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 作者:李睿煊 李香会 张盼
  •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149652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09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建筑师齐康认为住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功能:生活的组织功能、交往及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休憩和工作平衡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功能。在这四方面功能中,前三项都与住区户外环境和户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户外环境中的绿化、道路、广场等公共或半公共场所的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比例、关系等都会影响这些功能的实现以及*终的效果。
    如何使住区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满足这些功能,实践证明并非易事,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更难做好。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1910-2000)在1969年出版的《我们看到的景观》一书中写道:“对于各行的设计师来说,居住设计是*为复杂,*为专业化,*重要,也是责任*大和*容易遭到失败的领域。”纵观20世纪的园林景观作品,相对城市公共项目来说,住区园林景观类鲜有**的作品,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一直追求的现代城市和现代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感到科学、技术和工业正在将人与人、人与环境逐渐剥离开来,并减弱了它们之间相互的依赖关系,致使人们对生活的城市和环境失去信赖、**和归属感,于是开始对关注物质的城市生活和环境提出了越来越
    文章节选
    一 住区户外环境的历史
    1.1 传统聚居环境
    1.1.1 永远的乌托邦——理想人居环境
    ��古至今,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多种人类想像出来的居住环境,这仅仅是一些乌托邦式的构想,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多种需求。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一种超越现实形态的精神上的想像,是将人类生活的各种需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起来,构成的一个个**的人居生活环境。
    伊甸园
    伊甸园是西方人想像出来的一种理想居住环境(图1.1.1):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条河叫比逊,环绕哈胖拉全地;第二条河叫基训,环绕古实全地;第三条河叫希底结,从亚述旁边流过;第四条河就是伯拉河。作为上帝的恩赐,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亚当和夏娃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美的果实。他们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信口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取名: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园中的嘉树、田野的鲜花。他们就这样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
    ——《创世纪·伊甸园》
    ……
    目录
    一 住区户外环境的历史
    1.1 传统聚居环境
    1.1.1 永远的乌托邦一一理想人居环境
    1.1.2 传统聚居环境
    1.2 西方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 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1 中国传统居住环境
    1.3.2 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二 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 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1 残留的自然力
    2.1.2 住区规划与空间形态
    2.1.3 车行交通对住区环境的影响
    2.2 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2.1 住区户外硬环境的特征
    2.2.2 住区户外软环境的特征
    三 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3.1 使用者的需求
    3.1.1 需求
    3.1.2 需求的复杂性
    3.1.3 解析住区使用者对户外环境的需求
    3.2 住区户外环境的多重价值取向
    3.2.1 价值取向
    3.2.Z人对住区户外环境的价值取向
    3.2.3 “以人为本”的价值层次
    3.1.4 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冲突
    3.2.5 住区户外环境的多种价值取向
    3.3 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
    3.3.1 住区户外场所、空间与人的行为
    3.3.2 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解析
    3.4 居民的参与和共享
    3.4.1 公众参与的历史
    3.4.2 公众参与的意义
    3.4.3 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
    3.4.4 居民参与住区建设和维护
    3.4.5 尴尬的公众参与
    3.5 邻里关系与社区归属感
    3.5.1 社区与邻里关系
    3.5.2 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3.5.3 社区归属感
    3.5.4 设计促进邻里交往
    3.6 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因素
    四 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未来
    4.1 新城市主义住区
    4.2 新城市主义住区的特征
    4.3 共享街道
    4.4 “两难结构”之间的徘徊
    4.5 新城市主义是否是我们的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