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自然资源法基本问题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自然资源法基本问题研究

  • 作者:孟庆瑜 刘武朝
  •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802264854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01日
  • 页数:346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着眼于法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和功能,在吸收和借鉴人类关于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法律的思想认识和法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现状到理论前沿、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原理、从原则理念到制度安排,从历史回溯到未来发展,对于自然资源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地研究和探索。
    文章节选
    **节 自然资源的理论阐释
    研究“自然资源”问题,必须从“自然资源”涵义的揭示人手。科学界定“自然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合理划分自然资源的基本类型等,对于深入研究自然资源问题和自然资源法制具有基础性意义。
    一、自然资源的语义考辨
    按照《辞海》的解释,“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别。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植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很显然,“自然资源”构成“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的一个下位概念。在资源科学中,按照《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的解释,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列颠**大百科事典》中引用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及其生成源泉的环境能力。前者为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积聚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与海洋等;后者为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气象、海象、���文、地理的现象)、生态学的循环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败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燃料矿物生成作用等)”。
    ……
    目录
    **章 自然资源、资源问题及其解决路经
    **节 自然资源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自然资源问题与资源**
    第三节 自然资源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二章 自然资源法:定义、调整对象及其与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节 自然资源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第二节 自然资源法的调整机制
    第三节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自然资源法的历史考察
    **节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法制的特点及成就-
    第二节 自然资源法在当代的发展
    第四章 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问题研究
    **节 研究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确立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的体系重构
    第五章 自然资源立法及其法律体系构建
    **节 中国自然资源立法的现状及评价
    第二节 自然资源立法改革的目标定位及模式选择
    第三节 综合性自然资源立法问题研究
    第四节 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第六章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立法演变、问题及导向
    **节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立法演变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立法改进
    第七章 自然资源基本法律制度研究(上)
    **节 现行自然资源基本法律制度评析及改革
    第二节 自然资源基础性法律制度
    第三节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节约法律制度
    第八章 自然资源基本法律制度研究(下)
    **节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二节 自然资源流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节 自然资源监管调控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九章 自然资源法律责任制度论
    **节 自然资源法律责任基本范畴
    第二节 自然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民事责任的比较
    第三节 自然资源法行政责任机制的完善
    第四节 自然资源刑事责任及其实施机制
    第十章 自然资源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节 自然资源纠纷的特点及类型化
    第二节 我国现行自然资源纠纷解决机制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