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

  • 作者:周新民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9742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374
  • 定价:¥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话语理论,把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命题 “文学是人学”转化为“人的话语”,同时把“人”的话语置于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变革的背景之中,集中讨论了近三十年来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的生成、嬗变、历史性特征及内涵,从而揭示了“人”的话语嬗变的历史之谜,建构了近三十年来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网络。
    文章节选
    **章 政治变革与“人”的话语建构
    **节 “人”的话语出场
    人道主义思想在建国后一段时间内往往被归类为资产**思想,受到批判。1957年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发表后,更形成了一个批判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峰。钱谷融出于“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做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的考虑,提出了文学的目:“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在他看来:“文学要达到教育人、改善人的目的,固然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就是要达到反映生活、揭示现实本质的目的,也还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说文学的目的任务是在于揭示生活本质,在于反映生活发展的规律,这种说法,恰恰是抽掉了文学的核心,取消了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因而也就必然要扼杀文学的生命。”钱谷融显然将“人”放在了文学的**。
    ……
    目录

    导论
    **章 政治变革与“人”的话语建构
    **节 “人”的话语出场
    第二节 “人”的边界
    第二章 历史镜像
    **节 人性的回归
    第二节 “理想”:历史意识的镜像
    第三节 “知识”叙事
    第三章 文化启迪与“人”的话语转型
    **节 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震荡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人”:历史的解构
    第四章 “个人”的浮出
    **节 个体意识的回归
    第二节 “知识的暴力”叙事
    第三节 指涉关联的断裂
    第五章 生命的张扬
    **节 虚无的历史
    第二节 生命意识的逃遁
    第三节 个人历史性维度的书写
    第六章 神性的诉求
    **节 个体生存的承担
    第二节 由革命走向神性
    第三节 自然:人类的自我救赎
    第七章 身体:“人”的延伸与转折
    **节 经济视阈下“人”的话语转型
    第二节 性的本体化叙事
    第三节 **与身体
    第四节 身体: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附录
    一 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忆访谈录
    二 写作,就是反模仿——叶兆言访谈录
    三 打开人性的皱褶——苏童访谈录
    四 由道德救赎走向神性救赎——刘醒龙访谈录
    五 灵魂的守望与救赎——陈应松访谈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人”的问题始终是文学的根本问题。而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有着十分独特的历史。现有的研究,虽然始终在关注这一问题,甚至在一个时期会将其作为研究的特点,但对三十年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进行如此系统的大规模研究,并不���见。 该书以“人”为视点,借用谱系的方法,对“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沉浮与演化,进行了历史性的描述与解读,在选题上,有较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该书选题对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中有关知识,知识的暴力叙事,历史的超越,生命的本相等分析,颇有创见,反映出作者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抽象思辨能力。 ——北京大学教授 洪子诚 以“人”为**研究新时期小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致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研究模式。但实事求是地讲,这种研究是有缺陷的,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人”简单化为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概念,而忽视了它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内涵差异,以及对其人学资源背景的探讨。周新民的这部著作,恰恰在这两大关键性问题上作不明不白自己的贡献。 ——浙江大学教授 吴秀明 这一选题在理论意义在于:它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传统文艺思想的拓深和丰富,也是对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侧面-关于“人”的观念的进步和发展-的用文学材料予以阐发的尝试。它的实践意义(即所谓“实用价值”)也是明显的:对推进现代性的人学发展和当前的文艺批评给予助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曾镇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