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62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62

  •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087563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252
  • 定价:¥5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恢复民族工作机构,**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
    文章节选
    甘肃回族源流考略
    高占福
    回回民族自明代逐渐形成为一个人们共同体以来,甘肃一直是其主要的聚居区。在此以前,也曾是回族的“先民”们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今天在甘肃境内居住的回族,共有950 974人(1982年统计数),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 235 207人)而为全国回族主要居住地区。从甘肃回族的历史发展来看,唐、宋之际,以经商为目的,沿着丝绸之路进入甘肃的大食穆斯林及唐肃宗时援唐后落居甘肃的部分大食兵,是甘肃回族*早的“先民”。南宋末年,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东迁到甘肃的回回人,是甘肃回族的主要来源。明、清以来,特别是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陕西回民多次向甘肃境内迁居,以及境内回族本身的迁徙活动,基本奠定了今天甘肃回族的居住区域。现就以上诸问题作些探索,以供研究中国回族史的同志们参考。
    我国史学界,一般以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正式派遣使节到中国长安,作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标志。据《旧唐书•西戎传》载:“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姓大食氏,名啖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34年,历三主矣。”这也是“大食’’一名**次在我国史籍中出现。当时大食国的势力,向东已伸展到南起印度河流域,北到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一带,在葱岭以西与唐朝疆域相接。在此以前,唐王朝为了打通与西域诸国的友好通道,于贞观九年(635年)打败了经常威胁河西走廊的吐谷浑,以后又相继打败了高昌、焉耆、龟兹、于阗及西突厥,并在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设置了州、县,开辟了西域和内地来往的商道,丝绸之路复通。这就为大食国辖境内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及其他身份的人进入甘肃提供了极为方便的交通条件。大食国人从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一般以长安为终点。但在河西也有经商或途经时的落居者。
    唐代,河西地区是全国**的富饶之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①因此,大食商人往来河西者,盛于前朝,他们与中国商人互市于河西诸郡,“及其日久,多有留居不去,冠汉姓,娶汉人女子为妻妾者”。①近人马凡在其《河西的社会环境》一文中也认为“回教在河西的历史颇久。唐代以后由新疆一带进而达河西,河西遂成为回教向东发展的根据地”。④河西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经济资源,吸引了为数不少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在那里经商,或者取道赴长安。他们中的有些人羡慕河西的繁荣和富饶,流寓不归,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实力。甚至发生过西域商人与地方官因矛盾而械斗的事件,“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③说明西域各国在河西经商者,为数已不少。这些商人中的穆斯林,并不带有传播伊斯兰教的任务,但他们在经商之地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确是可信的。
    唐代,以经商为主要目的的大食国商人,除了在河西活动、留居外,在甘肃的其他地区并不是没有涉足或活动。*近的材料证明,自唐代以来,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有以下几条主要干线,北线:陇东——六盘山——靖远——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安西(瓜州)——敦煌(沙州)——玉门关(或阳关)。中线:六盘山——静宁——会宁——定西——兰州(金城)——武威——或陇坂(陇山)——天水(秦州)——陇西——临洮(狄道)——永靖——武威(以下同北线)。南线:天水——陇西——临洮——临夏(袍罕)——西宁——扁都口(大斗拔谷)——张掖(以下同北线)。④从以上线路的分布中我们可以得知,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河西虽为总汇之区,但网络状的线路仍为不少。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记载大食国穆斯林在这些线路沿途经商或途经赴长安的史实,但他们在这些线路上来往或暂时留居,应该说是可以肯定的。据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地区回族中长期流传下来的口碑资料说:在唐朝时,有来自阿拉伯的十大“上人”(即有一定伊斯兰教学识的贤者),曾在临夏一带活动,亡后葬在位于今天临夏市**的南关大寺一侧。解放前夕,他们的墓迁到城西近郊处,至今有人到墓前凭吊,并复修了墓地。这有可能是昔日来往于丝绸之路,甘肃境内陇西段之间的大食国商人留居临夏的佐证。
    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在当时不仅是民问往来的通道,而且也是唐王朝与西域各国交往的主要路线。《旧唐书•波斯国传》记载:“仪风(高宗)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据《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到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的148年中,大食国派遣使节到中国约三十多次。波斯派来中国的使节也有二十余次,“他们朝贡的任务大概也不出于商务联络的意义”。⑤从他们来华的路线看,大部分是沿“香料之路”抵达东南沿海,而后辗转到长安,其中阿拉伯人居多。波斯人则多从丝绸之路赴长安。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如此繁盛,大食穆斯林商人因种种原因暂住或留居不归者,成为甘肃回族*早的来源之一。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乱。唐明皇曾向大食国求助平定叛乱。事后,这部分援唐的官兵,因来中国时的凉鄯大道已为吐蕃所据,加之唐朝廷答应他们留居中国,遂散居在长安及甘肃南部。白天宝后,史籍中已明确记载伊斯兰教在甘肃传播的情况,“唐天宝后,由西域流人甘肃,其教徒多西域人”。④到了唐末,今天甘肃的张掖、武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已有回族“先民”居住,“终唐之世,惟甘、凉、灵州有回族”。②
    宋王朝建立后,十分重视同大食人的贸易,在各方面予以方便和优待,“纵令彼等稍有非法,或犯罪行为,亦往往宽恕不问”。③因此,大食人来中国的较之唐代更盛。据《宋史•大食传》、《宋会要辑稿》等记载,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到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200年问,大食国曾遣使49次来中国,一般商人的贸易往来就更多了。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则是一部分使节和商人从陆路来中国的必经之路。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大食国派贡使蒲麻勿陀婆离、副使蒲加心等到中国,是经“沙州(今敦煌县西),涉夏国(时指河西地区),抵秦州(今天水)”④而转道赴东京(今开封)的。一直到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甘肃境内今临洮等地,仍然是大食使节从陆路到中国的要道之一,“绍兴三年十月十五日,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使司言:大食国进奉般次,迹令马斤等赍到表章。缘近奉旨,于阗国已发般次,来到熙州(今甘肃临洮)者,表章进奉物,今本司于熙州军资库寄纳。今者大食国乞赴阙进贡,令取朝廷指挥。诏依于阗已降指挥。”⑤大食人不断从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落居甘肃河西地区者,仍不乏其人。如宋理宗祐元年(1253年)六月,宋廷曾把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寄居的西域胡人(大食人为主)徙于江南各卫,被徙者达436户1479口。可见宋时寄居甘肃境内的大食人,已有相当比例。《西湖游览志》就南宋时北方落居大食人南迁江南一事,作了如下的记载:“先是宋室徙跸,西域夷人安插中原者,多从驾而南。诸如此例,宋代穆斯林之来中国,留居贡道不归者,早在唐、宋已为数甚多。”这里所指的“留居贡道不归者”,不仅仅是指从海路到中国东南沿海留居的穆斯林“蕃客”,也同样包括沿丝绸之路这条贡道落居甘肃的穆斯林。即使在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宋朝与大食等国的来往受到一定阻碍的时候,大食人仍然从西域到青唐(今西宁),经秦州(今天水)赴宋都开封。所以说,宋代沿丝绸之路的各条通道经甘肃到中原的大食人,几乎从未间断过。元朝初年,马可•波罗到甘州(今张掖)时,发现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唐古忒**内居住的人中,就有一部分伊斯兰教徒。证明在宋代就有穆斯林居于甘州的事实。
    从唐、宋两代大食人同中国通商等往来的历史来看,海路无疑是胜于陆路的。从海路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及长安等地的大食国穆斯林,是回回民族的“先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沿着丝绸之路进人中国西北地区的大食穆斯林,他们也是回回民族的“先民”,特别是对西北地区的回族而言,这部分大食穆斯林,在渊源上更为接近。也可以说,自唐、宋以来,甘肃就是大食等国穆斯林路经和活动、留居的区域之一。因而追溯甘肃回族的来源,从唐、宋时期开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
    目录
    甘肃回族源流考略
    河南回族来源和迁徙
    一、河南回族的来源
    二、河南回族的迁徙与分布
    湖北回族源流初探
    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源流及伊斯兰教派别
    内蒙古回族史略
    一、历史上的回族与蒙古族
    二、解放前的内蒙古回族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内蒙古回族
    “香妃”之传说与史实——谈呼和浩特回族源流
    海南岛发现的伊斯兰古墓群
    安徽《怀宁马氏宗谱》考
    吉林回族
    五十年代的北京回民
    威宁回族的迁徙与发展
    一、威宁回族的迁入及发展历史
    二、威宁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清同治初年陕西回民起义的杰出**孙玉宝
    云南的“昭、鲁事变”
    一、“昭、鲁事变”前夕的回族简况
    二、“昭、鲁事变”起因
    三、“昭、鲁事变”始末
    四、“昭、鲁事变”造成的损失
    南京回族人物史料
    一、我所知道的陈经畲先生
    二、杨叔平先生史略
    三、金陵蒋氏家史
    四、回族爱国人士武铁肩先生
    爱国人士沙彦楷先生小传
    “回回”一词和伊斯兰教
    一、“回回”一词*早出现时,是回纥的转音,和伊斯兰教无关
    二、“回回”一词在南宋时多次出现,有的和伊斯兰教有关,有的无关
    三、元朝时,“回回”一词成为伊斯兰教信仰者的通称,在多数情况下和
    “穆斯林”同义
    四、回回一词和“教”联在一起,称“回回教门”、“回回教”,是
    到元末明初
    五、清代,泛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回”,以宗教作为民族的标志
    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回民
    一、抗战前夕冀中回民的概况
    二、动员起来
    三、组织起来
    四、武装起来
    五、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战斗片断回忆
    一、共产党领导回族人民抗日救国
    二、回民支队在艰苦斗争中经受磨炼
    三、为了民族解放狠狠打击敌人
    四、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大反攻
    回忆东北回民支队
    宁夏回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史略
    解放前后化隆县民族教育概况
    一、解放前的民族教育
    二、解放后的民族教育
    现阶段山东回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回族的婚姻家庭
    焉耆县回族民俗
    北京牛街礼拜寺
    一、概况:
    二、牛街礼拜寺的历史作用
    三、牛街礼拜寺的发展和变化历程
    四、牛街礼拜寺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
    五、牛街礼拜寺的重要文物古迹
    河州(今临夏)回族砖雕
    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学术思想渊源
    试析王岱舆的宗教伦理思想
    一、前定与自由的善恶起源论
    二、顺主、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
    三、正心、克己、习学的道德修养论
    关于门宦教派问题的刍议
    后 记
    修订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