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

  • 作者:(美)米恩 王鹏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ISBN:9787807184461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135
  • 定价:¥13.5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 Jordan Miln,1864~1933),1864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孩提时代曾拜访过居住在旧金山的亲戚,有机会接触到那里的唐人街。19世纪末,她以演员的身份和同为演员的丈夫乔治·克赖顿(George Crichton)一起来到中国,她把自己的这些经历都记录在《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一书中。
    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东亚各国的见闻。
    本译著只节选了其中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部分。作者在中国游览了上海、香港、广东等地,对中国的监狱、新年、葬礼、婚礼、小脚女人、宗教等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对西方人的不满。在日本的游历部分中,她对她所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的描述资料翔实、可信度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中日女性的区别。而有关日本的葬礼和婚礼两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日两国习俗的差异以及他们对待死亡、生命以及婚姻的不同态度。米恩在描述日本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文章节选
    **章 船屋之旅——穿越野白玫之家
    我在船上的帆布躺椅上躺了许久,这把椅子陪伴着我几乎游遍了地球上一半的广袤水域。我试图让自己的思绪再次回到那幽暗寂静的夜上海。记得那晚,我是从上海剧院乘车来到运河边的。就是这条运河,将载着我们前往真正的中国——中国人自己的中国,而绝非已半欧化的上海。万籁俱寂的深夜,耳边只听得到马车碾轧地面时吱吱嘎嘎的车轮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醉人的中国花香。皎洁的月光将路面涂成了银白色,与紫藤青黑色的身影交织相映,织就了一幅绝美的锦缎。
    几周的艰辛之旅终于结束了。整个炎炎夏季,我们都在咬牙坚持演出,现在我们可要稍微放松和休整一下了。这是一次非常值得期待的休假,其实忙里偷闲的日子向来都是那么甜蜜惬意。我现在回想起来,心情就如同即将要踏入异乡的瑞士人回头张望故乡那高高耸立的雪山一样。我们无法忘记这段辛苦劳作的岁月,当然我们也能回忆起忙碌的生活中那些自由自在的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的闲暇时光,尽管有时它们想从我们身边偷偷溜走,可还是会被我们紧紧地捉住不放。
    中国的版图上纵横交错着许多条运河,就像橡树叶子上布满了的脉络。每一个古老原始的民族都有自己偏好的旅行方式,中国的旅行家则喜欢乘坐船屋、帆船或者舢板。欧洲人要想深入中国**,照理就应采用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方式为好——实际上走水路也是**可行的深入中国内地的交通方式。
    有**,我们同一个活泼的小伙子一起用晚餐,他就居住在上海。席间我丈夫提起了我有喜欢游历古怪地方的癖好,还跟他说起我是怎样只身一人去了香港(在我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女性曾到过那里),如何在午夜潜入印度加尔各达以及其他诸多荒唐事。当年我曾由于这样的冒失妄为而受过狠狠的指责,但也留下了甜美的回忆和无穷的乐趣。
    布朗先生问我:“你是否愿意乘坐船屋经运河进入到欧洲人几乎从未深入过的真正的中国呢?”
    听到这个建议,我兴奋地跳了起来。然而,有两大困难摆在我们的旅途前面。**个困难是,一周之内我们要连续演出六晚。第二个是船屋太小了,只有一个船舱。我身为女性自然可以撒手不管,他们几个男子汉则克服了这些困难。我的丈夫也答应给我们放个短假。布朗先生建议他们俩睡在甲板上,如果天气实在太冷的话,可以把一张幕��铺在小小的船舱里。马上就要动身了,我也越来越期待。
    大约凌晨一点,我们到达了小船停靠的地方。这是一条很有趣的小船,就像是用一个巨大的板栗雕刻而成的。月光皎洁,那些躺在甲板上衣衫褴褛的苦力水手们的面容清晰可见。他们就是我们的船夫。船上只有两个佣人——厨师和布朗先生的“男仆”。布朗先生的“男仆”一人身兼杂役和总管二职。他们都候在一旁,等着我们差遣。他们赤裸的双脚隐没在河岸边凌乱的杂草丛中,漂亮的长辫子用红线绳系着,穿着刚刚洗过的蓝色长袍(全世界的人都觉得那像长围裙一样)。
    再一次有人问我会不会害怕,是不是真的想去。接着我们的马车就原路返回了,我们也都上了船。
    船夫收起了锚,撑起长长的竹竿,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月色中的黑暗旅程。晚饭之前我们在甲板上站了一会儿,独自沉浸在黑夜之中,与中国相伴。我倚着栏杆,想到自己是在中国**的欧洲女性,那些在香港和上海的都不算,不,在厦门的那些也不算。而我正一步步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
    布朗先生邀我到下面去。多热情的主人啊,可是船舱却小得可怜。舱内有一张比我现在的书桌稍小一点的桌子,四周放着几把椅子,一端有一张窄床。这就是全部的摆设。不,并非全部:窗边还悬挂着红色的窗帘,椅子上还铺着垫子,我那张床上还有绸缎面的鸭绒被。噢,还有一瓶鲜花!这时,阿龙端来了晚餐。
    我们吃了一小块馅儿饼,味道一点儿也不比朗廷酒店做的差。还吃了一个煎蛋卷,这个好手艺的厨师居然在里面搅拌进了一些鹅肝酱。另外还吃了些鲲鱼三明治和沙拉。男士们喜欢小口地品尝兑了水的威士忌,我则喝了些香槟。我们聊了些轻松的话题,但只聊了一小会儿就觉得浑身疲倦。我到甲板上看了一眼那月色中的河岸和那些样子怪异的船夫,就向他们道了声“晚安”下去了。阿龙已经把剩下的晚餐端了出去,并且把那一小块红色的幕布放了下来。显然,他已经仔细地搜索过我的包了,从里面拿出了我的睡衣。我换上睡衣,把灯熄灭后,爬上了我宝座一样的小床。没错,那一刻我就像一个女王一样开心得意。
    我发现当地人对那些面无惧色地走到他们跟前的人都很热情。但是这也意味着如果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到我们身上,那些船夫的举动就难以预测了。夜一片寂静,月光照亮了四周,听不到一丝树叶的摇曳声。然而有两种声音却在不时地打破这种寂静。这就是当我们路过一个寺庙时,传出来重复而单调的鼓声以及僧侣们粗糙洪亮却极不协调的祷告声。接着我们迎面遇上了另外一艘船,我们的船夫用汉语大声叫嚷着:“让路,让路,我们船上有尊贵的外国人。”我掖了掖身上鸭绒被的被角,让全身更舒适一些,又躺了下去,并陶醉在“尊贵的外国人”这一足以令人沾沾自喜的称呼中。这时,一丝甜甜柔柔的烟草味儿从甲板那边飘了过来,这种感觉就像听到了丈夫和布朗先生*后道的那声“晚安”。我安心地入梦,醒来后发觉那淡淡的香味儿已经渐渐漫过我的脸庞。我才知道这是野白玫的花香,是中国给远道而来的我的一份见.面礼。
    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时,阿龙早已把我睡的船舱弄得很亮了,东方人也许很难理解欧洲人心中私人卧室的不容侵犯性。
    “睡得好吗?”他用非常蹩脚的英语问道。“您是愿意我把茶水端到甲板上来呢,还是更愿意坐在床上喝?他们都到甲板上洗漱去了。”
    我坐在床上喝了茶,然后把他哄了出去。黄色的茉莉花把船舱点缀得格外温馨,这是一个船夫游到岸上采来的。我穿好衣服,却发现靴子不见了。*后我还是在船上的厨房里阿龙那儿找到了,可阿龙死活不让我拿走自己穿。我不得不回到船舱让他帮我穿上,扣好纽扣。他还想帮我梳头,但被我推辞了。
    一整天,我们走马观花似的见识了中国人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有一个地方大叶的烟草几乎长到了河岸边。种植烟草的苦力好不容易有空喘口气坐下来歇歇,正抬头望着我们。看到烟草并不是由美国黑鬼照看着,我很是吃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我们赶到了船舱里,那些苦力们也都急忙披上了古怪的雨衣。这种雨衣是由又长又粗的杂草编织而成的,但是却能确保衣服不被淋湿,而且这些雨衣穿着还很轻便。眼前这副情景使我不由得想起一首童谣来:“乞丐来到了我们镇上……”
    早饭好了,法国人和中国人煮的咖啡是世界上*棒的。中国人都是很出色的厨师,我们的这位是从“上海俱乐部”临时请来的。如果一个厨师不是艺术家,那简直就是一种罪过,而他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鲜鱼做得实在太好吃了,而他用鸡脯肉、番茄、蘑菇和橄榄混在一起做出来的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中国的水果也是美味之极(我们这顿早饭的**内容无疑也是水果)。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你是**吃不到这些的,因为中国的水果就像中国人一样,对自己的故土有一种忠贞不渝的热爱。比如,虽然在修道院花园也可以买得到荔枝——干荔枝,但是味道却跟在中国卖的那种绿中透粉的大颗鲜荔枝相差甚远,就如同你在劳瑟商业街能买到的佛塔玩具模型跟广东高大的佛塔建筑无法相提并论一样。早饭过后,我特意去找厨师,希望能和他交个朋友。他正蹲在煤油炉旁边,奇异的蓝色火苗令这个七英尺长六英尺宽的厨房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小的“蓝洞”。它在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周围形成一圈淡紫红色的光晕,把他变成亍一个活生生的魔鬼。他对我自勺造访并没有显得格外热情,煤油难闻的气味也让我恶心,于是我又返回了船舱。
    雨停了。我们走到甲板上,正好看到十几个穿着阔绰的中国佬聚在一座古老的佛塔下。我想它被称作“龙华”,有着悠久有趣的历史。我们又经过了一亩亩高低起伏的稻田。一些稻田里,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赤脚站在及膝深的水中。离了这些水,稻谷就无法生长。接下来我们路过的这个繁忙拥挤的城市有些特别。我们正航行其上的运河看起来像是这个城市的主干道。店铺和民房杂乱地拥挤在一起。房门都敞开着,过路人能够一览无余,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房屋都是由砖、泥、木头和竹子建造而成的。尖尖的屋顶上覆盖着杂七杂八的东西:草席、破碎的花盆、杂草、瓦片,多达五十多种。几乎一半的屋顶上都有小孩儿在玩耍或者睡觉。有一间店铺里,一个头戴镶有红色顶珠的帽子的清朝官员正在买东西,而他的七个随从则在店外候着。其中六个人抬着圆圆的竹子做的伞状物,剩下的一个扛着他的旗子。我们又经过一个**的寺庙,在那儿逗留了一会儿,仔细观摩了外墙上的一个浮雕佛像。佛像上面涂着中国的调色板上所能找出的各种颜色。
    ……
    目录
    初识东方(代前言)
    **章 船屋之旅——穿越野白玫之家
    第二章 上海的一家大烟馆
    第三章 香港记忆
    第四章 广州一瞥
    第五章 中国的监狱
    第六章 中国的新年
    第七章 东方的葬礼 中国的棺材
    第八章 东方的婚礼 中国婚礼
    第九章 中国的鞋子
    第十章 日式格调
    第十一章 我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秋藤夫人
    第十二章 我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 小山伯爵夫人和瓜生夫人
    第十三章 我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三宫女士
    第十四章 汤姆·斯特里特
    第十五章 东方的葬礼 日本的葬礼
    第十六章 东方的婚礼 日本的婚礼
    第十七章 竹
    色俩目(代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