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坛庙建筑——国粹
QQ咨询:
有路璐璐:

坛庙建筑——国粹

  • 作者:赵玉春
  •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64761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183
  • 定价:¥3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坛庙建筑》……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异常丰富的祭祀文化,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建筑被称为坛庙建筑。
    “坛”就是用于供祀的露天的台子,“庙”就是用祭祀祖先与先贤神灵,但又互有交叉。坛庙建筑介于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之间,也有宣教的职能。本书不但详细介绍了古代有关祭祀的建筑风格,也讲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可以从侧面了解先人们更丰富的社会生活。
    文章节选
    **章 坛庙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内容异常复杂与丰富的祭祀文化,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建筑被称为坛庙建筑。“坛”就是用于供祀的露天的台子,“庙”就是用于供祀的房子。前者侧重于祭祀天神地祗(qi),后者侧重于祭祀祖先与先贤神灵,但又互有交叉。还有一类用于祭祀的场地日“墠”(shan),就是一块打扫干净的平地。从祭祀活动的文化属性来讲,还把坛庙建筑称为礼制建筑。
    坛庙建筑属于一种奇特的建筑类型,是一种介于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之间,但确有宣教职能的建筑。坛庙建筑中祭祀与供奉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天神地祗和已经“升天”祖先及先贤。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内容,还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和节日,即各种祭祀活动都有相关的规范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员、服饰、器具、祭品、音乐、规模、程序等。
    古人祭祀与供奉的主要目的有三层:一是“祭宗庙,追养也;祭天地,报往也”,就是寄托对祖先养育恩情的感激与追念,以及报答自然神祗护佑的恩泽;二是为今人祈求福祉,确保平安;三是起到表达政治目的的宣示作用。如对血统、特权等宗法制度合理性的宣示等,这就是所谓的“礼”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也把祭祀的礼仪称作“吉礼”。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也是祭祀文化在成熟之后真正的本意。
    上述祭祀文化与宗教文化所诉求的内容是相类似的,只是在坛庙建筑中不需要如佛僧一样的神职人员。至少从有明确记载的周代开始,相关的“神职”人员只是礼仪性的、服务性的和表演性的,也就是古代版的“**公务员”,一般归礼部类的****领导。祭祀文化本身也不需要宣讲信仰义理专门的经书,因此祭祀不同于纯粹的宗教。
    《汉书·郊祀志》说:“《洪范》八政,三日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斋)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日觋(xi),在女日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觋的一种);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觋的一种)。故有神民之官,名司其序,不相乱也。民神异业,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灾祸不至,所求不匮。”其中的“觋”“巫”“祝”“宗”,就属于这类“**公务员”。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多神的社会,以一则史料的记载便可窥见这一基本特征。《史记·封禅书》说:“……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城南,是秦国历史上时间*长的都城)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逐之属,百有余庙。(陇)西亦有数十祠。于湖有周天子祠。于下邦(gui,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有天神。丰、镐(“丰京”及“镐京”,今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的西岸,镐京则在河的东岸)有昭明、天子辟池。于杜、毫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而雍、菅庙祠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小鬼之神者也。各以岁时奉祀��唯雍四畴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畴,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月祠,陈宝节来一祠……”
    我们可以粗略地看看这些神庙所奉祀神灵的基本内容:
    “日”“月”——日与月几乎是*早出现的自然神,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可以说阴阳观念的形成就源于此;“荧惑”——火星;“岁星”——木星;“填(镇)星”——土星;“辰星”——水星;引文中没有提到五星中的“太白”(金星),应是太史公没有尽言之故,太白之祠可能包含在下文“百有余庙”中。
    “二十八宿”——黄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座”;除了五星外,还有的是属于二十八宿的单祠,如“参”,即二十八宿中西宫参宿之祠,参主杀伐。又如“南北斗”——北斗即北斗七星天枢、璇、玑、权、衡、开阳、摇光。《史记·天宫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风伯”“雨师”——风伯为箕宿,是东方七宿之一;雨师为毕宿,是西方七宿之一;“四海”——四海之祀应出于认为大地环海的概念,它是将四方概念和海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的,邹衍的大九州岛说认为九州岛外有裨海,又有大瀛海环其外,已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更精致的寰宇学说。
    “寿星”——南极老人星;“诸布”——散布的祭星的地方;“诸严”——“严”当为避汉明帝刘庄讳,应为“诸庄”,路神;“诸逑”——《汉书·郊祀志》作“诸逐”,亦指路神;“天神”——即上帝“太一”;“昭明”——彗星。
    “天子辟池”——为周镐京辟雍故地,所祠者为镐池君;“九臣”“十四臣”——疑为“九皇、六十四民”之说,皆为古传说中较大的氏族首领;“周天子祠”——祭祀周天子的祠庙;“三社主”——《汉书·郊祀志》作“五社主”,为不同性质的地祗;“杜主”——《汉书·地理志》说京兆尹有杜陵县,为故杜伯国,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
    “四峙”——白、青、赤、黄四天帝庙;“陈宝”——根据《史记·封神书》记载,秦文公曾得到一块质似石头的东西,在陈仓山北坡的城邑中祭祀它。它的神灵有时经岁不至,有时一年之中数次降临。降临常在夜晚,有光辉似流星,从东南方来汇集在祠城中,又像雄鸡一样啼鸣引得野鸡纷纷夜啼,名为陈宝。
    秦雍城是当时各诸侯国都城里面规模*大的,但面积也不过十平方公里,且只是属于诸侯国级别的城市,而祭祀建筑就有“百余庙”,祭祀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夏及史前时期、殷商时期、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汉以后时期等几个阶段。夏及史前时期有不少祭祀遗址出土,目前对于这一时期祭祀内容的认识也仅仅是推测;殷商时期也有很多祭祀遗址出土,并有甲骨文和部分祭器铭文可作为研究的参考,但目前对于这一时期祭祀内容的认识也是推测,只是对其中部分大框架内容的认识比较接近于真实;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祭祀遗址出土的更多,并有甲骨文、祭器铭文和其他文献可作为研究的参考,但因为年代久远,文献也相对缺失,很多现有的文献又是后人编纂附会的,因此也不能确切地了解其全貌。
    秦汉时期对于祭祀文化来讲,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对祭祀内容的重新整合时期。史书中对这一时期祭祀内容的记载比较明确,尽管这一时期各家各派学说对具体的祭祀内容的本意有很多的争议,这些争议的产生主要也是由于史料的不足;汉以后各朝代的祭祀内容虽说各有发展,但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汉儒总结的内容为依据。时至清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社会绝大多数的祭祀内容随之而彻底消失。
    探究中国坛庙建筑的演进历程,需要首先理清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建筑相比,中国的传统建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其一是单体建筑在材料、结构、构造、空间、外形等方面的演进都是非常缓慢的,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唐宋时期甚至是两汉时期的建筑相比较,不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本质性的进步;其二是单体建筑无法满足于复杂功能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些功能要求只能依靠单体建筑的组合来实现,而以单体建筑为基本单元的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才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所在;其三是在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之中的,相同等级的单体建筑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比如,某种形式的单体建筑既可以用在宫殿中,又可以用在寺庙中。
    二、祭祀活动的本意在于观念性的诉求、宣示与表达,它虽然也有着看似复杂的活动程序,但对此类单体建筑并没有过高的功能需求。有时对于观念的诉求、宣示与表达,反而需要在*简单的“场所”内进行。而对于其他相关“场所”的连带要求,也主要体现在广义的空间组合形式的概念表达方面,单体建筑的形式反而是退居次要地位了。这也与前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一致的。
    三、中国的祭祀文化是一种*为复杂的文化体系,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其很多近似于宗教性的内容往往与历史内容、神话内容混杂在一起,中国的地域广博,但有文字的历史也并不算长久,再加上祭祀文化本身又有很强的功利目的,这就使得后人很难梳理清楚各种祭祀内容*初的本意和清晰的传承关系,这种“解读”性的困难和不同的功利目的又使得原本不清晰的祭祀内更加容易歧义百出;其二是由于祭祀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它的昌盛时期反而是在远古,以后的发展趋势几乎是走向了简单的程序化模式,特别是很多内容完全背离了它*初的本意;其三是中国祭祀文化的产生早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它也必然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并反映在总体文化的各个方面上。因此,梳理中国祭祀文化的内容就如同梳理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内容。
    ……
    目录
    **章 坛庙建筑概述
    第二章 史前时期的坛庙建筑
    第三章 天神体系的坛庙建筑
    1.从太阳神、月亮女神到朝日坛、夕月坛
    2.从“南郊”到天坛、辟雍
    第四章 地祇体系的坛庙建筑
    1.从社到社稷坛、先农坛
    2.从昆仑山地坛
    3.从山川祭坛到岳读庙
    第五章 天子宗庙
    第六章 先贤庙(祠)
    编辑推荐语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
    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
    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
    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图书。
    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