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12天的台湾之行结束了。对我来说,它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或是一次简单的采访,那是我和台湾的一次深情的拥抱……
冬季台北的一场留客雨
从北到南,12天,我的台湾行一路阳光。终于,在我离开台北的前一夜,台北的冬雨如约而至,台湾朋友对我的预言成真感到佩服和惊讶。我说,因为一首老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我唱了十多年,一个愿望——与宝岛的心灵之约,我也等了近十年,而此次的台湾之行又给我如此多的回味,如此多的不舍,雨儿知道我的心情,知道我对台湾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眷恋。
1997年**次到台湾,开启了我与宝岛的不解之缘。从2000年春进入《海峡两岸》到今天,7年过去了,我的事业和生活紧紧围绕着“台湾”这个主题。2006年的年末,我又一次来到了台湾,带着我对台湾问题的思考,带着心中的疑虑,带着无数的问号,也带着真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来之不易的台湾行 好事多磨,且不说这一次的台湾之行相隔上一次已整整跨越了10年,就从这个节目从立项到*后成行,期间风风雨雨,也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等待中,我对台湾的思念与日俱增。
两岸新闻交流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节目组也有一些同事以随团采访的方式到过台湾,**电视台也在台湾设立了记者站。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问题的新闻性评论节目,《海峡两岸》派出一个专业团队去做实地采访还是**次,这对于**电视台的对台传播工作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采访活动。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是非凡的,不仅因为这个节目以我的名字来命名——《李峰台湾行》,而且因为这是我多年从事对台工作的一次集中检验,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采访活动,是我们《海峡两岸》对台传播理念的一次革新,是迈上新台阶的一项体现。
如愿以偿抵台北
12月9日一大早,我们乘坐*早的航班从北京出发,计划在*后的时间从台湾撤离,是为了争取在台湾的时间能达到*大值,因为我们在台湾只有12天的时间,所以必须分秒必争。
到达台湾的时间是2006年的12月9日,恰好是台湾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的当天。下午两点多钟,我们一行(加编导张军军、欧阳群和摄影李军)四人抵达了台湾桃园机场。记得**次到台湾的时候已经夜深了,但台北夜空依然灯火阑珊,那种温馨和神秘相杂的奇特感受让我至今难忘。而这一次,从空中俯瞰大片绿树掩映下的台北,反而给我一种淡淡的感觉,就像是回家般熟悉。
迎接我们的是“巨无霸”双层巴士
此次台湾行能够成行,得到了东森同仁的鼎力相助,从入台手续、行程安排、采访联络,他们事无巨细都为我们做好了安排。来机场接我们的东森朋友有熟悉的老朋友王哲男(常驻大陆记者),也有从未谋面,但为我们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湘阁和建娟,因此大家见面后感觉十分亲切。
东森的朋友们做事非常细致和贴心,一出机场,久候在外面的他们就给我们献上了美丽的花束,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迎接我们的是一辆“巨无霸”——豪华双层巴士,这是我们到台湾后的**个惊喜。
东森朋友解释说,安排这样的车辆来接我们也是因缘际会,因为他们的车辆服务**一时调不出更合适的车辆,又听说是大陆来的贵客,调度就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主意,猜想也许会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次专程陪儿子在长安街乘坐双层巴士的经历,而这一次,却是让我们几个人独享可容纳45人的大巴士。我开玩笑说,坐在这样的车上,让我对台湾问题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希望我们这次台湾之行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台湾,理解台湾。
230分钟的节目顺利播出
在为期12天的参访活动中,我们台湾行报道组从台北出发,驱车沿着西海岸从北到南,沿途经过台中、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到达*南端的垦丁鹅銮鼻,然后再沿东部北上,经台东、花莲、宜兰返回台北。沿途领略山川美景、风土民情,感受百姓生活,社会百态。走南闯北,我们一路几乎都是在不停机地拍摄,不停地问、不停地访,每天都是将电池耗尽、自动关机才肯罢休。短短10天的时间,我们竟然完成了8集30分钟的专题,10集4分钟的新闻特写,总共230分钟的《李峰台湾行》,作为献给观众的一份新年礼物,从2006年*后**开始在央视国际频道中推出。
环岛游记
吸引大陆游客的不仅是阿里山、日月潭旖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她让无数的大陆人士魂牵梦萦,50年的思念、遐想和期待,赋予阿里山、日月潭太多的内涵……
到达台北的当天是12月9号,正值台北、高雄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我们赶上了这一年*重要、*热闹的一场选举,看到了胜选的得意,败选的落寞。
台湾选举大大小小,花样繁多,选举已经成为台湾人民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是一场台湾政坛蓝绿的大比拼,自然也是媒体综合实力的一次较量。作为媒体人,我们*关心的是台湾的同行们是如何组织选举报道战役的。我们来到了东森电视台,在下午4点投票结束到揭示选举结果的*为关键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目睹了同行们**有序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一条龙的新闻处理模式
走进东森新闻**,记者看到,办公室里繁忙而有序,上百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直播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东森电视台派出了二十多个采访小组,分布在台北和高雄的各个社区开票**,通过转播车随时发回现场报道。
所有的采访成果都将汇集在东森的编辑台,这个矩形的编辑台承载的是4个频道的编辑工作。地方不大,大概也只能容纳十余人,但它却是新闻台、S台、亚洲台和美洲台的新闻总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这里和外出采访记者的电脑联网,记者们采制的内容可以随时上传,经过他们的整合分包,直接送到各路播出线。大陆新闻采访组的负责人杨钊在非线剪接台前为我们介绍了记者的采访流程:
记者:编辑外采回来,他完成一条新闻的编辑要多长时间?
杨钊:我们的记者在采访完之后,就在他的位置上打稿完之后,可以直接丢到编辑台。编辑台只要一看到,确认,丢出去。副控抓到画面,画面就同时出去了。我们不用拿着拍,不用拿着带,出去再交回来,不用,他的画面直接就已经出去,然后直接从这边就可以播出,所以它快了一半的时间。
记者:接近直播状态?
扬钊:对,可以直接拿出来。
台湾新闻的采制办法和大陆有所不同的是,编辑和记者的职责的分离和一条龙的操作程序,记者负责前期的采访和撰写稿件,画面的编辑工作是由摄影师来完成,合成则是由后期的编辑来操作。
我自己做过7年的新闻记者,深知新闻时效的重要性。在我的记忆中,通常的情况是现场录制结束,记者要忙着写稿件,写完之后再根据稿件来进行编辑。这样下来,速度整整延长了一倍。即使记者的手再快,他也要熟悉画面后再进行编辑,白白损失宝贵的时间。而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是*熟悉画面和场景的人,当新闻事件拍摄结束后,他的脑海中其实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画面,编辑起来会得心应手。当然,现在大陆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但训练出具备过硬的编辑能力的摄影队伍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新闻一线,分秒之差都会决定报道的成败,台湾媒体这样的操作模式将新闻的时效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难怪我们的媒体人要惊叹台湾新闻的“快”。
**数据的由来
选举是大戏,是媒体必争之地,由此展开的媒体群雄逐鹿的壮观场面让我叹为观止。
报道选举,拼的是*快、*准确,甚至是**提供*新的开票数据,这是吸引眼球、换取高收视率的法宝。对媒体来说,这是一次综合实力的较量,不仅要比技术含金量,还要比人才、人脉和社会动员力。
为了让观众在**时间了解*新的开票结果,东森新闻在每个现场都部署了转播车和报道组,在新闻部还专门设立了自己的开票**。在这里,二十多个屏幕在不断滚动更新*新的选票数据,二十多部电话同开票点的一百多名专门聘用的工作人员热线联络,在各个候选人的竞选总部也有东森的信息员,他们用电脑和电话保持沟通。
记者:他是用电话的方式和开票点联系吗?
A:用电话和电脑,电脑也是连线的,电脑和开票**的电脑是连线的,所以他们电脑开的票,我们的电脑马上可以搜出来,就直接打到我们的副控里面,所以电视会把票标识不断地更新。
记者:也就是说你们这票数是非常准确的,你们现在公布的是*新数字?
A:对。丝毫不差,这个票**是又快又准。技术指挥告诉我,他们向观众提供*陕速的开票信息,从投票结束到开出**张选票,大概只需要10分钟。从各个选票点开出票之后,还要经过中选会确认,所有的结果在晚上7点半左右都会揭示出来。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可以想象的是,能够像今天这样游刃有余地进行选举报道也不是平自得来的。台湾大大小小的选举不计其数,媒体也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中练出了一套过硬的本领。负责人告诉我们,像台北、高雄市长选举这样的规模实在不算是太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