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

  • 作者:石奕龙
  •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2852147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01日
  • 页数:411
  • 定价:¥5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如何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而其基石就是绵延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所融合的民俗。 本书为“中国民俗通志”之丧葬志,由齐涛担任主编,中国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白、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的特点。
    文章节选
    (二)二次葬的土葬 二次葬的土葬指的是在第二次安葬时使用人土为安的形式,根据其所葬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捡骨土葬与骨灰土葬两种。 1.捡骨土葬 捡骨土葬也称“捡骨葬”、“洗骨葬”、“拾骨葬”,是指把一次葬留下的遗骨重新再进行第二次土葬。中国许多民族都使用这种形式的土葬,尤其是南方各民族,而且历史悠久。如《墨子·节葬》就曾记载“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在近现代,这种类型的葬法仍很普遍,有的是在**次土葬后,捡骨、洗骨,再进行第二次土葬,有的则是把树葬等**下来的遗骨进行二次土葬。 在中国北方,有些民族在**次埋葬时往往采用树葬形式,当尸肉腐烂后,他们还得将从树上落下的骨骼再一次埋葬,这后者常使用土葬形式。如清代有的仍留在关外老家的满族还有风葬之俗,“东北边境人死,以刍草裹尸,悬之于树。俟其将腐,解下,敷以碎石,薄掩之,如其躯干之长短。” 。赫哲、鄂伦春族也如此,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说,鄂伦春人死后先树葬,“待皮肉腐烂,骨坠下,然后拾起埋入土中”。赫哲人“死以锦片裹尸下棺,以木架插于野,置棺木架上,俟棺木将朽乃入土”。 在南方,有些民族是先土葬几年后,再将遗骨取出,用水洗刷后��再重新土葬。如清代云贵的有些民族,在死者埋葬数年后,“发墓开棺,取枯骨刷洗,以白为度,用布裹骨复埋”。。清代普马人“不论男女,俱埋于掌房之下常行走处。每日以滚水浇之,俟腐取出,以肉另葬,骨刷洗净,用缎带盛之”,“藏于家,三年乃葬”。有的地方这种洗骨再葬的形式也会重复几次,如清末的“六额子”,“人死年余,延亲族祭墓,发冢开棺,取骨洗刷令白,以布裹之。复埋三年,仍开洗如前,如此者三次乃已。 闽粤台三地的闽南、客家、广府人多有这种捡骨葬的风俗。当他们决定捡骨再葬后,通常需请风水先生择日发墓开棺,并请风水先生或土公(专门处理丧事的人)来捡骨,先把骨殖按人形排在铺于墓埕上的草席中,用朱笔点过,以串其“神”。而后从脚部开始,依人骨顺序把骨骼一一放进“皇金瓮”中,并在瓮盖内写上该死者的生卒年月等,或写上死者的姓名等,再择日选地,重新埋葬。而在未找到“风水**”安葬前,往往把“皇金瓮”寄于他处。(图4) 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捡骨再葬之俗,如土家族“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中庭,不留室内。殓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选择吉日,改于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壮族也如此,壮族通常在埋葬三年后捡骨,捡骨时,请“师公”在旁念经,由死者的子女捡骨、洗骨,装人金坛,再葬在他们所选择的****里。 P23-24
    目录
    总序/1
    概说/1
    一、葬礼习俗之由来/1
    二、丧葬习俗的变迁/3
    三、葬俗研究的回顾/7
    四、葬俗志的叙事范围/13
    **章 葬式/17
    **节 入土为安的土葬/17
    一、历史上的土葬/17
    二、近现代的土葬/19
    第二节 地仙之宅的崖葬/26
    一、悬棺葬/26
    二、崖洞葬/30
    三、崖墩葬/32
    第三节 登遐升天的火葬/33
    一、历史上的火葬/33
    二、近现代的火葬/35
    第四节 魂魄逐流的水葬/38
    一、直接水葬/38
    二、间接水葬/40
    第五节 通天之路的树葬/41
    一、历史上的树葬/41
    二、近现代的树葬/42
    第六节 奉献有形自我而升天的天葬/46
    一、历史上天葬的分布/47
    二、天葬的葬法/48
    第七节 释家涅檠的塔葬/53
    第二章 葬法与坟墓形制/58
    **节 葬法/58
    一、一次葬/58
    二、二次葬/63
    三、仰身直肢葬/73
    四、俯身葬/75
    五、屈肢葬/78
    六、侧身葬/81
    七、千奇百怪的其他葬法/83
    第二节 坟墓的形制/84
    一、土堆坟/85
    二、椅子坟/89
    三、龟壳墓/91
    四、洞室墓/95
    五、其他坟墓形式/96
    第三章 弥留、临终之习俗/99
    **节 预备后事/99
    一、准备寿木/99
    二、预制衣衾/108
    三、预备丧葬仪式的用品/111
    四、事先营造佳城/113
    第二节 病笃/115
    一、落炕与弥留/116
    二、搬铺、打厅边/118
    三、临终前之更衣/122
    四、换床/125
    第三节 送终/127
    第四章 初终之习俗/131
    **节 倒头琐俗/131
    第二节 开殃榜/141
    第三节 报丧及讣闻/146
    一、报丧/146
    二、讣闻/149
    三、报庙/154
    第四节 初终的其他琐俗/157
    一、选材与选墓地/157
    二、遮神与布置帷堂/160
    三、守铺期间琐俗/163
    第五章 成服与丧服/167
    **节 变服与成服/167
    一、初终之服/167
    二、成服仪式/169
    三、居丧期的禁忌/174
    第二节 五服制度/177
    一、五服的式样/1 77
    二、服丧的期限/180
    第三节 各地的丧服/184
    一、北方各地的丧服/184
    二、西南各地的丧服/191
    三、南方各地的丧服/193
    第六章 棺殓与停柩/210
    **节 转空或迎寿/210
    第二节 入殓前琐俗/212
    一、哭路头与接外祖/212
    二、买水或乞水/213
    三、沐浴净身/215
    四、换寿衣小殓/217
    五、辞生/220
    六、乞手尾钱/221
    第三节 大殓/222
    第四节 盖棺封钉、停殡/233
    一、封钉/233
    二、停灵暂厝/238
    第七章 守灵期诸俗/244
    **节 布置灵堂/244
    第二节 守灵期间琐俗/250
    一、守灵/250
    二、守灵期间的探丧与吊唁/253
    三、守灵期间的祭奠仪式/255
    第三节 接三、送三/260
    第四节 做七、出殃/271
    一、做七/271
    二、出殃、避煞/281
    第八章 奠吊诸俗/285
    **节 做道场与做佛事/285
    一、开路/285
    二、五花八门的做功德/287
    第二节 搭建棚彩/299
    第三节 成主仪式/305
    第四节 开吊、受吊诸俗/311
    第九章 发引、出殡/396
    **节 发引行列/326
    第二节 出殡前诸俗/330
    一、启殡与辞灵/331
    二、出堂,转柩/333
    三、升杠与就舆/335
    第三节 出殡前的家奠与公奠/336
    一、家奠仪式/337
    二、公奠仪式/339
    第四节 起灵出殡/343
    第五节 殡途诸俗/347
    一、出殡/347
    二、路奠与路祭/356
    第六节 下葬/358
    第十章 葬后的守孝与祭祀/371
    **节 返主安灵与其他习俗/371
    第二节 戴孝与守孝/377
    第三节 圆坟、巡山/381
    第四节 做百日/385
    第五节 周年祭/390
    一、周年祭/390
    二、二周年祭/392
    第六节 三周年祭与除灵、脱孝/394
    第七节 做忌和其他祭祀/398
    参考书目/406
    后记/41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