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 作者:李天道
  •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41127861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293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战地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战地记者同样也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战地记者*早出现在西方**,19世纪初就在欧洲诞生了,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战地记者贯穿了整个近现代新闻史,也贯穿了200年来的战争史。战地记者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独特的新闻史,也是一部独特的战争史。
    从美国南北战争到20世纪初的这段漫长的时期是战地记者存在的黄金岁月。其中肴丘吉尔们凭着当随军记者的辉煌经历平步政坛,克里尔曼们则因煽动不义战争而臭名昭著。
    战地记者在中国出现较西方晚一些,不过也是随着近代中国报业的出现就出现了。这说明战地记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记者总是与新闻事业共生的。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进入任人宰割的灾难时期,外族入侵战争不断,这客观上为中国战地记者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环境。在中国,*早的战地记者是谁还是一个谜,但是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之后,战地记者的形象逐渐明朗起来了。从北伐战争开始,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可称可指、可圈可点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一度成为国
    文章节选
    轻骑兵旅冲锋
    作者简介
    威廉·拉塞尔(1820-1907),英国**战地记者,曾因报道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而长期被称为世界上**位在战场上报道战争的职业新闻人。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自1842年起在《泰晤士报》担任临时性的议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以至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新任主编约翰·德莱恩的力邀下重新回到了《泰晤士报》,并于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当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制止沙皇俄国向西南扩张,从1853年开始,英、法两国与土耳其联手,同沙皇俄国兵戎相见,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战争。作为英国报界“大力神”的《泰晤士报》,当然不能无视这场战争,全面详细地报道这场颇得英国人心的战争,成了它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在1854年2月,约翰·德莱恩派遣34岁的威廉·拉塞尔作为特派记者随**近卫军前往马耳他。
    在拉塞尔作为随军记者对战争进行报道之前,欧洲的报纸主要依靠部队中的低级军官来报道战况,其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因为,军人往往无法鸟瞰战争的全景;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军队严格的保密制度也极大地限制了战争新闻的采写和发表。那时,英国的报纸不是从外国报纸上偷取战争新闻,就是靠少数军人通讯员发回可靠性值得怀疑的消息,因此,拉塞尔可以说是**位职业随军战地记者,他既没有住处,也没有口粮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立即投入采访,几乎完全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在马鞍上或在用两只木桶架上的一块木板做成的桌子上,发回来自战争**线的报道。
    这样,从克里米亚战争起,拉塞尔就成为人们瞩目的媒体人物,他对英国远征军的卫生状况、疾病和伤亡的报道引起了整个英伦三岛的悲伤和震惊。他的文章产生了以下的巨大影响:英国内阁倒台、英军司令易人;由于他的报道打动了南丁格尔,南丁格尔组织了一支有38名护士的队伍加入英国远征军走上前线,创立现代战地护理制度;英国桂冠诗人丁尼森在其作品中大段大段引用拉塞尔的文句。拉塞尔因他的战地报道而成为“拯救一支军队的人”并被封为爵士。他一生采访过十余场战争,当他于1883-1884年在埃及报道他的第10场战争时,他已是64岁高龄了。报道战争当然也让拉塞尔获得了众多的荣誉:铁十字勋章、奥地利弗朗茨·约瑟夫骑士勋章、**维多利亚勋章、土耳其战争奖章、印度战争奖章、南非战争奖章等等。
    事件背景
    克里米亚半岛又称克里木半岛,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目前是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半岛属地中海气候,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温暖潮湿,曾是苏联**的旅游疗养胜地,半岛名城雅尔塔曾是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的地方。在这里,不仅有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轻骑兵被歼灭的遗迹,还有俄罗斯的9个圆顶教堂也位于高高的悬崖之上。
    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17世纪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19世纪中叶,这里爆发了以俄罗斯为一方,英国、法国、土耳其和奥地利为另一方的漫长而艰苦的“克里米亚战争”。虽然这场拉锯战以西方盟国*终艰难取胜而告终,但沙俄军队在**的巴拉克拉瓦战役里击败英国轻骑兵也算挽回了一些颜面。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作为特派记者,威廉·拉塞尔被派往战地。
    1855年10月25日,一支由25000个步兵、34个中队骑兵和78门火炮组成的俄军向巴拉克拉瓦而来。联军措手不及,只能就地展开防御。法军在左翼,英军在右翼。另外一小部分土耳其军队防守**堤道高地上的多面堡。俄军首先拿土耳其军开刀,并成功将土军击溃,拿下了堤道高地。当俄军继续冲下高地进入谷地的时候,他们发现面对的是英军93高地团和由拉坎指挥的英军重骑兵。
    重骑兵是骑兵的精华,他们是那个时代**装备甲胄的部队。每个骑手拥有头盔和胸甲,衣着华丽。英军重骑兵旅共计6个中队800A。尽管骑兵师指挥官拉坎一再命令重骑兵加速冲锋,但重骑兵却排成整齐的仪仗队形前进。俄军骑兵看到这个景象十分困惑,不知英军的意图。英军重骑兵旅指挥官斯卡莱特爵士十分满意自己部队队形整齐,当双方距离非常接近的时候他才下令冲锋。双方骑兵如飓风一样搅在一起,使用马刀相互砍杀。两个中队英军骑兵冲进俄军**,5分钟后,俄军开始混乱。英军炮兵的炮弹落在俄军骑兵的后部,侧面山丘上93高地团的密集子弹让俄军更加难受。又过了8分钟,俄军骑兵掉头撤退,翻过堤道高地消失了。
    联军总司令拉格伦决定让轻骑旅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进攻。英军轻骑兵旅长卡迪根子爵奉联军总司令拉格伦之命“陕速前进”,以防止敌人夺走大炮,而轻骑兵旅面对的是俄军的火炮,卡迪根则全然不知。轻骑兵旅开始了*后的冲锋,联军从各个方向看到了这可怕的一幕:俄军的火炮和滑膛枪从谷地的三面向轻骑兵旅射击。卡迪根命令部下继续接近,*后伤亡惨重的**线骑兵冲上高地,他们大肆砍杀看见的每个敌人。俄军骑兵赶来助战,卡迪根只能下令撤退,他想活着回去控告那个无知的上尉。幸存的骑兵不得不又一次穿过弹雨。673人参加了这次冲锋,直接冲下1.6公里长的峡谷,113人阵亡,134人负伤,近5000r战马被杀。随同英军进攻的法国骑兵也遭受了惨重损失。拉格伦看到这出悲剧十分愤怒,但他尽力为拉坎辩护,不可否认,命令是他下达的。卡迪根撤下阵地喝完酒就睡了,后来他自己提出申请离开了克里米亚,而拉坎也被召回英国。
    对英军来说,战斗失败了。俄军在英军防线上打入了一个钉子,依然控制着堤道高地,沃龙佐夫大道落入俄军之手。英军依赖这条路向北面的围城部队运输给养,现在英军后勤形势恶化。
    这一次,拉塞尔得以进入位于俯瞰战场的一个台地上的英军指挥部,如他所说,他仿佛在戏院的包厢里目击了这一场灾难。
    报道原文
    现在发生了使我们感到极为忧伤和悲痛的灾难……堂·吉诃德袭击过风车,但也没有像这些英勇的士兵那样鲁莽和轻率,他们连想都不想就向前猛冲,几乎肯定是白白送死……
    他们披着朝阳,在壮烈的战斗气氛中豪迈地向前冲锋。我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官了!这****的人决不会是在向掘壕据守的敌人冲锋吧?啊!千真万确是在冲锋……他们分两队前进,在接近敌人时加快了行进速度。
    人们无力支援,亲眼看着英勇的同胞投向死亡的怀抱,再没有比这幅情景更可怕的了。在1200码外,敌人突然全线开火,30门大炮泻出潮涌般的烟雾和火焰,从中穿梭着嘶嘶作响的致命的炮弹。
    **道战线被打垮了,第二道战线的人马又参加进去,他们一刻不停,也一刻不放慢速度。在俄国人设置的密度极高的30门大炮的轰击下,这支队伍的人数逐渐减少,他们的许多杰出的同伴临死时的呼叫声像是喝彩,于是他们飞快地冲进了枪林射出的硝烟中。但是,在他们尚未越出人们的视野以前,平原上已布满了人和马的尸体。他们除了面对滑膛枪的正面射击,还受到两边小山包上炮群的夹击。
    透过烟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骑马向枪口冲去,在其间左冲右突,马刀闪闪发光,砍倒了站立的射手。我们看到他们冲垮了俄国人的一个步兵纵队,把敌人像干草一样驱散,然后又返回的情形。此时小山包上的侧翼炮群的火力向他们泻下,他们又像早先那样溃不成军。伤兵和摔下马背的人向我们飞奔而来,讲述了这件令人悲痛的事——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换成**也是做不到的。就在他们即将撤退的那一刻,众多的骑兵持矛向他们冲来。
    11时55分,法国人像一群蜜蜂,从他们的战壕中拥出,接近在劫难逃的马拉科夫……他们越过了那将他们与敌人分隔开的七米地段,在纵队的领头人从壕沟冲出一两分钟以后,三色旗就飘扬在科尔尼洛夫棱堡上了。
    现在大雨瓢泼——天色像墨一样黑——大风在摇摇欲倒的帐篷上呼啸——战壕变成了排水沟——帐篷里的水时而深达一英尺——我们的士兵既没有保暖服,也没有防水衣——他们陷入冬季战役的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中——然而似乎没有一个人关心他们的冷暖,甚至他们的生命……同他们相比,成天在风雨中流浪于伦敦街头的可怜的乞丐过的则是王子般的生活。
    死者毫无遮掩地被扔在那里,紧挨着活人躺着,而活人则呈现一种无法想象的情形。医院缺少*普通的辅助设备,恶臭几乎毫不费力地穿过墙壁和屋脊上的裂缝,钻出来污染周围的空气。我所看到的一切是,这些人未曾接受一点抢救就死了……似乎是病人照料病人,垂死者照料垂死者。
    ……
    目录
    轻骑兵旅冲锋
    战争中的平安夜(节选)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水面下的桥梁
    中途岛战役目击记
    空袭柏林
    诺曼底登陆战纪实
    《号角报》人带着自己和他人捐献的血来到马里亚纳群岛
    德鲁格·铁托风采
    *后一篇战地报道
    告别汉口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中国的战歌——我的中国儿子
    汉口之战(节选)
    缅北之战(节选)
    记者目击原子弹坠落长崎
    中国之行(节选)
    在朝鲜至关重要的三天(节选)
    战争压力与杀戮者的产生
    西贡政变记
    荒唐的战争为什么不能和平地结束
    一次两个小时的政变
    穿越死亡:英女记者里德利被囚阿富汗日记(节选)
    关于黎巴嫩的报道——入侵者越界与游击队作战
    科索沃被掩盖的内幕
    伊拉克战争亲历记(节选)
    一个伊拉克士兵的独白
    编辑推荐语
    “我像个士兵,但是重要的区别是,我没有枪。” ——(美)彼得·阿内特 “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美)罗伯特·卡帕 所谓战地记者,就是在冲锋号响起的时候,**人冲出战壕,跑在尖刀连的前面,然后反过身来拍摄的那个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