剥离或整合的幻觉期待,“结构”出一部本体意义上的文学史,因为它是勉为其难的。它的每一步启动或发展,不仅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联系着百年中国激进的思想传统。这同其他人文学科在当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
    ……
    目录
    序 激情与洒脱(陈晓明)
    绪论当代文学的“历史”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二、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章 1949-1977综论: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史
    二、政治文化与文学心态
    三、政治文化与文学��界
    第二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一、新文化猜想与战时文艺主张
    1.新文化和现代乌托邦
    2.战时的文艺主张
    二、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
    1.民粹主义在中国
    2.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
    三、文艺功能观的内在矛盾
    1.经典理论中文艺功能问题
    2.毛泽东的文艺功能观
    四、“中国化”的现代性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文学的外部资源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
    第四章 文学制度
    一、文化领导权
    二、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
    1.文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2.文学团体
    三、《文艺报》
    四、文学会议
    第五章 精神矛盾
    一、精神蜕变的苦斗
    二、心灵的孤旅
    三、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
    第六章 大众文学
    一、传奇形式与民族性
    二、献身的诗意
    三、“敌对势力”
    四、赵树理现象
    第七章 审美趣昧的“规训”
    一、反城市文化的悖论
    1.城市与资产**的想象关系
    2.农村文化趣味的普及
    二、电影的政治想象
    三、戏剧的“现代化”
    1.面对传统:民间的矛盾和困境
    2.“传统之死”
    第八章 “文革”十年
    一、《纪要》和政治文化
    二、“样板戏”
    三、姚文元现象
    四、“地下”的隐秘文学
    五、激进文学的崩溃
    第九章 1978-1992综论:激情岁月的文学梦想
    第十章 人道主义的话语实践
    第十一章 “归来者”的文学
    第十二章 主潮之外
    第十三章 现代主义与东方化
    第十四章 文学的分化
    第十五章 1992-2008综论:多元文化和游牧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的90年代
    第十七章 媒体帝国的建立
    第十八章 新世纪文学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几十年来,孟繁华先生像一位惊涛骇浪中的弄潮儿,沉浸于中国当代文学之大风大浪,追溯其历史渊源,推动其汹涌思潮,呼唤其八方来风,采集其浪花标本。这一部当代文学通论,可说是孟繁华先生在此领域集大成的研究成果,辛苦与辉煌,应有尽有,略窥一斑。 半个世纪文学风云一气呵成,谓之“通”;对文学史诸多问题发出精辟见解,谓之“论”。通历史之论,方有精辟之见。用精辟之见论历史,才算得上通论。 ——陈思和:**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孟繁华始终关注当代中国文学*新的发展动向,始终站在当代文学批评*前沿,参与到那些对*新文学现象和事件的阐释中。本书作为一部“通论”,其一在“通”,其二在“论”。就此而言,可以看到孟繁华处理当代文学史的独到手法,那就是他的并阔眼界和洒脱的叙述。在现今众多的文学史著作中,孟繁华以他的鲜明生动来呈现当代文学史历经的风雨道路。 ——陈晓朗**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孟繁华的《中国当代文学通论》一书,以前沿眼光和*新视野,描述了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新世纪以来*为深刻的变化。书中包含的深邃见解和丰富信息,相信一定能给同行新的启示。 ——程光炜:**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