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文化和传播译丛
QQ咨询:
有路璐璐: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文化和传播译丛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新的发展趋势巧妙地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文章节选
书摘
作为社会学理论中批判性概念的意识形态,其起源可上溯至18世纪晚
期的法国(汤普森1990)。从那时起,通过某种定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几
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家关注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
、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政治学家、修辞学家。特别是欧洲知识
分子给了意识形态一个明确的批评界限。例如,英国社会学理论家——生
活于一个**划分明显的社会中,这种社会以其国王和王后、王子与公主
、**与淑女而著称于世——经常给意识形态这样界定,即以信息如何为
一个社会集团(“精英”或统治**)利用并支配其他社会**——尤其是
穷人**和工人**。雷蒙德·威廉姆斯,前几年*受尊敬的传播理论家
之一,称意识形态为“一套源于既定物质利益,或更广泛地说,源于一定
**或集团的观念”(1976:156;斜体字为作者所加)。他是在说,意识形
态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拥有政治或经济权力的人或机构将不惜一切代价
地利用意识形态以维护他们的特权地位。举一个特别有效的例子,在60年
代至70年代早期的越南战争期间,军事武器、军事装备、军事物资的联合
生产商们起劲的支持“支持我的**正确,否则错误”的意识形态主张,
以便尽可能地使这场有利可图的战争继续下去。
因为“观念的体系”以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不利的方式被人使
用,所以我们绝不能小看意识形态的意义。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社会学家
约翰·B.汤普森坚持认为,意识形态*好以比上述更狭义的“主导的意识
形态”来理解。在那儿,“象征性的形式”包括源于政府、学校、宗教团
体等被拥有权力的人用以建立和维护“支配地位”关系的语言、媒介内容
、政治平台和机构信息(1990:58)。然而,汤普森辩解道,“具体的象征
性形式不那么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仅在特殊条件下为系统地建立和维护
不平衡的权力关系时,才具有意识形态性”(汤普森1995:213)。社会经济
精英们以他们青睐的意识形态方式对社会大加赞颂。其部分原因在于,他
们对社会机构施加巨大影响,常常拥有所有权,而这些机构创造并分配传
播的象征性形式,包括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
P15-16
目录
致谢
**章 引言
全球性的差距
社会**
技术差距
结构与潜能
……
编辑推荐语
大众传媒与信息技术、人类传播的模式和过程、不同文化的社会建设,是构成这本书核心的三个主题。本书探讨的问题是国际性的、多元文化的和跨科学的。许多例子取自北美、英国和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书中评价从加利福尼亚到中国的媒介、传播和文化,也评价美国、巴西、墨西哥、新西兰和其他若干地区的文化。并从传播研究、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关键性的概念及问题在理论领域做了一次巡礼。 书评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我们一他者、本土―异邦、民族性一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再次,电子媒介一边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但同时它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复次,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后,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判然有别。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显然,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有鉴于此,本丛书着力于译介晚近西方传播和文化领域中的代表性论著,旨在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推进本土化的研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