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

  • 作者:洪岚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9474
  •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 页数:247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与国联的技术合作,一度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援助的幻想和希望.但结果是合作了10余年,雷声大雨点小。派来的少数专家虽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与救济方面进行一些工作。提出过一些建议,做过一些事情,但由于资助不到位,资助基金力度不大,合作成果相当有限。所以,中国与国联的这种所谓合作,尽管其主流是积极和进步的.但是缺乏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没有发生实质的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幻想依赖国联来振兴中华的举措不仅成效很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必须依赖西方列强振兴中国的误解,使中国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许多机遇。中国呼吁外国支持抗日战争的要求,又未能得到国联的有力响应,使中国抗日战争失去了许多主动,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目录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一)1949年以前
    (二)1949年以后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基本资料
    **章 国际联合会和《国联盟约》
    一、国际联合会的创立
    二、《国联盟约》和国联的主要机构
    三、“九一八”前夕国联的国际地位
    四、国联的集体**保障制度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与国联早期的交往
    一、“济南事变”时期的国民政府与国联
    二、南京国民政府与国联正式交往的开端
    三、在禁烟问题上与国联的合作与矛盾
    第三章 “九一八”事变时期国民政府对国联的策略
    一、“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与张学良对日问题的共同方针
    二、必须恢复原状
    三、先撤兵、后交涉
    四、保卫锦州
    五、“一二八”事变与国联3���3日特别大会
    第四章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与各界的反响
    一、《李顿调查团报告书》与日本退出国联
    二、日本国内各界对《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意见
    (一)日本政府
    (二)日本军部
    (三)日本外务省
    (四)各政党、团体和舆论界
    三、中国方面对《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态度
    (一)蒋介石、汪精卫的基本态度和南京**政府的立场
    (二)国民党其他军政要员和外交官的意见
    (三)学者和社会名流各抒己见
    四、国际方面的反应
    (一)国联内部
    (二)美国与苏联
    第五章 中国与国联的技术合作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与国联的技术合作
    (一)中国与国联技术合作的萌发
    (二)**卫生技术合作
    (三)水利建设的合作
    (四)文化及教育的合作
    (五)农业技术的合作
    二、1933年以后的扩大合作
    (一)扩大合作的背景
    (二)扩大合作的性质、目的和经过
    (三)技术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四)中日两国对扩大合作的舆论反响
    第六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与国联的关系
    一、1937年的布鲁塞尔会议
    (一)排除阻力向国联提出申诉
    (二)会议前的国际形势和南京政府的外交方略
    二、为争取军事援助继续努力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一、档案
    二、公报、报纸、期刊.
    三、史料汇编
    四、专著、文集、词典、日记、回忆录.
    五、论文、文件、报告
    六、传记
    七、外文部分
    编辑推荐语
    洪岚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运用大量的各种材料就南京国民政府利用国联这一国际舞台,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的方针政策及其演变和利弊得失做综合研究。她立论审慎,说理有据,评判合理,基本上达到了**突出,利用新的材料和思路,解决学术界对国联研究上的一些难点问题,无疑这一成果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