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礼崩乐盛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礼崩乐盛

  • 作者:李宏锋
  •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37033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387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社会的礼乐文化模式中,“礼”与“乐”往往以和谐一致的面貌呈现。然而,这种礼备乐和的表象背后,实际隐含着礼、乐二者间的巨大矛盾。本文即以“礼乐张力”为切入点,以春秋战国礼、乐关系为**,深入剖析传统礼乐文化中蕴含的礼、乐矛盾以及人们对音乐艺术的体会和认知。从社会功能属性方面看,专制时代的“礼”,旨在维系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秩序,确保王权统治长治久安。“礼”不仅作为普遍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言行,更渗透到灵魂深处,从根本上约束个人内心思想情感,将个体意识纳入群体规范,使个体生命价值湮没在以等级秩序为核心的、整齐划一的群体情感之中。
    相比之下,“乐”(即艺术,包括音乐、歌舞及诗歌等)则是一种发于内心的、“人情所不能免”的艺术形式,它强调形式本体独立和个体情感的自由展现,具有追求个性独立与生命自觉的本质特征。在极权专制时代的礼乐架构中,“礼”对“乐”的钳制与异化,与“乐”追求自身独立、追求个性自由、彰显个体生命意识的艺术本质间,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间的这种内在张力关系,构成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文章节选
    **章 礼乐相互关系释义
    分析、研究先秦礼乐文化中“乐”的自身特征及存在价值,首要一点就是将“乐”从其生存的“礼乐”环境中剥离开来,从自身与外界“礼”的对应关系中,探寻“乐”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关注礼乐文明的独特存在方式,更要考察“礼”、“乐”的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对礼乐关系制约下古代音乐的生存方式、发展变迁,音乐艺术演进的历史规律、���在动因以及传统礼乐文化的特性等问题,作出较为明晰的解答。
    **节 “礼”的本质特征
    近年来,随着传统礼学研究的复苏,学界对“礼”的含义、本质及作用等问题多有探讨,得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例如,礼学家钱玄认为,古代“礼”的范围十分广泛,“天子侯国建制、疆域划分、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昏丧祭、服饰膳食、宫室车马、农商医卜、天文律历、工艺制作,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范围之广,与**‘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礼学实际就是“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学”。陈戍国认为,“礼就是缘饰化了的现实生活,就是在人类社会各阶段被视为言行正确的对各种关系的处理”;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书,也将“礼”概括为“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
    ……
    目录
    内容提要(附英文)
    绪论
    **章 礼乐相互关系释义
    **节 “礼”的本质特征
    一、“礼”之初义
    二、春秋战国时代“礼”的本质特征
    三、秦汉之后关于“礼”的论说
    第二节 “乐”的本质特征
    一、“乐”的形式本体独立表现本质
    二、“乐”的个体情感表现本质
    三、“乐”所蕴含的追求个性独立的生命自觉意识
    第三节 “礼”、“乐”二者间的矛盾对立关系
    一、“礼”与“乐”注重本体表现本质间的矛盾
    二、“礼”与“乐”情感自由表现本质间的矛盾
    三、“礼”与“乐”追求个性解放的生命自觉意识间的矛盾
    四、“礼”、“乐”矛盾对立所形成的“礼乐张力”
    第二章 礼乐结合的历史渊源及春秋时代的。非礼用乐”行为
    **节 先周礼乐文化的表现形态
    一、礼乐结合的早期形态
    二、夏商礼乐文化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宗周礼乐文化的表现形态
    一、宗周吉礼、军礼用乐概观
    二、宗周嘉礼用乐概观
    三、宗周禁乐之礼
    第三节 春秋“非礼用乐”行为的表现及其文化意义
    一、以追求更高等级认同为主要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二、以满足享乐欲望为主要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三、以追求音乐形式美感为主要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四、以追求情感表现及艺术感悟为主要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第三章 对“礼崩乐坏”背景下若干春秋音乐事象的再分析
    **节 赋诗之风的兴衰及其文化意义探讨
    一、春秋赋诗之风的兴盛原因
    二、春秋赋诗之风的兴盛及其歌唱形式与用诗类别
    三、从春秋赋诗之风的兴衰看“礼乐张力”在其中的作用
    第二节 春秋器乐艺术的独立发展
    一、春秋青铜乐器在形制、分布方面的发展
    二、春秋青铜乐器铭文及音律结构的演进
    三、春秋器乐演奏形式及风格、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节 春秋乐人群体的变迁及音乐体认
    一、春秋乐人的社会地位及管理方式
    二、春秋乐人群体变迁下的音乐传播
    三、“乐与政通”——春秋乐人群体的音乐体认之一
    四、“乐与天通”——春秋乐人群体的音乐体认之二
    第四章 “礼乐张力”下的孔子音乐体认
    **节 “礼一仁一乐”的学说模式及“乐”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定位
    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及“复周礼”的政冶理想
    二、“复礼”的内在超越之路——“仁”及其在礼乐融通中的桥梁作用
    三、“乐”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定位
    ……
    第五章 “礼乐张力”在战国时代音乐演进中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 “礼乐张力”相关问题界说及其在中国音乐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左传》所见春秋“非礼用乐”事例一览表
    附录二 《左传》所见春秋“赋诗”年表
    附录三 论文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文章在整体把握、思辨性、阅读与思考的深人性、宏观与微观的辨证性、对周礼及其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演化差异等方面均显示出特色。特别是在对于儒家礼乐观的阐释.对于该时段“非礼用乐”的辨析,对于战国以下音乐的转型等等,综合多种研究所作出的考辨显示出作者具备较强的理论素质。 ——答辩委员会主席 项阳 论文将宏观的历史文化视野和认真的史学梳理结合在一起,针对中国文化史上“礼”与“乐”和谐背后存在的矛盾,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以“礼乐张力”为切入点,探讨了“礼”与“乐”的本质,其中还专门探讨了孔子思想体系中有关“礼乐”的部分,不乏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有个性的表达方法,是一篇立论严谨、思路清晰、表述准确的有分量的论文。 ——田青 论文对礼与乐分别加以专论,**研究礼、乐二者的矛盾构成,提出礼、乐二者的内在张力关系,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论断。论文借鉴文化分层理论,对音乐的物本、文本和人本层面进行剖析,所论均较具新意。作者提出的“礼乐张力”分析模式,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方建军 该文对深刻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历史的先秦“礼乐”思想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阐述、分析,涉及史学、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体现了作者较为广博的知识和学术探究的志趣,亦体现其勤于学术思维的品质和独立科研的能力。在文字间透露出作者鲜明而强烈的人本主义学术立场和艺术责任感。作者立意反思历史,启示今天,体现了其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学术关怀与参与意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哲学释义学为据,体现了个人学术立足点的自觉。 ——宋谨 礼乐张力下的艺术演进,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表明:个体生命与精神的自由独立,是一切艺术繁盛发展的重要前提。对音乐历史的追寻与反思,不仅能使我们了解过去,更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认知现在,在历史与现实的同一中拷问自身灵魂。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