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人本色(一位美国外交官惊世之作,深入剖析中国人特质之经典)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人本色(一位美国外交官惊世之作,深入剖析中国人特质之经典)

  • 作者:(美)何天爵 张程 唐琳娜
  •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2407480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 页数:223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至今有哪些改变?
    在本书中,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何天爵是个幽默的绅士,更是“中国通”,对中国人的算计,中庸乃至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做了精辟的分析。
    这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
    文章节选
    第八章 辫子的故事
    东方人和西方人*显著和惊人的不同是他们的头发。东方人的头发是粗糙的,直的,深黑色。欧洲和美洲人的头发是柔软的,光滑的,弯曲的,没有乌鸦羽毛般的深黑色,而是有着不同的颜色。在东方居住了许多年之后,我见过的所有纯种的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马来人和印度人,都是黑头发。当然要刨除那些被岁月漂的灰白的头发,和中国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他们的眼睛是粉色的,头发是白色的。
    另一个同样显著的区别是长在脸上的毛发。亚洲人只长很少的胡须。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和其他东方人只是在脸颊和上唇处有一些稀疏的胡子,更普遍的情况是上唇根本就不长胡子,只有三四根毛从脸颊或是下巴上的痣上滋生出来。有了这几根毛的人就相当的骄傲,随身带着一把特制的小梳子,不时地梳一梳,捋一捋,精心的照料它们。尽管很少,但是也是珍贵的男性特征。
    外国人的络腮胡子很美,很早就成为了中国人嫉妒的对象。和他们光滑笔直的辫子相比,中国人不羡慕外国人头发的颜色,也不承认它们又短又密;他们认为外国人的大鼻子很难看,也不喜欢外国人惨白的肤色,批评我们眼睛的颜色,并且反感我们眼睛观察事物的角度。他们不友好地把外国人的耳朵和驴耳朵相比。但是说到胡须,他们承认外国人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很多中国人认为外国人生长胡须的能力不**于男子。1874年秋,我和两个美国绅士一起去中国内陆旅行了几个月。那些地方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多数人甚至根本没见过外国人。我的两个旅伴中有一个比较矮小,但是拥有全部的男性特征,包括锐利的眼神和一大把垂到胸前的胡子。但是我们没有料到,由于中国人的误解,这位绅士一路上都被当成我的妻子,一个女人。这种荒唐的错误可能是来源于他瘦小的身材。在一个城市,大概有十万人是来看我们的。我无意中听到当地两个穿着体面的人的一段对话。其中一个人指着我的身边的同伴说:“那是一个女人。”另一个人回答:“不可能。看看他的胡子。”**个中国人嘟哝着说:“你不知道,在他们**,女人有着和男人一样的胡子。”满心疑惑的汤玛斯(同行的第二个绅士)发出惊讶的叫声,非常敬佩中国人的广博知识。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辫子不仅是中国人的标志,更是中国男人的象征。在婴儿和儿童时期,他们的头发被剃光,像一个光滑的闪闪发亮的撞球。或者是绕着圈留几块头发,杂乱的铺在表面,从上面长出一束头发,编成一根根的羊角辫。只是当男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这些娃娃头才被郑重其事地剃掉,开始真正的留男人的辫子。
    辫子虽然是中国男人的象征,但是中国人原本没有辫子。和其他的服饰相比,它是外来品,是现代*近的发明。当今的朝代的**家族本身就是外来的,300年前他们是鞑靼人或蒙古人。是他们带来了留辫子的传统。简要地补充一下,留辫子是**一件中国人从满人那里吸收的事物。在前朝,中国人不剃头,头发梳得和我们差不多。当现在的统治者的祖先取得皇位之后,新皇帝就下令,所有臣民都要剃发蓄辫,作为归顺的标志。这项法令立刻引起全国激烈的反抗。人们认为留辫子在身份上是不体面的,在道德上是堕落的表现。在一段时间内,各地暴乱不断发生。人们怀疑这种新服饰不经过长期的流血战争是否能实行下去。
    然而鞑靼皇帝能胜任这种情况,他用精明和机智战胜困难,成为千古一帝,青史留名。他不威胁也不强制。他不理睬反对,颁布了另一个法令。这个法令禁止犯人留辫子,并要求官员剪去犯人的辫子,不许他们剃头。这样剃头留辫子的人就变得令人尊敬了。皇帝的新臣民立刻就急于采用这种新发式,就像他们过去急于反对一样。直到**,满头的头发,没有辫子都是犯人的特征。英明的满族皇帝更进一步,利用中国人孝顺的观念。他把不剃头,不梳辫子说成是对死去的父母的哀悼。无论看起来多么邋遢,孝子百日不剃头。
    现在中国人迷信的崇敬辫子。人们非常小心的梳理它,并用马尾或蚕丝把它加长。有时缠在头上,小心的盖好,以免沾上灰尘。人们普遍把它当成尊严和荣誉。中国男孩想要有一条辫子,就像美国男孩想要有一条带兜的裤子一样。拉别人的辫子被认为是一种侮辱,剪辫子就是大不敬,要受到法律严厉的惩罚。
    关于辫子的礼节和其他东方的习俗一样严格而且奇特。松散的编辫子是粗人的标志。每一股都要绷紧,梳整齐。在发梢通常系上黑色绸绳和流苏。但是在服丧期间,就要用白绳,因为在中国白色是表示哀悼的颜色。一个人在满是尘土的路上旅行,为了保持头发的干净,把辫子盘在头上。当他遇到一位朋友或是熟人时,在打招呼之前,他就必须把盘着的辫子解下来,让它直直的,端庄的垂在身后。与之相似的一个礼节规矩是,仆人不能盘着头发出现在他的男女主人面前。这种行为极为粗鲁无礼,就如同他半裸着一样。
    中国人是如此的关注发式,一个了解浓厚迷信性格的人一定不会惊讶于中国几乎每年都爆发的剪辫子事件。它像一阵骚动的旋风,毫无原因地突然爆发。通常,人们都不知道它是如何开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结束。它意想不到的到来,没有一点警告,就像席卷美国西部大草原的旋风。有些事件是由中国知识**中不怀好意的人故意引起的,以加重人们对外国人的仇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人精心蓄谋,把风波的始作俑者指向外国人。这样的事件*近几年发生过不止一次,由于种种荒谬的谣言,没有恶意的外国人的生命不时被置于危难之中。
    在这种浪潮之中,整个的中国,无论知识分子还是贩夫走卒,都变得异常激动和恐惧。*荒唐的故事流传开来,并且被人深信。我举几个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有一个中国人在大街上走,他的辫子突然掉下来消失了。那时他周围没有任何人。另一个人想把辫子盘起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辫子没了。他后脖颈子一凉,他的辫子就没了。这个人和一个陌生人在街上说话,那个陌生人突然消失了,这个人的辫子也跟着没了。另一个人瞟了一个外国小孩一眼,这个小孩也直勾勾的盯着他,突然他的辫子没了,只剩一股烧焦了的头发的味道。
    这样的故事在骚动的时候广泛流传,并且被普遍相信。辩论或者请求人们用常识判断一下根本没用。其实只有人使用大剪刀和类似锋利的工具才可以剪断头发。但是这样的说理没人相信。中国人对鬼神和**方术深信不疑。就像这些典型的故事所表现出的那样,人们把大部分剪辫子事件(即使不是所有)归因于这种力量。在这种疯狂的时期,作为外国人不去和他们*亲密的东方朋友或仆人争论,而是在这个问题上保持谨慎的缄默是明智地做法。在这种时候,谁也说不准一个欠考虑的词语可能会招致的猜疑和后果。
    在这种思想风暴中,官员们应该采取措施,平息骚动,安抚百姓。但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么作。在所有迷信问题上,他们不比被他们管理的人开明多少。我已经见到过至少一打由北京的长官,在这种骚乱时期发布的布告。每一个都在事实上加强和不是减弱公众心理的骚动。他们开始都警告人们,在这种危险的时候,人们应该留在家中,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们建议人们避免和陌生人打交道,门窗要封好,天黑了不要出门,照看好孩子。*后还提供一种保护的方法或者一种保护辫子的**药。**很简单。一个告示中说把红色和黄色的细绳编在头发里。另一个告示描述了一种内服的药。另一个告示介绍了一种药,一半吞服,一半要扔在炉膛里。
    我清楚地记得一个**,是由顺天府尹在1877年一月公布的。这是一种奇怪的文字组合。把三个汉字以某种方式组织在一起,然后用墨汁写在一张固定大小的黄纸的三个角上。一角要被烧掉,把灰小心的留下来喝掉。第二角编在辫子里。第三角要贴在门楣上。父母官保证这样做就可以阻止日夜游荡,伺机夺走作为国粹的辫子,使人们**。这个**被府尹谦虚地称为“神通广大、包用包灵的护辫秘方”。
    应该补充的是,在这种剪辫子风潮中,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证明哪一个中国人失去了辫子。人们满口流言,意志完全消沉,经济活动陷于停顿状态。那些神秘兮兮,面色惊恐的人讲述着各种故事。他们以及告诉他们的人都没有确实见过一桩。在所有这些骚乱中,我也没见过哪个中国人,他确实见到过另一个中国人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方式失去了他的辫子。每一个故事的基础都是道听途说。这种骚乱是一种不能理解的,危险的迷信恐惧流行病。
    在事态严重的北京,就在顺天府尹公布了公告和**不久。**清晨我被叫醒去见一位美国传教士。他来报告说就在前**晚上,一个在他手下掌管的小礼拜堂内过夜的中国人失去了他的辫子。这位传教士知道在那个骚乱猖獗的时刻,如果走漏了风声,这个小礼拜堂就会立刻被暴民拆掉,可能会有人伤亡。所以他万分小心地把受害者关在一间屋子里,一大早就急匆匆地到公**寻求建议和援助。我先给京城军方的都统衙门发了一封急信,没有给出任何原因,请求在这天晚些时候与他会面,目的是在必要时请他派出军队保护小礼拜堂。然后就到出事地点进行调查。
    事实很简单。除了罪犯按照法律规定剪掉了辫子以外,这是**一次真实的剪辫子事件。这个被剪了辫子的中国人是一个乡下人。他来北京学习基督教。好心的传教士留他多呆几天。他就和两个本地的基督徒住在小礼拜堂后面的小屋里。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所以他很可能是由怀有恶意的中国人派到小礼拜堂中的。他声称自己对基督教感兴趣,在那里找到一个落脚点,之后剪去他自己的辫子,希望以此引起反对外国人的暴动。但是在严密的审问之下,他的申辩前后一致,完全可信,于是我消除了对他的怀疑。
    他前**晚上九点钟,就在我发现他的那间屋子里上床睡觉。另外两个人不久也进到屋子里。他在凌晨大约两点醒了,他的头感觉有点奇怪,伸手一摸,辫子没了。他吓得几乎失去理智,大声痛哭,吵醒了他的同伴,他们也很害怕,点亮了蜡烛。三个人就这么坐着,一直发抖,直到天明,其中的一个人叫来了传教士。出去叫传教士的路上,他发现了丢失的辫子在院子中的雪地里。有人把它扔在那里的。
    经过仔细询问,得到了以上事实。它让我感觉很困惑。这两个整晚都和这个乡下人在一起的人名声良好,不用怀疑。只要是他们知道的事,他们都认可了这个人的话。发现辫子的那个院子有很高的围墙,人很难爬过去。那晚,门窗都小心的锁上了。没有人能够一声不响的进到屋里来。辫子被剪掉了是事实。它就在我的手里。它是由大剪刀,在离发根一英寸的地方被剪掉的,手法干净利落。辫子很粗,下手的人手腕一定是强壮有力,剪刀一定很锋利,剪的时候极为小心,让受害人毫无察觉。
    ……
    目录
    **章 中国行星系
    第二章 中国的政府
    第三章 语言文字
    第四章 家庭生活
    第五章 社会生活
    第六章 宗教
    第七章 迷信
    第八章 辫子的故事
    第九章 司法制度
    第十章 官与民
    第十一章 教育与文学
    第十二章 礼仪风俗
    第十三章 商人与商计
    第十四章 贫困**
    第十五章 财政体系显示全部信息
    编辑推荐语
    本书为公版本,是十九世纪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人特质的揭示,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的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每一个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带任何粉饰和夸张。
    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雷颐 **历史学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