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温病大成(第六部)
QQ咨询:
有路璐璐:

温病大成(第六部)

  • 作者:曹洪欣 总 张志斌
  • 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532383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1195
  • 定价:¥1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温病大成》旨在反应温病学术的发展脉络,囊括温病学说的原创精华,体现现代文献整理的学术研究特色,为现代温病学说的传承与创新服务。《温病大成》为温病学专题文库,融合丛书、类书、全书、书目4种文献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带有简要注释的温病学文献集成。全书分6部,本册为第六部,为“温病综合研究”,包括5部分内容:“温病滥觞”、“温病薪传”、“文库书目内容提要”、“现存温病学著作目录”、“温病理论发展源流研究”。
    文章节选
    温病滥觞
    黄帝内经·素问
    卷**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目录
    温病滥觞
    绪言
    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经
    难经
    脉经
    伤寒例
    针灸甲乙经
    肘后备急方
    小品方
    诸病源候论
    黄帝内经太素
    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养老奉亲书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伤寒总病论
    钱氏小儿直诀
    伤寒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
    幼幼新书
    伤寒论注解
    子午流注针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直格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
    儒门事亲
    内外伤辨惑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此事难知
    活法机要
    阴证略例
    敖氏伤寒金镜录
    卫生宝鉴
    丹溪心法
    难经本义
    医经溯洄集
    丹溪手镜
    玉机微义
    婴童百问
    普济方
    续医说
    伤寒六书
    丹溪先生治法心要
    明医杂著
    医学正传
    古今医统大全
    医学纲目
    脉症治方
    医学入门
    古今医鉴
    伤寒证治准绳
    医贯
    景岳全书
    质疑录
    简明医彀
    丹台玉案
    脉因证治
    温病薪传
    绪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
    猩红热
    白喉
    麻疹
    流行性感冒
    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斑疹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
    登革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艾滋病
    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文库书目内容提要
    《温病大成·**部书目提要
    《温病大成·第二部书目提要
    《温病大成·第三部书目提要
    《温病大成·第四部书目提要
    现存温病学著作目录
    温病·四时温病
    温病·瘟疫
    温病·疟痢
    温病·痧胀霍乱鼠疫
    儿科·痘疹
    咽喉口齿·白喉
    咽喉口齿·喉痧
    温病理论发展源流研究
    温病理论滥觞(1642年之前)
    温病理论独立发展(1642~1949年)
    近现代传染病**的发展(1840~2006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