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非现实语义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非现实语义研究

  • 作者:王晓凌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7433
  •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1日
  • 页数:214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307433
    • 作者
    • 页数
      214
    •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01日
    • 定价
      ¥2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论非现实语义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在读博士的这几年里,我对情态动词、情态语义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发现情态语义系统远远不止情态动词这一范畴所能涵盖,对汉语语义系统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进行。本书把整个汉语的事件分成现实的与非现实的两大范畴,而所谓的语法规则都是在现实范畴中作用的,在非现实范畴中则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例外。
    本书《非现实语义研究》共分十章:
    **章对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作了阐述,“现实”指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以及正在发生当中的情境,说话人与听话人都能从命题中得知该事件的已发生性。而“非现实”指那些尚未发生或不能被肯定能否发生的情境,说话人没有、也不准备提供证据来证明该命题的已发生性。从外延上说,它包括了除了现实命题之外所有的情境。现实与非现实都是以事件为基础的。书中也对非现实与非事实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两者虽有重合之处,但后者是逻辑语义学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与现实世界真实性对应的问题。
    第二章对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从时间、句类、情态三个角度作了描述。从时间角度看,时相、时体对现实/非现实的区分作用较小,而**时间对现实事件与非现实
    文章节选
    **章 绪论
    时(tense)、体(aspect)、态(mood)是语法的三大范畴,对前两者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有许多深入的研究成果与不同的研究角度,而对“态”的研究较之于前两者来说是相当少的,现代汉语对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态”这个术语,长期以来同“情态”存在交叉的状况。诚然,“态”很多情况下可以经由情态成分来表达,表达“态”的标记也经常与情态成分相重合或者相似,不过,“态”是一个比“情态”范畴更大的概念,情态研究隶属于“态”研究。
    1.1 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
    现实与非现实是一组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在所有可能的世界里面,现实是**已经确认了的可能;而非现实则意味着许许多多除了现实以外的可能性。这组哲学概念体现在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语义范畴内事件现实性与事件非现实性的对立。
    现实与非现实是一组在语义上对立互补的概念。一个命题不是现实的,就必然是非现实的;就一些特殊的例子而言,在某种语境下它是现实的,在另外一种语境下可能是非现实的;但是不存在同一种语境下既是现实又是非现实的情况。
    ……
    目录

    中文摘要
    **章 绪论
    1.1 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
    1.2 研究现实与非现实范畴的意义
    1.3 对现实与非现实区分的争论
    1.4 对命题情态的研究必须要以事件为基础
    1.5 非现实与非事实的概念存在交叉
    第二章 现实与非现实区分的角度
    2.1 现实性区分采用的视角
    2.2 现实性考察的范围
    2.3 从时间角度进行的划分
    2.3.1 **时间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2.3.1.1 时制在汉语中的情况
    2.3.1.2 **时间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2.3.2 相对时间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2.4 从情态角度进行的划分
    2.5 结语
    第三章 将来与情态
    3.1 汉语中“将来”的表达
    3.2 将来事件的语义特征
    3.3 将来与情态的关系
    第四章 虚拟语境与非现实语义
    4.1 什么是虚拟语境
    4.2 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的产生机制
    4.3 外语中的虚拟语气范畴
    4.4 汉语中虚拟思维的表现
    4.5 汉语虚拟语境对语法的影响
    4.5.1 否定标记与一些语法标记的同时出现
    4.5.2 其他虚拟语境
    第五章 命题情态与谓头成分
    5.1 命题情态的主观性特征
    5.2 认识情态
    5.2.1 认识情态的定义
    5.2.2 认识情态的表达
    5.3 情态动词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5.3.1 情态动词范围
    5.3.2 情态动词的语义系统
    5.3.3 汉语不同情态动词小类对命题非现实性的影响
    5.4 语气副词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5.5 心理动词对事件性质的作用
    5.6 小结
    第六章 否定与命题情态
    6.1 否定的定义
    6.1.1 否定的哲学含义
    6.1.2 否定表达了非肯定的信息
    6.2 否定作用的范围
    6.3 否定不改变命题性质
    6.4 汉语否定标记
    6.4.1 “不”与“没”有分工
    6.4.2 非现实的语义环境可能改变否定标记的使用条件
    6.4.2.1 “不”与带结果义的动补结构
    6.4.2.2 “不”与已经完成的事件的搭配
    6.4.2.3 “不”与一些“被”字结构的搭配
    6.5 对情态动词的否定
    6.6 对惯常事件的否定
    6.7 小结
    第七章 汉语的惯常意义
    7.1 惯常的概念
    7.2 语言类型学显示“惯常”的归属存在很大差异
    7.2.1 外语中的“惯常”归属
    7.2.2 汉语的“惯常”归属问题
    7.3 惯常的时间特征
    7.4 惯常的语义特征
    7.4.1 惯常事件拥有重复性
    7.4.2 时间上的延续性
    7.4.3 惯常事件的发生具有规律性
    7.5 惯常的表达形式
    7.5.1 过去惯常与现在惯常
    7.5.2 跨语言的惯常标记形式
    7.5.3 汉语表达惯常意义的手段
    7.5.3.1 词汇标记
    7.5.3.2 语法结构标记
    7.5.3.3 缺省标记
    7.5.3.4 词汇标记与语法标记的配合使用
    7.6 惯常事件之间的频度差别
    7.7 小结
    第八章 近远距与事件性质的关系
    8.1 引子
    8.2 汉语中近远距的体现
    8.3 “这”与“那”
    8.4 “我”、“你”与“他”
    8.4.1 “你”的虚化
    8.4.2 “他”的虚化
    8.5 “下来”与“下去”
    8.5.1 “下来”与“下去”分布不对称
    8.5.2 “下来”/“下去”与非将来/将来的对应关系
    8.6 小结
    第九章 VV式在不同性质事件中的分布
    9.1 动词重叠研究概述
    9.1.1 重叠研究范围
    9.1.2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9.1.3 动词重叠的研究角度
    9.1.3.1 词汇的角度
    9.1.3.2 时间的角度
    9.1.3.3 事件的角度
    9.1.3.4 情态的角度
    9.2 VV式的使用倾向
    9.3 四组因素对VV式事件性质的影响
    9.3.1 肯定/否定
    9.3.2 定指宾语/不定指宾语
    9.3.3 现场/非现场
    9.3.4 有描写成分/无描写成分
    9.4 VV式在现实与非现实事件中的语用对立
    9.4.1 VV式在现实事件中的语用功能
    9.4.2 VV式在非现实事件中的表现
    第十章 结语
    10.1 回顾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非现实语义研究领域带有拓荒意义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特点有二:其一表现在对“非现实”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角度、与“非现实”相关的各个范畴以及这些范畴与非现实范畴的关系程度等都作了基础性的梳理和研究;其二是描写分析了汉语非现实语义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