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

  • 作者:傅道春 傅道春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21646
  •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 页数:182
  • 定价:¥6.6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说到“教学行为”,这里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和控制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文章节选
    一、课堂的控制
    1.课堂控制的任务
    (1)确立对学生的期望行为。
    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或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要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如教室活动,举手发言,作业速度,课外活动,课间休息,玩耍,课后的日常事物,整理书桌等方面。
    (2)把期望变成程序和常规。
    有了具体要求之后,还要制定一些规则以约束行为。这种规则,一般都以积极的意义来叙写,诸如“尊重他人”或“按时完成作业”。有些规则是用于禁止某种行为的,比如“不准打架,不准推挤”。
    课堂规则必须同教师计划使用的程序协调一致。假如教师打算允许学生做作业时互相帮助,那么,不经允许就不准说话的规则与此不一致。
    有经验的教师,都是利用学年的初期阶段来确立有效的课堂管理的规则。开学初期,新学年、新教材、新教室、新教师、新同学,这些新鲜事物使学生行为类型和期望有积极的确定。在开学的**个星期中,捣乱行为很少,而合作水平很高。这时候确立起正确的行为类型比较容易,而以后要消除不正确的行为并代之以正确的行为便比较困难了。因此,在学年初期,有经验的管理者都强调要学习各种程序和规则。 自己从当教师--使用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者,直到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三十多年一路走过来,感到教师操作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起支配作用的理性思维,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成分。
    说到“教学行为”,这里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和控制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说到“原理”,常听到的是“教育原理”、“教学原理”,揭示的是教育或教学中具有的普遍意义的道理。如果再向下探究,进入教师课堂活动的层面,进入教学行为的微观领域,也依然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那么,操作层面的教学活动的原理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
    说到“技术”,我们会想到生产实践中的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那么,教学活动中含不含有一种“技术”呢?这些技术具有哪些特定的操作规程及要领,是否可以通过复制在广大教师身上实现迁移呢?
    目录
    **章 教师的人格技能
    一、教师人格的培养
    1.教师人格技能的特征
    2.教师的人格态型
    3.教师的情感技能
    二、教师人际关系的训练
    1.教师的人际品质
    2.教师的人际知觉
    三、教师的气质倾向
    1.教师的气质与技术行为
    2.教师气质的美化
    3.教师形象的定格
    四、教师的动作形象
    1.教师面部表情动作
    2.教师的副言语
    3.目光

    第二章 课堂管理
    一、课堂的控制
    1.课堂控制的任务
    2.课堂管理中教师的控制因素
    3.教师调���课堂的工作层面
    4.教师课堂常规管理的控制方向
    二、课堂问题的处理
    1.课堂的推进
    2.课堂的警觉
    3.制止不端行为的技巧
    4.制止已发生的问题行为
    5.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6.对偶发事件的反应
    7.课堂管理中的灵活处理
    8.教师的课堂果断
    9.课堂中的集体管理
    三、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
    1.课堂纪律的学生影响因素
    2.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自察
    四、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段落
    1.课堂教学节奏的成分
    2.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特点
    3.课堂的段落管理
    4.课堂中的变化和强化
    五、课堂观察技术
    1.课堂观察的范围
    2.课堂观察的干扰
    3.学生交往活动观察
    六、合作学习的组织
    1.合作小组的社会交往技能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3.合作小组的组成
    4.合作小组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第三章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相关因素
    1.教学设计的特征
    2.教学中的变量分析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及程序
    1.教学设计的步骤
    2.教学设计的程序
    三、教学设计与知识分类
    1.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的叙写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情境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
    五、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一)空间的利用
    1.班级规模与学习
    2.座次安排与学习
    (二)教学时间的利用
    1.名义学习量
    2.每个学生接受的教学量
    3.分配给课程内容的时间
    4.专心学习的时间
    5.教学时间的遗失
    6.教学时间的搭配与组合
    六、教学媒体的运用
    (一)媒体对学习的调动意义
    1.媒体刺激的感官不同
    2.媒体表达的能力不同
    (二)教学媒体的沿革
    (三)各类教学媒体的运用
    1.语言媒体
    2.文字媒体
    3.图表媒体
    4.幻灯投影媒体
    5.影视媒体
    6.多媒体系统
    七、教材的研究与教法的选择
    (一)教材的研究
    1.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2.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
    3.教材的重、难、疑点的处理
    (二)教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2.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第四章 课堂主要教学行为
    一、呈示行为--讲解
    (一)讲解语言的语型及转换
    1.讲解的语言类型
    2.讲解语言的构成
    3.讲解语言的行为特征
    4.讲解语言的转换
    (二 )讲解技术的类型
    (三) 教师讲解中的传播意义
    二、对话行为--提问
    (一) 提问的功能
    1.引起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学习
    3.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4.评价功能
    5.发问引起反馈作用
    6.启发学生思考功能
    7.提问的管理功能
    (二) 提问的类别及应用
    1.认知记忆性问题
    2.推理性问题
    3.创造性问题
    4.评价性问题
    5.常规管理性问题
    (三) 各类提问的编拟
    1.认知记忆性提问的编拟
    2.推理性问题的编拟
    3.创造性问题及其编拟
    4.评价性问题及其编拟
    (四) 问题的设计技巧
    1.编拟策略
    2.问题编拟的原则
    (五) 候答与理答
    1.候答技巧
    2.理答技巧
    3.提问的缺失
    三、指导行为--练习
    (一) 练习的推进技术
    (二) 练习方式的选择
    (三) 重复练习的消极意义
    1.重复练习可能阻碍技能的掌握
    2.重复练习可能导致技能的退化
    (四) 练习中的调控技术
    (五)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价
    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