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
QQ咨询:
有路璐璐:

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

  • 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36627
  •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1日
  • 页数:64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档案是*真实的历史。清代社会经济结构与其前的历代封建王朝一样,以农业立国,以农业为**。其时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但就其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而言,还未脱离中世纪水平,属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地主制**。农业对清王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书汇集了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档案,查阅了馆中所藏清代宫中及军机处的上谕档、朱批奏折、录副奏折等文件及薄册这类,从10多万件有关清代气象以及与气象紧密关连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奏报文件中,筛选摘录出与各地农业方面的政策、制度,各地屯田、垦荒、耕作及农作物品种、种植、禾苗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和**情况等,尤其注意收辑各级官员对其辖境农业生产概况的奏报,按年按月逐件摘录编排成册,较为系统而全面。相信对研究清代农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及气候与环境变化史的学者来说,这将是一本不能缺少的参考资料。
    文章节选
    序: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其社会经济结构仍与其前的历代封建王朝一样,以农立国,以农业为**。其时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惟就其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而言,还未脱离中世纪的水平,在社会经济模式上仍属于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地主制**。不仅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以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生产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而且清王朝的各级政府也都以农业生产方面的赋税收入作为其主要的财政来源。农业生产的好坏及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决定着清王朝的兴衰治乱及整个社会的停滞与发展。
    有鉴于此,国内外学术界在重视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历史的同时,对其农业史的研究也备加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曾多次掀起清代农业史研究的高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者们对清代农业生产的状况,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如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有关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与否这一问题的大争论中,就曾涉及清代农业生产发展或停滞问题,并且有激烈的争辩。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早在清代以前就已停滞不前,到了清代,停滞仍在继续,因此清代的农业生产是处于停滞状态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发展不可能长期停滞不前,清代农业经济一直是在封建生产方式内不断前进的,只是速度有快有慢而已,至少在乾隆时期,清代的农业是有较大发展的。再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曾展开过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其中也曾涉及清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问题,虽然学者们有意见分歧,但却也由此进一步引发了对清代农业生产的深入研讨,论著频出,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又如,在有关清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亩产量)研讨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发表论著,但仍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人口数量是粮食生产的函数,只有在粮食生产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人口才有可能增加。整个清代,除个别时段外,人口一直在不断增加,足见清代的粮食生产是一直在不断增长的。而粮食增产的途径不外耕地面积增加及亩产量增长二者,根据清代耕地面积的增加速度远落后于人口增加速度的状况,可见清代粮食生产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亩产量的不断增长。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清代人口不断增加是事实,但粮食生产供应不足也是事实,粮食价格不断上涨,饥荒频频,说明清代的粮食产量并不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长的。有些学者甚至还根据某些地区有关粮食生产的文献资料记载,得出了清代粮食亩产量有下降趋势的结论。
    以上有关清代农业史方面学术研究的意见分歧,虽然有观念不同、方法各异等多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资料不足,实证性论据太少,以致大多数推论不可能不以偏盖全。按说有关清代农业史方面的资料,比其以前各朝可算是极为丰富了,无论官书、方志、碑刻或私人笔记等各类文献,都或多或少地载有农业生产状况,但与被较完整和系统地保留下来的清代档案相比,这些记载或限于笼统,或过于狭窄和零碎,特别是缺乏大范围的、长时期的实证资料,因而使得在清代农业史研究方面难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于是学者们在努力收集各种新资料的过程中,纷纷把注意力转向对清代档案史料的开发上,这绝不是偶然的。
    众所周知,由于农业的丰歉关系着当时广大人民的生计及**政权的安危,所以清王朝统治集团自上至下莫不对农业生产备加关注和**干预。当时朝廷的谕旨指示及各级官员的日常公务处理或向上的奏报文书内,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都占很大的比重。甚至连皇帝定期对天地神祗及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也主要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和社会的安定。官员的升降调遣,也以他们对辖境农业干预的勤疏为主要依据。即使**官员差、调离京或回京,也须向皇帝奏报其沿途农作物生长、收获情况及对各地物产民情的所见所闻。在朝廷及各级官府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干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文件,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这类文件被保存了下来,现在主要保存于中国**历史档案馆内,为后人研究清代农业史提供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手资料。与一般文献记载相比,档案文书具有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时间长而且可靠性高等特点。每件档案所载往往是具体而微的,但从众多的档案中,经过筛选整理及编排,即可构成涉及一个至数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这无疑可为清代农业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佐证。
    即以其中的有关清代农业气象的档案记载而言,在封建的小农经济时代,气候对农业收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自政府以至普通农户,无不祈求风调雨顺。清代档案中,有一种称为“晴雨录”者,就是清政府有组织地观测气候的记录。中国**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代晴雨录,虽已不很完整,但为数仍属不少。据知清代官方观测气候,始于康熙初年,起初**于京师地区,到康熙二十四年以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可惜的是,只有北京、杭州、苏州、江宁等地的晴雨录较多地保存下来,其中以北京地区的晴雨录保存得*为完整。自雍正二年(1724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这长达179年的时间内,基本上是每天观测,凡晴阴雷雨及风霜雾露,全都记录在案。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气象记录不仅对当时农业收成及清政府处理有关农事的相应政策措施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至今仍可为人们对清代社会及经济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线索和佐证,甚至对我国当前的气象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有关专家论证,清代这种全国性的有组织的气象观测及记载,属全世界所首创,比法国的气象观测要早93年。
    粮食价格的涨落情况,往往是当地粮食生产状况的灵敏反应。清廷规定,各省**官员,每年必须奏报当地的粮食价格涨落情况,而且每当青黄不接之际,粮食价格若有重大涨落,也应随时奏报。这种奏报文件,往往与奏报雨雪情形的奏件合在一起,数量很多。此外,清代官员有关土地垦殖、作物种类、耕作技术、夏秋收成,以及田赋征收、灾荒赈济等方面的奏报文件,存世的数量也很多。这种逐年逐月由全国各省区上报朝廷的众多文件,其中所含有关清代农业史方面的信息量之丰富,是其他文献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档案,其对清代农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价值,是随着这些档案的收集整理及逐步对外开放利用的发展过程,而逐步为学术界所认识和重视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开始接触这些档案,曾摘抄了一部分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农业资料),作为该所的基本资料而保存,其后有一部分被整理成专题资料,结集成册。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在**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的合作下,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刑科题本着手,从3万多件档案中,摘录了将近200万字的有关当时农业租佃、雇佣关系及土地占有方面的史料,汇而成书,陆续出版,同时相应地出版了一批论著,为清代乾隆年间农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研究,开辟了蹊径,作出了贡献。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一批专家学者,在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合作下,从清代气象档案史料入手,历时10多年,查阅了馆中所藏清代宫中及军机处的上谕档、殊批奏折、录副奏折等文件及簿册之类,从10多万件有关清代气象以及与气象紧密关连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奏报文件中,筛选摘录出与各地农业生产概况有关的记载70多万字,汇编成本书。其内容包括清代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制度,各地屯田、垦荒、耕作及农作物品种、种植、禾苗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和**情况等,尤其注意收辑各级官员对其辖境农业生产概况的奏报,按年按月逐件摘录编排成册,较为系统而全面。相信对研究清代农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及气候与环境变化史的学者来说,这将是一本不能缺少的参考资料。

    朱金甫
    2001年10月
    目录

    前言
    凡例
    索引
    正文
    附录 清代政区地名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