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丛书)

  • 作者:李纪珍
  •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34185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271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一体化,跨产业技术进晃和产业技术创新凸显更加重要的地位,企业间技术竞争正走向竞争前技术的角逐。在这种形势下,面对我国绝大多数科研字所已经或正在实施企业化转制改革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共性技术但尚没有人系统界定的现实,产业共性技术的系统分析和供给体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总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交叉融合日益增加,研究开发不断系化;系统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特点等,提出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存在组织和技术的双重失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我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分析了数字电视共性技术的供给扩散过程以及我国政府的作用,比较了数字电视产业共性技术发展过程中美国的合作前竞争、欧洲日本的竞争前合作和中国竞争与合作同时的技政策。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可作为研究或学习创新管理、科技政策、技术经济学的学者了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对于政府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节选
    1.2.3 与共性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
    共性技术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主要是由于技术发展的两种重要趋势:技术的同质性在增强,技术的融合在增加。随着��两种发展趋势,共性技术在科学技术中的范围在扩展,也就是说,共性技术所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宽。理论界和实践界也越来越关注共性技术,由于目的和关注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一些与共性技术相关的概念,如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前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
    1.2.3.1 技术基础设施
    技术基础设施的概念应当说是来源于经济学上的基础设施概念的,Weiss和Birnabaum(1989)在研究企业技术战略时曾探讨过技术基础设施的概念。他们认为,技术变化是许多企业必须考察的重要战略问题,在企业技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企业外部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在他们看来,技术基础设施是技术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它们同交通和通讯一样,可被视为限制或便利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其构建将有益于重大技术变化的产生,有益于企业产品和工艺的技术进步等。但他们侧重于企业技术战略的讨论,未见涉及技术基础设施公共物品性质的讨论,所强调的技术基础设施只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技术供给和需求网络。
    国内的学者王可(1988)、顾淑林(1990)也研究过技术基础设施(当时他们称为技术支撑结构)。如顾淑林(1990)将技术基础结构分为技术供应网络、信息支持网络、风险投资网络、商业经营服务网络,并指出,由于全国各地科委、计经委基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开发项目上,而很少有地方政府向支持服务项目(或机构)投资,因此顾淑林(1990)认为要改变政府一切都管的局面,大力推动社会服务系统的成长。 技术创新管理是一门关于开发和使用技术创造竞争优势和财富的新兴交叉学科。技术创新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快技术进步、保障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回顾历史,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使得很多公司能够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还影响了很多**和个人的经济命运。20世纪,美国在材料、电子、航空航天、计算机、远程通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确立了主导的地位。但是,开发和利用技术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例如,1980年,Haves和Abernathy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题为“管理经济衰退之路”的文章,标志着美国意识到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已经成为美国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委员会(the MTT 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也认为缺乏技术创新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众多重要行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实践都充分表明技术创新乃是将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并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竞争态势的新格局。无论对于发达**,还是发展中**,技术创新都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国经济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产业结构面临全面调整,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使企业对技术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所依托的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告别短缺经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结束了;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靠封闭、保护求发展的时代结束了;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寿命期越来越短,“几十年一贯制”的时代结束了;通过二十多年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与国外的技术势差缩小,照抄照搬和单靠引进获取新技术的时代也即将结束。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本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共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产来共性技术的概念、特点和界定
    2.1 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2.2 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
    2.3 产业共性技术的分类
    2.4 产业共性技术的特点
    2.5 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
    2.6 共性技术的界定要素和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若干**产业共性技供给与扩散比较分析
    3.1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历史总体考察
    3.2 美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历史考察
    3.3 日本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历史考察
    3.4 其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历史考察
    3.5 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机制分析
    4.1 自由市场条件下共性技术的投资模型
    4.2 政府补贴条件下共性技术的供给模型
    4.3 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技术合作模型
    4.4 产业共性技术的双重失灵与政府作用
    4.5 产业共性技术在**产业技术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4.6 本间小结

    第5章 科研院包打开制改革与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5.1 变革起因
    5.2 改革方向
    5.3 转制结果
    5.4 科研院所转制对共性技术供给的影响
    5.5 我国产业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合作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6.1 技术合作的理论分析
    6.2 共性技术的合作组织分类
    6.3 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技术联合体组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电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政府作用
    7.1 数字电视概念
    7.2 数字电视发展史与标准竞争
    7.3 中国数字电视的研究开发过程
    7.4 数字电视共性技术的供给:由技术联合体到公司运作
    7.5 数字电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政府作用比较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本书总结
    8.2 本书创新点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