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橘与枳:日本汉诗的文体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橘与枳:日本汉诗的文体学研究

  • 作者:吴雨平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6627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242
  • 定价:¥2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将日本汉诗置于古代东亚汉文化圈的背景之中,以日本汉诗的“原生态”——中国古典诗歌,以及日本的民族文学样式——和歌作为参照系,围绕日本汉诗创作中无处不在的“文体意识”,从“日本汉诗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日本汉诗与古代东亚汉文化圈”、“日本汉诗与执政者的意识形态”、“日本汉诗与其创作主体”、“日本汉诗与中国文学选本、诗文别集”、“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日本汉诗从‘公’到‘私’的演变”等几个方面,对日本汉诗的源流、发展与通变进行探讨。该书研究视角独特,颇有新意,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章节选
    **章 日本汉诗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众所周知,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书面文学,产生于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文化于公元5世纪初传入日本之后,首先产生并且兴盛起来的便是日本的汉文学,日本汉文学中*主要的形式并且产生*早、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因而也就*具有独特价值的是日本汉诗。
    一 日本汉文学和日本汉诗的涵义
    关于“汉文学”,日本学者作过如下总结:“(1)汉民族创作的文语体(中国称之为‘文言’)的诗文。(2)日本人学习、模仿中国的诗文后所作的诗文。(3)夹杂了日语、但是只有汉字的诗文。”这样的表述虽然看起来有些生涩,但我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明了作者所说的“汉文学”的三种意思之间的关系,即汉文学首先是中国的文学,它们在东传日本之后,被日本民族所接受和模仿,日本民族在学习、消化、吸收、改造了作为中国文学的汉文学以后,使它成为了自己民族的文学。当代日本汉文学界的权威后藤昭雄先生也明确指出:
    在日本,一般称中国的古典诗歌为“汉诗”,文章为“汉文”。
    通过阅读中国书籍,古代的日本人摄取了中国的思想、文学、法律等。日本人摄取的中国文化中,文学占了绝大部分,日本人在阅读和学习中国文学的基础上,进而自己模仿着用汉字创作汉诗汉文。日本人创作的汉诗、汉文,或者说凡是用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我们统称为“汉文学”。
    而在中国,“汉文学”的指称范围却与日本有所不同,我们所说的汉文学是指中国以外的作家在中国以外的**和地区用汉文汉字进行的文学创作,因此日本汉文学就特指日本人用汉文以及中国的文学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基本上等同于上述日本学者所说的第二种意思,它们“是古代日本文学以东传本土的中国文学作为‘变异’对象而获得的文学成果。”我们一般称之为“日本汉文学”。
    ……
    目录

    绪论 “文体学”对于日本汉诗研究的意义
    一 “文体”与日本汉诗
    二 日本汉诗的研究史述略
    三 本书的研究进路
    **章 日本汉诗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
    一 日本汉文学和日本汉诗的涵义
    二 日本汉诗的起源
    三 日本汉诗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日本汉诗与古代东亚汉文化圈
    一 传情达意的汉字:日本汉诗的物质载体
    二 儒禅合流的诗神:日本汉诗的思想体系
    三 诗的传道:汉诗是古代日本与东亚诸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第三章 日本汉诗与执政者的意识形态
    一 天皇统治集团意识形态对早期日本汉诗的支配地位
    二 幕府的执政思想与五山汉诗的复杂关系
    三 儒者的文学观与江户汉诗大盛
    第四章 日本汉诗与其创作主体
    一 早期汉诗:公卿**独占诗坛
    二 五山汉诗:寺院僧侣一统天下
    三 江户汉诗:儒者**纵横四方
    第五章 日本汉诗与中国文学选本、诗文别集
    一 《文选》
    二 《白氏文集》
    三 《三体唐诗》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
    四 《唐诗选》
    第六章 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
    一 “传播研究”及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选择原理
    二 日本汉诗的文体格律与中国古典诗歌
    三 日本汉诗中的“和习”与中国诗歌传统
    四 日本汉诗从“公”到“私”的演变历程
    第七章 汉诗文与《万叶集》
    一 《万叶集》诞生的中国文化背景
    二 万叶和歌在内容上和汉诗文的关联
    三 《万叶集》的民族特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