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百年科学话题
QQ咨询:
有路璐璐:

百年科学话题

  • 作者:王直华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32737
  •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01日
  • 页数:395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书80余篇文章,共分8部分内容。一、沉思科学;二、徜徉科学文化;三、走进大科学时代;四、近观科学家;五、让科学成为公众的财富;六、愿春天不再寂静;七、科学大千世界;八、百年诺贝尔奖。主编王直华先生原是《科技日报》副总编辑,也是**的科普专家、科普作家,更是科学普及事业的热心人。正如他在“编后随笔”中写的,“当我们考虑该向公众普及些什么的时候,可以从这纷繁多样的科学定义中得到启发。原来科学里面不仅有知识,还有哲学,还有智能,还有文化,还有伦理,还有力量。”“《百年科学话题》收集的,主要是《科技日报》‘百年话题’这个栏目发表过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有科学家,更多的是科学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他们从纯粹科学与技术的百年进展,引出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哲学、伦理话题,读来使人对科学与技术有了多角度的观察和理解,油然而生耳目一新之感。”
    那么,这本书都有哪些特点呢?从内容上来说,对科学与技术的多角度的观察和理解是《百年科学话题》*突出的特点。8个部分涵盖了20世纪所有的科学内容及与科学相关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不但是特殊的知识体系,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在认识科学
    目录
    一、沉思科学
    科学的探索有止境吗?
    反思科学的世纪
    科学世纪的哲学使命
    科学:一种文化
    科学当永远是理性的事业
    正确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恒的话题
    “科幻”作品对科学的思考
    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科学与艺术的联生活费
    科学与**利益
    科学角色的巨变
    塑造20世纪科学的重要文献
    二、徜徉科学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关怀
    从一段历史看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基因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
    克隆与永生
    谁应对科学的负效应负责
    慎待生命科学与伦理的冲突
    科学与伦理
    科学呼唤学术民主
    科学**里的人们
    伪实验——科学界的伪科学
    科学·职业·道德
    关于“N射钱”的故事
    三、走进大科学时代
    从晶体管的发明看战略研究
    争夺世界技术霸权之战
    大科学时代
    T型车、微机和大众化产品
    工业实验室:伟大的制度创新
    研究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启示
    工业研究实验室:20世纪制度化的科研组织
    面向世界的卡文迪主行实验室
    关于“曼哈顿计划”的断想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启示
    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ELSI研究的启示
    四、近观科学家
    ……
    五、让科学成为公众的财富
    六、愿春天不再寂静
    七、科学大千世界
    八、百年诺贝尔奖
    编辑推荐语
    在“木犁书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子系:补天文丛。单从名称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难理解。女娲补天的传说早已经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很基本的常识性内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的概念本来说法是多义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义理之天。在这里,我们倒不妨站在某种当代的立场上,将其“合一”起来,借指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我们的科学。
    谈到科学,同样也是在更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并不仅仅认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体的科学知识才是它的全部。与科学知识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也都可以被认为是科学整体的各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科学的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的“硬内容”和这样一些与之相伴的“软内容”的关注,也是同样需要兼顾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对于科学界以外包括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范围更广的广大公众来说,后一部分内容甚至也许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是,在国内以往的科学普及和传播工作中,传统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对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一直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随着与国际相接轨的过程中对更先进的科普理念的学习,国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类似于“公众理解科学”那样新式的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研究和传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努力也正是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中所谓要沟通两种文化的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仅仅是**步,更重要是,将观念诉诸行动。当然,我们看到,在社会上,在学术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们,就是在科学传播领域中可敬的“补天者”。但不可否认,我们与其他在科学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科学传播工作、科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意味着,要马上就拿出与新观念相适应的大量大部头的著作来满足学术界和公众的迫切需求,一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这部文丛中,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将目前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开发表的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内容相关的短篇文章,还有一些精彩的访谈等汇集起来。这种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时体现在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中“补天者”们*闪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许在目前阶段是可取、可行而且产生效果和影响*快的一种办法。
    在我们的科学文化研究和科学传播的领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补天者”加盟。毕竟,我们是在“同一片蓝天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