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流变与博弈——一个农村小镇30年的教育变迁(教育大智慧)
QQ咨询:
有路璐璐:

流变与博弈——一个农村小镇30年的教育变迁(教育大智慧)

  • 作者:彭虹斌 刘剑玲
  •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448235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252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法和民族志(含访谈、调查、追述等)的研究方法研究家乡小镇的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与教学、儿童社会化等,真实地反映农村教育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教育由农村走向城镇化的历程。
    文章节选
    **章 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教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教育开始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无序走向有序。从1978年到1988年,改革开放尽管实行了10年,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显得迟缓而费力,民办教师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中充当了主力,默默地奉献自己*宝贵的年华。教师的待遇和婚姻状况,农村的学生与镇上具有商品粮户口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无不与计划经济环境相关。在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中国教学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思想体系仍是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此期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模式依然在农村广为流行。从1980-1985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管理基本上由地方政府负责,**财政给予地方,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专项补助。1986年开始施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地方负责”层层下放就变成了乡镇级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教育管理的机构是乡镇级教育委员会,1988年秋开始正式收取集资款以解决教师的工资问题。
    **节 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教育
    一、区域界定
    洪湖市螺山镇地处两省(湖北、湖南)四县、市、区(洪湖、监利、临湘、云溪)交界处,南面紧靠长江,属于荆州地区;地处江汉平原,是洪湖的南大门,省际口子镇,占地面积83.2平方公里,总人154.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交通发达,南北通衢的小镇;共有螺山、界牌和铁牛3个乡,17个村。螺山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南倚浩浩长江,北滨百里洪湖,东挽洪湖市区,西接随岳高速公路,螺(山)儒(溪)汽渡沟通大江南北,螺山船闸贯通长江洪湖。
    省道沙洪公路横贯全镇,沙洪公路是一条柏油马路,连接监利县和洪湖城区新堤镇,并自东向西贯穿整个小镇。沿长江的17个村都靠着那条至今仍然存在的柏油马路,村与村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这条柏油马路,也有部分村民上长江大堤与邻村互通来往,还可以通过村与村之间的田野小路往来,不过下雨天路滑,田问小路不能使用。螺山镇的“城区”很小,分为老街和新街,老街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建成的旧式民居,多数为三间瓦屋。新街是1985年建镇后修造的自南向北的、紧靠沙洪公路的一条街,全长一公里左右。
    螺山镇莅临长江,与岳阳很近。岳阳正好在京广线上,螺山镇螺山乡的人患重病很多会坐轮船去岳阳市的大型医院;而且去广州和北京等地在岳阳上火车会比到武汉更方便。螺山镇自南至北横贯20公里,与洪湖城区——新堤镇接壤。螺山镇的*高峰为“螺山”,海拔约100米,据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登上过此小山,称之为“很好的眺望台”。
    螺山镇自北向南有一个很大的湖,这个湖也就是洪湖*大的湖,一望无际,夏天荷花飘香,冬天野鸭成群。湖中游荡着各种鱼类,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渔民们将湖圈起来,分成小块,各自利用它们喂养各类鱼种。
    农业经济特色显著。螺山镇农业经济初步形成了农、林、水产三大板块。有传统的菊花、黄豆1万亩,水产业已形成沿湖水产养殖带,有稻虾连作基地2万亩,经济上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基本上没有工业。农业方面以种植黄豆、水稻、芝麻、油菜为主;水产养殖方面以养殖鲤鱼、草鱼和鲢鱼为主。*大的工厂为螺山镇砖瓦厂,因而地方财政很是窘迫。改革开放初期至1985、1986年前后通过招商引资办了很多民营企业,但由于管理和经营上的问题,这些企业于1989年前后全部倒闭,却留下了很多厂房和外来人员建造的小两层居民楼,整齐地排列在镇上。
    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天到处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雨水也多,有时甚至是连降暴雨,导致春天播种的黄豆烂在地里。夏天天气炎热,气温可高达37~40℃.晚上蚊虫很多。所以,盛夏时节是*难熬的一段时间。冬天冷时气温可达零下5℃,每年都有降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下雪的时问比90年代后要长,雪的厚度要深一些,碰到大雪天气,雪的深度可接近膝盖,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几年才发生一次。
    二、教育状况
    螺山镇共有学校21所,其中初级中学3所,分别为螺山中学、界牌中学和铁牛中学;小学17所,每村一所,即龙潭、螺山村、袁湾、重阳树、伍家窑、皇堤、朱峰、颜咀、中原、界牌、双龙、丁山庙、复粮洲、铁牛、花园和新联。螺山镇小学在镇区,其他小学均在各村里面。
    螺山中学位于螺山镇旧城区的小山坡上。校园面积25亩,学生约400人,教师32人,共6个教学班。每个年级有1个**班、1个普通班,初中一年级每班平均60人,初二降为平均40人,初三则为每班35人左右。初中生辍学率较高,呈金字塔的形式,每个班三年下来,平均流失学生为25~30人。初中共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课程,初中一年级还开设音乐课。在校住读的学生主要在**班,分别来自龙潭、重阳树、伍家窑等村。1983年洪湖市改区为镇,将界牌区改为螺山镇,将政府办公地和重要机构迁至螺山乡,即现在的地址,螺山中学成为镇中学,名义上是**中学。
    界牌中学是1978年建立的**中学,其周边是农田和农民的房屋,所开设的课程与螺山中学没有什么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时共有9个教学班。初一年级每班平均学生数60人,初二则降为50人左右,初三35人左右。住宿生同样住在学生宿舍,学生宿舍位于学校西北边的一排低矮的平房,南北朝向,不过这些宿舍虽然比较小,宿舍里同样是高低床,每间宿舍可容纳学生10多人。1983年界牌区改为螺山镇后,界牌中学由过去的**中学变为普通初中,成了乡村中学,部分教师调至**中学——螺山中学。界牌中学2000年停办,学生部分转往螺山镇中学(螺山**学校本部),部分转往铁牛职业初中。
    铁牛中学位于铁牛乡,西边靠近沙洪公路。这所学校离洪湖城区新堤镇*近。20世纪70年代末时共有6个教学班,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中学,校址坐落在田野中间,学校周边没有任何街道,没有大型的市场,只有村里面的摊贩在铁牛中学的斜对面摆摊提供菜源。课程开设与前面两所中学无异,部分学生住校就读。铁牛中学1990年改为四年制职业初中。
    全镇共有17所小学。镇小设在老街区,靠近长江,由教育组直接管理。每个村有一所村办小学。村小一般建在沙洪公路旁的50~100米处,学生上学沿着沙洪公路步行,沿路走去就可以到小学。村小学由镇教育组和本村村委员会共同管理。每所小学从1至5年级均设有班级,学前班也设在村小学。每所村小学设有校长和教导主任,校长对学校负责,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教导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工作。镇小人数*多,学生达800多人。村小学生数不等,学生人数*多的是中原小学,达500多人,少的小学只有100多人。村小的师资队伍以民办为主,校长1/3是公办,其余为民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当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此举为全国农村所仿效,很快在农村就掀起了以土地承包为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责任制的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良好基础。从1978—1984年10月份,全国大部分农民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此时的螺山镇农民,也开始享受温饱的生活。
    20世纪70年代末,螺山镇跟随全国的步伐,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这种低生产力的耕种方式未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县乡级的财政状况未能有效得到扭转,这就间接地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实行的是区教育组和区政府共同管理的体制。前者是市教委的派出机构,起主要作用,其中区教育组组长由县教委任命。后者只是协助管理。在常规事务管理以及日常事务工作中,教育组起主导作用。1978年,教育组共有成员9名,包括正组长,人事干事、会计、出纳、教研员等人。区教委的办公地点设在界牌区街上靠近沙洪公路旁的一排平房里,教育组的办公室很简陋,只有几张办公桌,没有任何像样的装饰。他们住的也是平房,紧靠办公室。
    区教育组有教研员3名,这些教研员并不是在某一学科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只能根据洪湖市教委的政策要求,组织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进行函授学习,协助教委组织期终考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整个湖北农村还笼罩在计划经济的余晖下面,公办教师只要不犯法,不犯政治上的错误,一般不能被解聘。这几位教研员进了镇教委的衙门,在编制上属于镇教委,在待遇上挂靠~所学校,同该校的老师享受同等福利。每学期结束或过年过节,所挂靠的学校还会分给他们与本校教师同样的米、鱼等实物或现金。其实在公有制的背景下,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和生存的土壤。
    区教育组将17所小学按乡的管辖区域划分为3个片,即螺山片、界牌片、铁牛片,每个片委任一个“片长”管理一个“片”的教育。
    ……
    目录
    导论
    **章 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教育
    **节 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教育
    一、区域界定
    二、教育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教育
    一、旧制沿用
    二、低**财政体制下的薪酬拖欠
    三、机械填鸭式教学
    四、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入学、**与辍学
    五、异化的师生关系
    六、天下*值得同情的人群——民办教师
    七、安抚式的一次民转公
    八、娴静的学校生活
    九、理性化的婚姻
    十、**制度:门诊报销住院困难
    小结:计划经济余晖下的农村教育
    第二章 变革历程
    **节 **学校的建立
    第二节 财政投入:从低**到全免费
    一、低**的教育财政制度
    二、“一费制”与“两免一补”改革
    三、全免费教育的准备与实施
    第三节 村级托儿所的萌生
    第四节 学校搬迁中的利益博弈
    第五节 农村小学的危房改造与布局大调整
    第六节 山寨版的职业教育
    第七节 留守儿童的激增与困惑
    第八节 义务教育普及的金字塔
    第九节 师生关系:碰撞与平等
    第十节 初中**率的变化轨迹
    第十一节 穷则思变:教师流动
    第十二节 教师教育的变迁
    一、学历教育
    二、教育培训
    第十三节 催人泪下的民转公
    第十四节 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住房改革
    第十五节 学校生活静悄悄的变化
    第十六节 **保障的社会化
    小结:静悄悄的变革
    第三章 教育事业的现状
    **节 乡镇一级教育管理与人事变革
    一、螺山镇现貌
    二、螺山镇教育的基本概况
    三、冗员问题
    第二节 迟到的教育全免费
    一、农村中小学各项收支都编入县(市)级财政预算
    二、校舍建设
    第三节 中小学校长的角色、类型与生存方式
    一、多重角色
    二、校长的类型与生存方式
    第四节 培养小大人的学前教育
    第五节 新课改:穿着新鞋走老路
    一、教育行政的基层领导对课程改革并不是很支持
    二、小学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三、初中课程与教学
    第六节 教育质量遭遇新危机
    一、小学教学质量
    二、初中教学质量
    第七节 初中**率:无法回避的怪圈
    第八节 被动式的教师专业发展
    第九节 布局调整后的上学路径
    第十节 新一轮读书无用论
    第十一节 教育信息化走进校园
    小结:全免费背景下的种种问题
    结语 在流变与博弈之问
    附件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