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老子》《庄子》智慧名言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老子》《庄子》智慧名言故事

  • 作者:张树骅 沈冰稚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12626
  •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01日
  • 页数:86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道家经典,又称《道德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至唐代被尊为《道德真经》。
    《庄子》是我国古代**的道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庄子》现存三十三篇。西汉末年刘向整理文献时,将这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老子》一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思想浑成深厚,抽象性、思辨性、系统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二是具有系统哲学体系、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文章节选
    《老子》智慧名言故事
    物极必反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九章》
    【要义】
    持,执持。盈,充满、盈满。已,停、止、休。揣(chuí),指捶击使之尖锐,意为锋芒毕露。咎,灾祸。遂,成。天之道,指天地自然规律。
    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发展到**,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如果人不知足,就会自招祸患,正如水过满则倾溢,器具太锐则折断一样。“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乱;“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和抢夺,难以终身保护。人富贵之后,如��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招致各种祸患。“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提出的又一条重要的人生信条。这种“功遂身退”,老子认为就像昼出夜没、寒往暑来、花草开谢一样,符合天道变化之道。当人功成名就之后,应该急流勇退,以保天年,否则可能招来大祸临头。中国历来不少名士都把“功遂身退”作为保全自己的有效法宝,范蠡就是一个典型。人贵自明,如自知难以在激流中搏击奋进,不如急流勇退。人生变故,犹如环流,进退得宜,亦悦亦福;势盛则衰,物极必反,当退不退必受其乱。这既是辩证法,又是生活规律。
    【故事】
    范蠡,字少伯。他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楚国宛城(今河南南阳)人。长大后到越国求取功名,被封为大夫,后升至上将军。
    范蠡所辅佐的国君是越王勾践。越国此时与吴国结仇,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越,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去伐吴。范蠡劝阻道:“不能这么做,我听说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斗是各种事情中*末等的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干末等之事,老天爷也是不赞成的,所以无故出兵是不利的。”勾践不听劝告,于是吴越两军会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结果越国的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带领残军五千余人逃回,到会稽山上躲避,吴军一路烧杀,把会稽山团团围住。到这时,勾践才悔之莫及,对范蠡说道:“悔不该不听先生之言,遂有**,现在怎么办呢?”范蠡说:“事已至此,只好去给吴王送厚礼,低声下气地向他们求和。”越王没法只好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经过几次请求,吴王夫差才同意越王的请求,撤兵回国,但要把越王勾践夫妇带回吴国做臣子并伺候自己。勾践把**大事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上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住在先王坟墓旁的石头屋里,为吴王养马。吴王每次出去,都要勾践为其拉马。范蠡的滋味就更苦了,他在人前与勾践一起伺候吴王,在人后还要伺候勾践,还得不断活动,给人送礼,观察形势,勾践有时忍不住了,范蠡还得安抚他,以免前功尽弃。这样经过三年的痛苦生活,吴王夫差认为越王勾践真的臣服自己了,就在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把他们放回越国。范蠡驾着车,终于和勾践夫妇又回到了越国。
    越王勾践回到本国后,为了能使自己牢记亡国的耻辱,不让在卧室内铺放锦绣被褥,只铺上柴草,还在屋里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昧,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觉得范蠡才能和忠诚都可信任,就打算把国政交给他,范蠡却说:“操练兵马、行军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就把**政事交给文种,让范蠡负责操练兵马。
    范蠡在苎萝山上(今浙江诸暨境内)找到一个名叫西施的美女,说服她为国舍身。范蠡亲自把西施送往吴国,夫差一见马上就被迷住,日夜与西施在姑苏台上作乐。西施牢记范蠡的嘱托,总在夫差面前说越国好话,夫差对越国的警惕就一点也没有了。
    这样,越国勾践礼贤下士,范蠡、文种一文一武齐心辅国,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国力强盛了,于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出兵丰败了吴国,再也不称臣进贡了。又过了五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范蠡与文种又率军攻到姑苏城下,围困三年后,彻底打败吴军,夫差自杀,勾践的兵马横行于江淮一带,成了春秋时期*后一个霸主。
    范蠡作为一个从始至终辅佐勾践完成霸业的有功之臣,官封上将军,照常理应该志满意得,等候封赏了。但范蠡的性格高雅之处就在他不恋虚名,不图富贵,作为大臣,他辅佐主公完成了大业,于忠、于义、于自己一生的事业都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他要开辟新的生活了。
    范蠡给勾践留下了一封信,说明自己有罪,当年主公受辱于会稽山,主辱臣死。现在天下已定,请主公给臣下降罪处死。范蠡也没有忘记老朋友文种,也给他留下一信,说明鸟尽弓藏的道理,劝他也远走高飞。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终于被勾践逼得自杀了。
    范蠡由于早做了准备,把自己秘密所藏的珠宝玉器装船,带上自己的亲信和美女西施,乘船不辞而别,永远地离开了越国。
    范蠡泛海北上来到齐国,更名换姓为鸱夷子皮。他带领儿子们不问政事,只经营生产,没有多久,家产多达数千万。齐人听说他有如此才能,叫他当宰相。他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又交还相印,散发资财,只带亲属和少量珠宝,离开了齐都,躲到陶(今山东定陶)这块地方,改名为陶朱公。
    陶朱公在陶十九年,曾经“三致千金”,就是散了又挣、挣了又散三次,成为天下首富。至今传有《陶朱公理财十六则》一书。
    范蠡*后又离开了陶地,只带着西施,浪迹太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十三章》
    【要义】
    宠,宠爱,得宠。辱,受辱、侮辱。惊,惊慌,惊恐。贵,重视,看重。
    老子这句话的主旨是讲如何对待宠辱。对待宠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宠辱若惊”,一种是“宠辱不惊”。两种态度,可以导致两种不同结果。一个人受宠的时候惊恐,受辱的时候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如果自身缺乏修养,一遇到“宠幸”和“污辱”就惊恐,那就要大祸临身了,因而,宠辱著惊是失败的一个因素。“宠辱不惊”其意与“宠辱若惊”柜反。人们把不计较宠辱叫做宠辱不惊,这是成功的一个因素,是老子所提倡的,也是后世所称颂的一种美德。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宠辱不惊的人物和政事,如李白就是一个。宠辱不惊并非麻木不仁,而是高层次的修养。一个人如若对荣誉毁誉都无动于衷,失去了羞耻心和荣誉感,那不叫宠辱不惊,而是“麻木不仁”。在宠辱面前,应该心中自明。当获得荣誉时,应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当受到侮辱时,应把它作为人生的警钟;当遭到邪恶势力打击时,应该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这样,就能够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抗争奋起,在人生路上不惊不恐、不停止地向着远大的理想目标迈进。
    【故事】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到京城赶考时听说,考官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皆是贪财之辈,倘不送礼,考得再好也得落榜。李白偏偏一文不送。李白虽考绩很好,但杨国忠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他了,他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一年后的**,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认得?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大怒:“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问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后有人**李白,李白接过番书,不仅一目十行,且应代玄宗写诏书。其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在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太宗用人心急,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磨墨,高力士只得跪着脱靴。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他被拜为翰林学士后,继续受宠,但他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这样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了贤人君子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
    目录
    《老子》智慧名言故事
    导读
    物极必反
    宠辱不惊
    抱朴守真
    不自矜伐
    自是者败
    宜戒轻躁
    去奢去泰
    知人者智
    欲取姑予
    知足不辱
    知足常足
    善待百姓
    祸福相倚
    以德报怨
    防患未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海纳百川
    不争之争
    保持“三宝”
    礼贤下士
    后发制人
    哀兵必胜
    自知为上
    信言不美
    《庄子》智慧名言故事
    导读
    心智之残
    反璞归真
    不越俎代庖
    不囿成见
    不为假象蒙蔽
    彼此是非
    仁义是非淆乱
    修德与忘形
    乐天知命
    顺应自然以养生
    私欲障蔽智慧
    顺物自然而天下治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勿违常理
    执道者德形神俱全
    知者不言
    井底之蛙
    无以人灭天
    至乐无乐
    达生与达命
    用心专一能入神
    习惯成自然
    君子之交淡若水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
    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礼贤下士者得人
    守住本分
    祸福相生
    小处着眼 难得大道
    小聪明与大智慧
    穷通皆乐
    人心险而难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