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 作者:李明斌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4388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1日
  • 页数:308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苏论战是指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在意识形态和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利益等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而引起的争论。中苏两党的这场争论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开始,至1966年3月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人,中苏两党关系中断,前后历时十年之久,所以又称“十年论战”。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苏论战的发生和演变情况复杂,内容丰富,问题敏感,现实性强。在苏联已不存在、中国也在纠正严重错误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联系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新认识及对某些传统观念的重新思考,以更加广阔、长远的眼光来审视中苏论战中苏两党的这场争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作者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对中苏论战这一重大事件进行总体上的综合评述,在中苏论战的过程、原因、内容、实质、影响、教训等几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一部系统研究中苏大论战的理论著作。
    文章节选
    **章 中苏论战的由来和发展
    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6年3月的苏共二十三大,这是中苏两党产生分歧、进行论战并*终导致关系破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又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个阶段,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4月中共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这是两党分歧产生、扩大并在内部进行争论阶段。双方先是围绕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和“和平过渡”问题发生分歧,后来,双方又在**利益、两国内政和对外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分歧,并在1959年10月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时发生激烈争吵。在这一阶段,两党主要在内部交换意见,正面说理,尽量避免分歧和争论���开化。
    第二阶段,从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3月中国发表《评美国共产党声明》等七篇文章。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苏联撤回专家、中国公民逃往苏联、中印边界冲突、加勒比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苏共多次纠集其他**共产党对中共进行围攻。……
    目录

    导论
    **章 中苏论战的由来和发展
    一、分歧的产生和扩大(1956年2月至1960年4月
    (一)苏共二十大与斯大林问题——中苏分歧的起点
    (二)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事件——中苏裂痕的产生
    (三)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中苏争吵的开始
    (四)《列宁主义万岁》的发表——中共对苏共的“帮助”
    二、矛盾激化(1960年6月至1963年3月)
    (一)布加勒斯特陷阱与苏联撤走专家
    (二)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与中苏妥协
    (三)苏共二十二大与苏阿断交
    (四)新疆边民外逃事件和加勒比海危机
    (五)欧洲五国共产党会议上的围攻与反驳
    三、公开大论战(1963年3月至1964年10月)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国际共运总路线
    (二)苏共**发表公开信
    (三)中共“九评”的发表与赫鲁晓夫下台
    四、两党关系中断(1964年11月至1966年3月)
    (一)周恩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
    (二)19国共产党、工人党协商会晤
    (三)中国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第二章 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
    一、意识形态分歧
    (一)意识形态分歧产生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二)中苏“蜜月时期”的意识形态分歧
    (三)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
    (四)中苏两党把意识形态分歧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二、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一)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海岸
    (二)赫鲁晓夫企图在核导弹问题上控制中国
    三、对外战略的分歧与冲突
    (一)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
    (二)中苏在对外战略上的分歧
    第三章 中苏论战主要问题的是与非
    一、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
    (一)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原因及意义
    (二)中苏两党对斯大林问题的分歧
    (三)中苏两党认识斯大林问题的局限性
    二、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
    (一)中苏两党在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分歧
    (二)中苏两党在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得与失
    三、关于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问题
    (一)关于和平共处、和平竞赛问题
    (二)关于和平过渡问题
    四、关于“全民**”、“全民党”问题
    (一)中共对“全民**”、“全民党”理论的批判
    (二)“全民**”、“全民党”理论是根本错误的
    五、关于修正主义问题
    (一)中共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批判
    (二)赫鲁晓夫路线不是修正主义路线
    第四章 中苏论战的实质
    一、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
    (一)关于“一个**”
    (二)关于“一个统一纲领”和“一条总路线”
    二、中共反对苏共大党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
    (一)苏共的大党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由来已久
    (二)中共对苏共大党大国主义的批评
    (三)中共对苏共大党大国主义的抗争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
    (一)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正统”的理解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三)“左”与“左”的争论
    第五章 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
    一、对中共和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共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产生消极影响
    (二)加剧了中共的“左”倾错误和教条主义倾向
    (三)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
    (四)恶化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
    二、对苏共和苏联的影响
    (一)对苏联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三)中苏对抗强化了苏联的经济军事化发展模式
    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一
    (一)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分裂
    (二)基本上维护了正常的党际关系原则
    (三)推动了各国党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
    四、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一)“一边倒”的终结和“一条线”的形成
    (二)中国开始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第六章 中苏论战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根据实践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无产**政党之间必须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三、对意识形态分歧坚决不搞争论
    四、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