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本书编写组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0036
  • 出版日期:2012年07月01日
  • 页数:490
  • 定价:¥6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知识含量丰富准确,体系结构系统完整,较广泛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上自中国境内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灭亡的历史,是集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普及性为一体的力作。可为党政干部、社会大众以及需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以及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海内外读者提供一部基本教材。全书40万字,插图60余幅。
    文章节选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牢固纽带。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曾经说过,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当代中国正处在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外部环境看,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必须继续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使我们的**、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
    力量。要真正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同时,我们还要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特别是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历史苦难和进行的伟大奋斗,让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帮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客观观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国。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历代杰出的史学家们,用丰富的体裁和浓重的笔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厚的史学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读物,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目录
    序: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江泽民
    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
    **节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一 由猿到人的演变
    二 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一 农业的起源与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二 **聚落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三 邦国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 古史传说与远古社会
    一 三皇传说的时代特征
    二 五帝传说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节 夏朝
    一 夏王朝的建立
    二 夏朝的**结构与政治制度
    三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三 商朝的社会经济
    四 商朝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结构与社会经济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哲学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学技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
    **节 春秋五霸的迭兴
    一 平王东迁与诸侯争霸
    二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三 奴隶、平民反抗斗争与卿大夫夺权
    第二节 战国七雄的兼并
    一 变法运动与政治改革
    二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三 兼并战争与秦王政统一中国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诸子百家
    二 文学和史学
    三 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四 科学技术 第四章 秦汉时期
    **节 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封建**秦王朝
    一 秦始皇与专制主义**集权封建**体制的建立
    二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 统一的多民族**的形成
    四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覆亡
    第二节 西汉王朝的兴衰
    一 西汉的建立与汉初“黄老无为”政治
    二 西汉前期与诸侯割据势力的斗争
    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四 西汉中后期政治
    五 王莽改制与新莽的灭亡
    六 西汉中后期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东汉的社会变动与王朝政治
    一 东汉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二 豪族势力的发展
    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 清议与党锢
    五 黄巾起义与东汉的灭亡
    六 东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一 社会**与**
    二 户籍、土地和赋役制度
    三 农业与手工业
    四 商品经济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经学与今古文之争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四 科学技术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节 三国的建立与治理
    一 曹操与曹魏政权
    二 蜀汉建国与诸葛亮治蜀
    三 孙吴立国江南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二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 门阀制度与门阀士族的形成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形势
    一 “五胡”内迁与十六国前期的北方
    二 后赵与前秦民族政策的差异
    三 淝水之战与北方再分裂
    第四节 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朝政权的交替
    一 东晋建立与北伐西征
    二 士族内争与东晋门阀政治
    三 南朝政权的嬗代
    四 南朝寒人庶族兴起与门阀士族衰败
    五 侯景之乱及其社会影响
    第五节 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变迁
    一 北魏统一北方与前期民族关系
    二 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三 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
    四 关陇集团与北方再统一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关系
    一 土地制度演变与北方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 移民浪潮与江南经济开发
    三 社会****及劳动者地位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
    三 史学
    四 科学技术 第六章 隋唐时期
    **节 隋的统一与灭亡
    第二节 唐前期的昌盛
    一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 女皇帝武则天
    三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第三节 唐后期的衰亡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 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
    三 王仙芝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第四节 隋唐政治制度
    一 三省六部与使职差遣
    二 科举制的确立
    三 律令格式的完备
    四 府兵制与募兵制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与**结构
    一 均田制及其崩坏
    二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三 城市与商业
    四 **结构
    第六节 隋唐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一 突厥、回纥、西域
    二 吐蕃、南诏、渤海
    三 中外关系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与文学
    三 艺术与科技 第七章 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时期
    **节 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
    一 五代更迭
    二 十国割据
    三 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局部统一
    二 北宋的统治措施
    三 北宋的统治危机与农民起义
    四 王安石变法
    第三节 辽、西夏、吐蕃、回鹘和大理
    一 辽在北方的统治
    二 西夏政权的兴起和发展
    三 吐蕃、回鹘和大理
    第四节 金与辽、两宋的对峙
    一 金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二 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 金的统治与灭亡
    四 南北对峙局面确立后南宋的政局与灭亡
    第五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结构
    一 社会经济
    二 **结构
    第六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宋学
    二 宗教
    三 史学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八章 元 代
    **节 蒙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与创立大蒙古国
    二 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的建立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一 元朝的建立与全国统一
    二 **与地方行政
    三 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有效治理
    第三节 民族等级制度及元政的衰败
    一 四等人制
    二 元中后期的政局与吏治败坏
    第四节 元代的经济与**关系
    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土地制度和**关系
    第五节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科学技术 第九章 明 代
    **节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一 元末群雄并起与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 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三 屯垦与赋役制度的建立
    四 明成祖对民族地区与边疆的经营
    第二节 明中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从仁宣之治到弘治中兴
    二 内阁制度与宦官参政
    三 巡抚总督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明后期的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一 明后期的政治危机
    二 南倭与“北虏”
    三 张居正改革
    第四节 明代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的崛起
    二 海外贸易与白银流入
    三 资本主义萌芽
    第五节 明朝的灭亡与清兵入关
    一 明末的政治腐败
    二 满族的崛起和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三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四 清兵入关与山海关之战
    第六节 明代的中外关系
    一 郑和下西洋
    二 明朝与朝鲜、日本及中亚的关系
    三 明朝与欧洲的接触
    第七节 明代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及文化事业
    三 科学技术 第十章 清代前期
    **节 清朝**北京与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 清朝的建立与清初各地抗清运动
    二 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与少年君主亲政
    三 平定三藩之乱与统一台湾
    第二节 康雍乾时期民族地区和边疆的稳定
    一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与驱准保藏
    二 雍正帝稳定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措施
    三 乾隆帝的平准平回与统**山南北
    四 民族地区和边疆的行政管理与清朝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与地方行政制度
    一 **辅政机构和**行政机关
    二 地方直省行政机构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与社会经济
    一 赋役制度的改革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人口膨胀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五节 清代前期的中外关系
    一 清朝与邻近各国的关系
    二 清政府对入华传教士及天主教的政策
    三 英国使团来华与中英冲突
    第六节 清代前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清初启蒙思潮与三大思想家
    二 清廷的文化政策
    三 思想学术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
    **节 列强侵华与国势衰微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签订
    三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 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主权沦丧下晚清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 洋货入侵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
    二 晚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人民大众反抗斗争与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一 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起义
    三 捻军起义与义和团运动
    四 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第四节 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尝试
    一 “同光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编练海陆军与兴办工矿、交通、新式学堂
    三 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五节 民族危机的**严重与变法维新的失败
    一 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时局图》
    二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
    三 康有为《大同书》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
    第六节 清末“新政”的夭折与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广州起义
    二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夭折
    三 辛亥革命爆发与清帝退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